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字教学旨在趣味横生

2020-08-13王济菊

清风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字理字谜儿歌

文_王济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在一二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采用机械认读、机械抄写等方式让学生识字,不但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且学生的识字效率也会很低。而如果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识字教学,则会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识字效率。下面我将结合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谈谈在教学中采用的识字方法。

第一,字谜识字,趣在“猜”中。字谜是中国传统的谜语形式之一,也是一种益智游戏,由谜面和谜底组成。谜面是结合汉字结构以及字义巧妙编制而成,虽然所说的事情幽默风趣,和谜底毫无关联,但与谜底汉字又非常贴近吻合。

我在识字教学中,会根据汉字的特点精心编出谜面,有时也会直接采用书本现成的字谜让学生来猜,帮助学生记忆汉字的字形。如:一只狗,四个口——器;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拿;木对木,叉对叉,大手托住它——攀。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和我一起编字谜,尽管学生们编的字谜很稚嫩,但充满童真童趣,只要稍一修改,就趣味横生。如:莫占一点小便宜——慕;三人同日行,百花齐争妍——春;十张口,一颗心——思。

遇到重大节日时,我们还会开展班级字谜大会。看着孩子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的激情,我不禁窃喜:字谜识字,“趣”在猜中,集字理、猜谜、识字、娱乐为一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第二,儿歌识字,趣在“读”中。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韵味十足,节奏感非常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我对儿歌创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在教学时,经常根据汉字的组成特点以及所表示的意义,采用简短而直白的语言编写适合儿童认知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对字形的构成产生直观印象,从而提高了识字效率。

如学生书写“虎”字头时容易出错,因此我在指导时,让学生边读儿歌边书写:竖横,虎耳朵;横勾,老虎牙;撇画,虎的尾;七字,张嘴巴。又如:一个人,一张口,横山出了头,最后是竖钩 ;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高。马头上两个口,有人骂你别还口,骂人不是乖孩子,这个道理记心头——骂。

儿歌朗朗上口,学生在读中感到非常有“趣”,就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字形,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书写的错误。

另外,学习课文时,我也经常采用儿歌的方式,把重要的词语呈现在一起。如学习《狮子和兔子》这课时,在生字复现环节,我给孩子们编了这样一首儿歌:狮子狮子脾气硬,不料却被蚂蚁叮。又疼又痒真难受,筋疲力尽赶不成。多亏兔子来提醒,跳进水里冲干净。遇到困难别恼怒,解决问题动脑筋。儿歌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读中有“趣”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第三,故事识字,趣在“理”中。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往往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教师如果在识字教学中,能让一个个汉字像人一样动起来,把他们演绎成一个个生动富有童趣的小故事,就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如我在教学“病入膏肓”的“肓”时,大多数学生把它当成“盲”。于是我给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叫晋景公的国君。有一次,他生了一场重病。因此,就派人去请秦国的一位名医来给他医治。名医还没有到达,景公这天夜里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他的身体里有两个魔鬼,一个魔鬼叫“疾”,另一个魔鬼叫“病”。“疾”说:听说主人要请医生捉拿我们,那个医生医术很高,会将我们赶尽杀绝,我们还是赶快逃命吧!“病”却胸有成竹地说:别怕别怕,你跟我来,我们只用躲在主人身体的“膏”之下,“肓”之上就行了。这样,任凭医生再强的医术也没用,再厉害的药也无法到达那个地方(“膏”是指心尖部位的脂肪,“肓”是隔开胸腹部的膈肌,膏、肓都是人体内的一个部位,与人体器官有关,所以这两个字下面是个“月”字)。名医来到晋国,给景公号了脉,看了舌苔,摇摇头,对景公说:大王,你的疾病已经躲到“膏肓”之间了,而我医术有限,我的药力无法到达这个地方,请恕我无能为力。最后晋景公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学生立马就会意了:哦,原来,“病入膏肓”就是说病人病得非常厉害,已经无药可救了,所以“肓”的下面是个“月”,而不是“目”。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孩子们在故事中理解了“病入膏肓”的意思,也理解了“肓”的写法,“趣”在故事所说明的理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汉字的字形、字义。

第四,字理识字,趣在“形”中。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它不仅能让学生根据“字理”正确认识汉字,还能表示出汉字的意义。字理识字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汉字音、形、义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识字教学法,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析形索义。

如学习“秉”字时,我先出示其甲骨文,让学生猜猜这个图案表示的意思,并出示“秉”字体演变过程,告诉学生:它像一只手握住了植物的茎秆,表示用手拿着,引申为操持、主持、掌握的意思。接着又出示“秉烛夜游”“秉公办事”两个成语,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词中的“秉”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又如:学习“雀”字时,我告诉学生“隹”是古书上记载的一种短尾巴鸟,并出示其甲骨文。让学生观察哪里是鸟儿的头,哪里是鸟儿的身子,哪里是鸟儿的翅膀,哪里是鸟儿的爪子。孩子们找到后,我把图案演变成现在的“隹”字,再告诉学生:“雀”上面是个小字,下面是个“隹”字,合起来表示一种小鸟。汉字的演变过程其“形”非常有趣,学生如果了解到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那么对学习生字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分类识字,趣在“异”中。分类识字就是根据汉字构造的规律,或偏旁或部首来进行归类,让学生在归类比较中掌握生字,学会举一反三,简化了儿童机械的识记过程,有效扩大识字量,是迅速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和读写能力的一种识字方法。

如:青草的“青”字,是一个派生能力很强的母体字,加上不同偏旁所派生的子体字非常多,如睛、清、情、晴、蜻、请等。在教学时,我根据这一字族,把它们编成了非常形象的字族歌:有“目”大眼睛,有“水”真清澈,有“心”感情好,有“日”天晴朗,有“虫”蜻蜓捉,有“言”来请示。

学生们兴致盎然,也学着这样的格式编出了很多的字族歌。如有关“少”字的歌谣:有“口”别争吵,有“手”抄作业,有“火”把菜炒,有“女”长得妙,有“金”抵钞票,有“禾”争分秒。有关“甬”字的歌谣:有“木”做水桶,有“水”往上涌,有“病”真痛苦,有“手”别乱捅,有“力”真英勇。

字族识字法将一组字的音、形、义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中,因“异”而有别,也因“异”而有“趣”,区分异同点,提示构字规律,可谓是以简驭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识字兴趣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习惯。上述几种识字方法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了神奇的汉字王国,让学生很快就认识了汉字的许多成员。如此一来,汉字不再是难记、枯燥的面孔,而是一幅幅诗意的画、一首首动听的歌、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学生感受着汉字的魅力,倘佯在文字所展现的美丽世界中,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猜你喜欢

字理字谜儿歌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识字儿歌
谜语时间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睡觉儿歌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纵横字谜
纵横字谜
儿歌6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