APP下载

疫期内外,体育锻造健康学子

2020-08-13陈少青

清风 2020年10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生活化运动

文_陈少青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大家对生命与健康的关注,对体育的认识、对身体锻炼的态度和行为也发生着变化。日前,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幼儿园等居家体育锻炼的指南,运动专家们运用发达的融媒体手段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室内锻炼的内容设计和操作指导。

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室内锻炼是当前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入思考体育的常态发展和特殊时期的实践路径,将有助于体育生活化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从而锻造出健康文明的莘莘学子。

受疫情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体育教学的线下与线上转化并不理想,除了受场地、器材的制约外,体育强调参与、实践为主,特别是即时互动等特点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监督、指导或陪伴孩子锻炼十分必要,加强体育运动,提高免疫力,为孩子穿上“铠甲”成了家长的心声与共识。

那么,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体育观来面对人生中的非常事态呢?那就是让体育融入生活。换言之,常态体育符合人体体质渐进增强的特征,也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让体育生活化作为一种自觉,并固化为一种习惯,常态如此,非常态亦如此。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因为人类的身体需要运动、刺激和练习,无论属于人为也好,属于自然也好,必须持续不断。体育生活化强调以人为本,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新时代教育理念。《体育强国健身纲要》(2019年)指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层面,体育生活化表现为体育习惯与行为的养成,人人主观自愿、随时随地参与健身活动,体育锻炼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

生活化的体育可因地制宜,尽量减少时间、空间限制。在学校操场、公园或城市的健身步道,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心跳的频率,欣赏周边的环境变化,属于自然、舒适条件下的体育锻炼。

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应积极响应防控,调整生活节奏,每天坚持跳绳、做俯卧撑等是在创造条件运动。医生在方舱医院和感染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一起打太极拳、做广播操、跳民族舞、属于艰苦条件下增强信心、乐观积极的康复锻炼。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下,由于体育的融入,生命样态得以改善,学生朝气蓬勃,家长自觉自律,医生尽职守护,他们都以锻炼的姿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以健康的心态应对非常态的变化。

树立生活化的体育教育理念,需要学校、家庭齐发力。学校体育除了教授课标规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要尤为重视课堂教学以外学生的体育参与、运动兴趣的激发、锻炼习惯的培养,进而促使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但只有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配合发力。

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体育态度和锻炼行为受父母影响较大,与家庭的体育氛围紧密相关,尤其是受母亲的锻炼行为影响更大。因此,近年来部分地区学校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的行为值得大力提倡,家长从最初的误解、排斥,到接受、赞许,就是体育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家长若做到持之以恒,带领孩子养成运动习惯,把热爱体育当作一种时尚的家风,亲子关系将更加融洽,孩子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在享受体育的过程中呈现出身体与心灵的美好样态。

一直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些家长存在“重智轻体”的观念,为孩子设置“起跑线”,规划课外辅导项目,当然这主要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如英语班、奥数班等,对孩子的体育运动缺少关注,在体质健康、兴趣专长方面投入较少。

当疫情来临时,渴望在卧室或客厅展开体育锻炼有认识上的转变,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从这一点来看,和初三面临中考体育加试时,家长带着孩子去报体育辅导班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同样,想取得好的效果也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如果在常态下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运动仅仅局限于学校的体育课,在特殊时期很难让孩子“动起来”。如果强迫体质较差的孩子锻炼,短时期内增加运动强度与负荷,超过身体承受水平,就会产生运动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违背体育运动规律,结果事与愿违。同时,非专业的指导会使孩子随时面临受伤的风险,运动技能久学不会,又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诱发对体育的厌恶。所以,日常生活很少参与体育运动,非常事态下不可能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校布置给学生的体育内容或家长带领学生进行的锻炼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基础性和趣味性等。

第一,条件受限时要注意锻炼安全。

体育运动的安全性包括场地、器材的安全设置,运动强度、难度的适宜,保护与帮助的时机把握等。就居家锻炼来说,场地受限和器材缺乏是难以回避的问题,解决思路可以从那些对场地条件要求较低的身体素质练习做起。如平衡类练习,借助一块垫子即可实现;力量练习,哑铃也可由家里的米袋、矿泉水瓶等替代,要有一物多用或替代器材的思路;各种有氧操、普拉提、儿童瑜伽、体育舞蹈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安全性的指导,远程授课的教师或现场指导的家长一定要有强度和难度的概念,如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强度方面的区别,负荷过大时几种直观的判断标准,即疲劳、大口喘气、反应迟钝、动作失调等。对难度的把握要因人而异,自身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于有难度的练习要循序渐进,采取小步子、台阶式、分阶段目标的做法是安全可行的。至于保护与帮助,体育教师要指出动作要点,家长规范操作,减少孩子受伤风险。

第二,坚持基础性训练。

基础性练习会显著提高孩子身体素质,提升动作发展水平。基础性练习带有普适性的特点,大部分居家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够接受,如跳绳、仰卧起坐、蹲起等。如果所在社区楼下有空旷的地方,跑步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提高心肺功能的运动,家长可为孩子制定小目标,如记录下每次的跑步量与配速,鼓励孩子努力达成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家长不要刻意追求孩子运动技能的学习,相对于基础性的素质练习,技能学习一般要遵循严格的教学步骤,平时锻炼较少的家长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也就不必要求过多过高。

第三,提高练习的趣味性。

身体素质的练习有时会陷入枯燥的局面,孩子会不愿意多练。不断变化的方法、手段以及低龄儿童的游戏情境创设与环境创设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练习的兴趣,如跳远的练习、滚翻的练习、摸高的练习都是可以在家里展开的。但单一化的重复,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可以设置为士兵闯关游戏,让孩子分别跳过抱枕路障,滚翻过“封锁区”,摸高打靶,在客厅与卧室设置一个循环,会大大提高孩子的练习兴趣。

健康是国家战略,关乎民族的未来,对健康的追求不能是阶段性的、功利性的,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永恒追求。健康的身心不仅仅是为了抗击当前的疫情,更是为了面对今后生活中的一切挑战。日常积淀的力量与信心,在非常态下会自然呈现出卓越的体能和刚强的意志,帮助人沉稳、自信、乐观地渡过难关。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正是需要夯实身体根基的时候,在此阶段进行运动投资,对个人、家庭和祖国来讲,未来都将获得难以估量的收益。

从医学层面讲,运动能增加体内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这些都是传递思维和情感的重要神经递质,能让儿童、青少年保持心情愉悦,提高记忆力,增加学习专注度,使不良情绪得以宣泄,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看,体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它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规则意识。很多游戏充满竞争,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不同的分组随时改变着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从心理层面来看,体育技能的习得需要大量重复,超越自我;体育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不懈。长期坚持运动所带来的自律和由此形成的习惯,会逐渐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这些将成为让儿童受益终身的财富。

在中小学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生活、学习的信心也会提高。未来孩子将勇于挑战各种困难,使人生进入自信、挑战、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一个朝气蓬勃的成长过程,一种健康茁壮的生长状态,无疑可以激发孩子一生积极进取。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生活化运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新发现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