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

2020-08-12李春燕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台湾

李春燕

摘要:作为我国台湾地区本土影视业的“金字招牌”,青春电影在台湾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70年代末期的学生电影、80年代初的新电影,之后是90年代初的新后电影。台湾电影产业一直都离不开青春电影,时至今日,青春电影的拍摄仍是当下台湾电影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从当代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艋舺》,台湾青春电影以其唯美的影像风格、散文化叙事、情绪化表达等方式,使其独有的特点更加明显,与其它地区电影区分开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和特色。本文试图在分析台湾青春电影的历史发展、现状基础之上,研究青春电影对台湾电影产业的影响做出论述。主要是将近年来台湾青春电影进行分类,从而进行类型化研究;其次是对台湾青春电影的影像风格、叙事表达等方面研究:再次是对台湾盛产青春电影的原因探究;全文牵涉到台湾电影产业机制、台湾本土青春文化的盛行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台湾青春电影产业研究,最终得出青春电影对台湾电影产业发展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台湾;青春电影;电影产业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110-02

一、我国台湾地区的青春电影

(一)我国台湾地区历史上的青春电影

以青春这一特定时期,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为主要表现对象,且具有鲜明青年亚文化性质,同时以青少年为主要输送和消费对象的电影被称之为“青春电影”。台湾电影在久经沉寂之后,随着2008年《海角七号》热映,票房一举突破4亿新台币,成为了一时台湾最卖座的华语片①。2011年低成本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两岸三地热映,不仅在台湾收获4.5亿新台币的票房,而且在香港仅上映十三天,票房就超过六千万,再创台湾青春电影票房新高。

该剧的剧情设置符合台湾一切青春电影的特点和元素:长相清新的女生、个性阳光的男生、伤感的恋情、受挫的成长,以及用米承载故事而上演的破旧单车、白色校服等题材。个体的青春成长,与同龄人的成长经验多少存在同构关系,这是以个体成长经验为叙事主题的台湾青春电影能使得观众产生审美、心理共鸣的重要原因,也是台湾青春电影的“生命”所在。

自2002年起至2011年,台湾青春电影出产了《蓝色大门》、《十七岁的天空》、《梦游夏威夷》、《盛夏光年》、《不能说的秘密》、《花吃了那女孩》、《听说》、《翻滚吧,阿信》……一系列的成功作品,台湾电影人在艰难前行的台湾电影界,摸索出了一条低成本的青春电影之路②。

(二)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类型

1.青春校园题材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不能说的秘密》、《十七岁的夏天》等一系列影片均以青春校园为题材。在台湾青春电影中也常有校园这个场景出现,校园也成为了承载台湾青春电影生发的最好载体。由此,也就标志出影片主人公的角色与社会属性,他们在规避社会压力与成人规则的“受保护”式空间成长。

这些电影虽集体让主人公面临受失败、损伤的情绪,但最后總会给出一条救赎之路。影片着重刻画成长障碍,并不在于有多少现实困难无法克服,而在于主角的主观意愿,似乎只要稍加克服愤怒,宣泄抒发忧伤,它们就能构建一次想象意义上的成长③。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校园生活尤其是初高中的生活,都是自己一生当中最美好、最深刻回忆的地方,但有时,校园又像是禁锢青春个性生发的囚笼。由此会引发出青少年的诸多抗拒与挣扎,从而使从使得校园里的青春期萌动具备一定的文本表现力。

2.青春城市题材

在台湾青春电影的镜头下,台北是个重要的城市题材。很多的青春电影均以城市为题材,如《海滩的一天》、《河流》、《青少年哪吒》等电影均是以城市为题材拍摄。以城市为题材的青春电影特点是,总会在结尾处给出一些希望与救赎。此类电影映射出人们在青春时期走向街头的懵懂、无知,结合台湾电影叛逆题材。很大一部分影片均表现在儿子(女儿)青少年的迷茫、叛逆后,重返主流,与长辈主导的权威社会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是台湾城市题材青春电影的一种主流表达方式④。

影片不仅诠释了人们对“叛逆青春期”的一种回忆,也对“城市”一词做出理解,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它的时尚依然让人头晕目眩、城市中的人依然在庸庸碌碌中醉生梦死、依然看不清楚未来的方向、依然在等待着别人告白自己答案,深刻的引发观众对自己“青春”时代的共鸣。

3.青春乡土题材

在近代台湾青春电影当中,很多电影脱离了台北、高雄这几座拥有代表性题材的城市,取而代之的是港口、农田、天空、大海等自然风光,而国语、台语、客家话、原住民语在影片中的反复出现,各种风土人情与大自然迤逦的风光,书写了不同以往的的“田园”台湾。

影片《夏天的尾巴》、《带我去远风》、《九降风》、《夏天协奏曲》、《童年往事》等,均是以台湾的乡土气息为表现题材的青春电影。⑤其在意识上表达出某种反城市化进程的情结,它们的拍摄手法朴素而又自然,意图借助都市人对城市的逃离,米完成某种程度上的心灵拯救,并找寻失落在城市中的生命意义,其对台湾自然景色的描绘、对台湾本土生活的描写,都体现出电影人对台湾的另一种诚挚热爱。

4.同性恋题材

《十七号入口》、《带我去远方》、《乱青春》等以同性为题材的电影,和所属更大范畴的青春电影一样,已经成为了台湾电影的一大标志。这些电影基本都舍弃了具有严格社会等级与道德批判意识的社会制约,而是选择在校园、郊外或家中等远离社会关系属性的空间上演,降低了面对社会压力的复杂性与沉重性。我国台湾地区日益将同性恋题材电影拍摄演绎为一场商业目的明显的“做秀”行为,以媚俗的叙事策略迎合观影习惯,满足观众对他者奇观的窥视欲望。在我国台湾地区本土电影市场常年萎靡的情况下,选择话题较劲爆的同性恋题材,也不失为一种兼具商业卖点与艺术追求的选择⑥。

二、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的特点

(一)青春电影影像特点

我国台湾地区的青春电影总是在整体上给人诗意浪漫的感觉,不仅画面唯美细腻、色调温和纯净,而且人物影像塑造、意象、拍摄手法及使用演员中都可见一斑。从校园题材电影中,赏心悦目的校园内、干净的教室、操场、水房、林荫道等,均被反复的打上了昏黄暖色调,商铺的面积不浓重、干净不华丽,很有种温馨和美的感觉。

以乡村为题材的影片中铁道纵横交错的乡村小镇、蛙声一片的绿色稻田、随风转动的彩色风车、穿白衣的如风少年,都如同油画般记录着我国台湾地区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在拍摄时间的选择上,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惯将故事时间设定为夏天,有的影片干脆直接在片名中将夏天的感觉孕育出来,如《石碇的夏天》、《夏天协奏曲》、《夏天的尾巴》等等。其中选择夏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与我国台湾地区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季节气候有关,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表现出夏天虫鸣鸟叫、张狂躁动,其画面更能衬托出少年人的洒脱不羁、肆意而为的热情与奔放⑦。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给予人的美好感觉,与其塑造的一批青春偶像之间有很大关系。主角有着引入注目的姣好脸庞、清淤眼神和干净的笑容,他们既年轻又充满朝气的身体,都是展示电影青春活力最好的符码。

影片中对青春成长往事的反思、缅怀更为温和浪漫。更具时尚潮流感的偶像青春电影,对校园生活的着力描述、对现实琐碎细节的刻意隐藏,对青春意象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刻意回避,使得我国台湾地区近代青春电影更贴合社会中产阶层的美学观念。

(二)青春电影的叙事特点

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尽管在影像上传达着唯美浪漫的意向,但在叙事节奏上则给人缓慢的感觉。不同于美国、香港商业电影给人带来的强烈戏剧冲突、复杂特技带米的感官上的刺激,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注重氛围营造,重视情绪表达,而对真实细节的表述匮乏,洋溢着浓厚的“自恋情结”。

对小情小调的偏爱,使得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的叙事偏于柔情与浪漫,而无关青春的残酷与洞察世事的深刻。而这恰恰区别于我们一般认知意义上的青春电影:反叛的少男少女、躁动的青春、愤怒的情绪甚至强烈的破坏性的行为。

三、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的盛行原因

(一)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原因

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的发展首先要和我国台湾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有关,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青春电影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一种,其耗资成本必然要求社会整体对其有一定的资金辅助支持和精神需求,惟其如此,电影才能有其存在的根本基础。

我国台湾地区的高度现代化及其随带而米的物质条件,给少男少女们带来了剧烈的心理冲击和物质陷阱。身处其间的青少年群体,必然会和社会集体产生诸多的依赖与冲突关系。至此,青少年群体因其不稳定性和可变化性,在社会上享有独特的身份地位及其丰富的表现空间,为折射当下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环境的变化提供了诸多参照和可能性,这也使得青少年备受影像艺术的偏爱与追逐

而青春电影也具有了记录和阐述当代社会价值的功能。经济的变化发展,固然可作为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盛产的社会背影米出現,但诸如我国台湾地区电影体制内的众多因素,如电影导演的演变和电影产业的变化,本土文化如影视节目制作的年轻化和青春偶像崇拜的泛滥,以及外米文化如日本青春电影漂洋过海而米对我国台湾地区的后殖民影响,是导致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盛行的重要力量⑧。

(二)青春的丧失感

从精神的层面上来说,青春电影的拍摄,是源于一种青春的丧失感,即源于人类本能的怀旧情绪,或是为观众提供一种怀旧的情境。而从更实际的经济层面来说,这种怀旧其实是艺术在商品社会中对大众口味的捕捉;讲述大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历史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在时间中成长的个人,总必须在已经过往的历史中,寻找童年与青春的共同记忆米确证存在与过程⑨。

这种寻找为当下状态提供依据。长久以米封存青春记忆被唤醒,成年后对青春的回望带上了记忆滤镜,而镜头的书写将蒙尘的青春重新擦亮,将逝去的青春时光,以及内心时时隐藏的青春丧失感,作为一种补偿,镌刻在电影胶片中,以图永存。

(三)我国台湾地区电影产业的不健全

作为集合了人、力、物等诸多资源才能有所“输出”的产业,电影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业界具备完备的策划、融资、制作、拍摄、发行、放映电影的能力,以及完善的人才储备、配套的政策支持,最重要的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但这些定位清晰的电影产业机制长期以米,在我国台湾地区是部分缺失,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而普遍存在的低成本独立制作公司,则成为诱发青春电影拍摄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我国台湾地区本土青春文化盛行

一个走向未来无限发展的社会,推崇青春、迷信青春的社会,这句话可作为理解我国台湾地区社会的参照。青春文化已成为了我国台湾地区最主要的社会亚文化之产品,在某种程度上,这为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的滋长提供了配套营养支持与在地文化氛围。

每一种社会现象出现,都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存在,都必然和其本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在近代的盛行,也脱离不了本土文化对它的滋养与润泽。

(五)受日本外来文化影响

日本文化对我国台湾地区而言,有着其他外来文化无法比拟的特殊性,甚或称“优越性”。在此前,我国台湾地区曾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之久,日本政府对其采取的一系列“皇民化”运动可谓影响深重。虽然在光复之后,我国台湾地区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文化补救措施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阴影,但却未能及时有效消除其对我国台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日本后殖民文化在我国台湾地区社会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后殖民”的幽魂不曾退场,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中一系列的日本印记以及其对日本青春电影不同程度的模仿,就是最好的佐证。日本对我国台湾地区的后殖民影响并没有完结,日本文化在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多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执行,使我国台湾地区文化在前行发展中带着某种程度的日本“基因”,这已是一个避无可避的历史遗留问题。

四、结语

自2008年我国台湾地区电影《海角七号》掀起全台人民的观影热潮之时,人们都以为那只是我国台湾地区电影界沉寂己久,偶尔才会冒出来的一个社会奇迹,并不能和为一种常态现象米研究。之后凭借《翻滚吧,阿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青春电影的先后热映,人们才开始真正地相信,我国台湾地区电影正在实现切实的复苏,尤其是憑借青春电影这一种类型范式,我国台湾地区电影已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盛行的青春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电影,成为最能代表我国台湾地区地域文化的标签。

然而,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机巧聪明的生存策略,在我国台湾地区电影经年不景气的环境下,有其可行之处,但对于青春电影的长远发展,甚至整个我国台湾地区电影的整体发展米说,如何摆脱格局过小、视野偏窄的状态,把潜在市场可能变为经济现实,还是至关重要、值得深思的问题。毕竟,赢得市场的认可和支持,才能保持后续的繁盛与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的一些通病,如故事情节的简单复制、对情绪宣泄的过度眷恋、模式化的影像风格、对同性恋题材无节制无深度的开发,也是阻碍我国台湾地区青春电影境界内涵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我国台湾地区近代涌现的这批青春电影,尽管有诸多可圈可点的特质,但其作品深度和社会意义,依然有提升的空间。我国台湾地区世界青春电影如何能变的更大气、更有深度、更能予启迪、更能对社会做出参考与依照,还需要我国台湾地区电影人做出更多的内向思考与向上的努力。

注释:

①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②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评论和理论的演进[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③陈飞宝,台湾电影发展述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④俞小一,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出版社,2009.

⑤宋子义,台湾电影三十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⑥郑立明.台湾电影年鉴[M].台湾:行政新闻局,2008.

⑦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⑧焦雄屏,映像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⑨陈飞宝,台湾电影艺术导演艺术[M].台北:台湾电影导演协会,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台湾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