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亲子关系,败在了“暴力沟通”上
2020-08-12胡运玲
胡运玲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好坏
那天看《爸爸去哪儿6》,看到杨烁和儿子杨雨辰的日常互动,特别心疼小雨辰。杨烁饰演的《欢乐颂》里的“小包总”温柔、细腻又不失幽默,但在现实中他对待儿子完全两样:严厉、粗暴又冷漠。
杨烁叫儿子,都不是用正常声调,而是用低沉的声音从嗓子眼里吼出三个字“杨雨辰——”,这一嗓子,足以让胆小的人吓得打个激灵。杨雨辰也是吓得赶紧回应:“来啦!”声音都带点颤。
杨烁时刻拿着放大镜审视儿子,不断挑他的刺——“衣服能挽好吗?”“把包背好了。”“走路不会吗?”杨雨辰的一举一动总入不了他的法眼,各种看不惯。还有更过分的,杨雨辰走路有点内八字,杨烁嫌他走路姿势不好,竟然命令他退回去再走一遍……
看得出,杨雨辰在爸爸面前,眼中满是恐惧。父子之间缺少欢乐、亲昵的互动。杨烁很少给儿子笑脸,而杨雨辰也少了同龄孩子该有的灿烂、天真。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好坏。父母对孩子,不该只有板起脸的说教和训斥,更应该有嬉笑打闹的温情一面。
令人向往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孩子敢在父母面前撒娇,也会有一点点调皮,听父母的话,但不唯命是从。
暴力沟通的危害超出你的想象
昨晚,我们都快睡觉了,儿子的同学小泽来了。我们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有什么急事吗?一问,他说没事,就是来玩一会儿。结果一直待到10点多也没有要走的意思。我也不好下逐客令。
后来,我在家长群里看到小泽爸爸发信息找小泽,赶紧告诉他孩子在我家。我问小泽怎么回事,他才说跟妈妈吵架了。因为单元考试没考好,妈妈就一个劲说他。说急了他索性离家,在小区转了几十分钟,冻得受不了,这才跑到我家。
很快,小泽的爸妈来了。一见面,小泽妈就用手指着小泽吵:“我就说你几句,你就敢离家出走?反了你了!”一言不合,母子俩又吵了起来……
暴力沟通的直接影响就是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致使沟通不畅。暴力沟通之下,孩子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隐忍不发,要么叛逆反抗。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不利。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关系决定关系”。就是说,父母与孩子童年时期的关系,不仅决定着亲子间的关系,还决定着孩子成年后与自己及周围世界的关系。
心理学家张琳琳曾给一名叫CC的女士做过心理辅导,因为她无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不敢生小孩。CC说:“我不敢要孩子,我不愿意像我妈对我那样对我的孩子,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教孩子,我好像只会我妈的那种教育方式。”
原来,CC的母亲一直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她。她调皮、顶嘴、成绩不好……都会被打骂,即使表现好也得不到鼓励和肯定。由于父母关系不好,母亲脾气暴躁,经常拿她出气,以致她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成年后的CC鼓起勇气问母亲为什么小时候总打骂她。没想到母亲很诧异,她竟然对那些事没什么印象了。
亲子暴力沟通的伤害,是“单方面的记忆伤害”,有时会蔓延到成年甚至终生难忘。就像CC的母亲打骂孩子过去了就忘了,但CC一直无法释怀。
暴力沟通,不只体现在语言暴力上
说到暴力沟通,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打骂。其实,日常亲子间的暴力沟通,不只体现在动作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其他较隱性的方面。
比如说“表情暴力”。电视剧《少年派》里,女儿林妙妙做的很多事,妈妈王胜男都看不上,常常嘴一撇,眼一斜,一副嫌弃的表情。就连林妙妙戴个发卡,妈妈都一脸鄙夷地嫌弃女儿太幼稚。妈妈的种种嫌弃,使母女关系特别紧张,俩人经常掐架。
除了嫌弃的表情,还有眼神,也能成为一种暴力武器。很多父母其实都有过这样的时候——当孩子不听话或做错事的时候,狠狠地瞪孩子一眼。不过这种眼神的杀伤力有重有轻罢了。
另外,还有父母生气时冷漠地不理孩子,也是一种暴力沟通。这些暴力方式,虽然不是那么明显,但还是对孩子有一定的“杀伤力”。
如果无法对孩子一直做到和颜悦色,起码要有种思想意识,知道这些也是暴力沟通的方式,对自己有所约束。
父母怎样跟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呢?
了解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了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他举例,一位妈妈见儿子把臭袜子扔得到处都是,她是怎么说的呢?
“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呢?”儿子乖巧地照做。
妈妈的话里,就包含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仔细体会就会明白这种沟通方式的高明之处。
把孩子当“人”而不是当“物”
父母与孩子暴力沟通时,无非是想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和安排。派克在《邪恶人性》中提到: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将孩子当作了“物”,而不是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去支配这个自己生养的“物”。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自主性就不会得到尊重。
不把孩子当个“物”来支配,而是把他当个完整的人平等相待。给孩子发言权,而不只是让他听令行事。
孩子犯错,批评行为,而不进行人身攻击
比如,孩子写作业,做过的题一错再错,有的父母会气急败坏地说:“你没脑子啊……”这就成了一种人身攻击。
孩子反复做错题,可能是粗心或马虎。只需针对这件事,提醒孩子以后做题要认真,而不是攻击孩子没脑子。
避免“联想式数落”
当我们批评孩子做错事时,很容易联想到孩子以前犯的同类错误,然后就忍不住开始翻旧账,炮轰式数落个没完没了。
避免“联想式数落”,就事论事,不提旧错,不唠叨。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