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的演讲》的语言评析
2020-08-12余清华
余清华
摘要: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演讲》是一篇著名的演讲,在语言上感强烈,非常激动人心的演说,可以说它是即兴演讲中的一个典范,在内容和语言上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演讲;典范;鲜明特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20-01
闻一多(189-1946年),原名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我国现代著诗人、学者、演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192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1925年自美国留学归国,历任北京美术专料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都诗集《死水),抗战时期,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后,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闻一多积根投入反对独裁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群众运动。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被特务暗杀。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间一多发表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最后一次的演讲》,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当天下年,他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员宿合门前被暗杀。
《最后一次的演讲》是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即席演讲。李公朴被暗杀后,特务们为了嫁料于人,竞造谣谢“李公朴是自杀”,是死于“桃色事件”,“是被共产党所杀”等等。更令人愤怒的是,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李夫人张曼筠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卑鄙行径时,由于过分背痛而泣不成声,而混入会场的反动特务趁机取笑,故意扰乱会场,本不打算讲话的闻一多先生见此情景,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是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的学者,惟有如此,他的讲演才达到了每一句话都具有强大的历史生命力的境界,而不管过几十年、几百年,抑或成千上万年。先生的每一句话都简短、明晰,充满了火焰一样的激情。他此时的心境也应该是十分复杂的;好友遇害内心如割的伤痛,对国民党无耻残暴行径极度的鄙夷和仇恨,对内战将临民不聊生的忧心如焚,还有对人民斗争精神深深的欣慰以及对人民正义事业终将胜利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闻先生的每一句语,说得都是那么铿锵有力、坚实笃定,说出来都足以使天地惊动风云为之色变,在场的听众又怎么能不热血如沸、掌声如雷?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演讲》是篇感情强烈,非常激动人心的演说,可以说它是即兴演讲中的一个典范,在内容和语言上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内容上有起有伏,有张有驰。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有发展,有变化: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这篇讲演的开头部分以怒不可遇的心情,用“最卑劣、最无耻”、“偷偷摸摸”等词句,米揭露特务的暗杀罪行。接着以大义凛然的气概,面对面地质问国民党特务:“你们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句中连用两个“无耻啊!”表达了他极度愤怒的感情,增强了气氛。于此同时,讲演者又自豪地指出:“这恰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这里又把李先生为民主而献身的光荣斗争同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爱国志士的卑鄙无耻行径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就加深了听众对反动派的认识,激发了听众对爱国者的崇敬,演讲的中间部分,作者指出:“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之后,大家都很痛恨”,接着又以自己对问题的思索去启发听众:“我心里想,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他们是什么心理状态,他们的心是怎么长的”。这是演讲中的“伏”,也是“驰”,然而却蕴藏着更大的愤怒.下面就将语气一转,变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斥责:“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这坚定有力的语句又是一“起”,也是“张”,它象一把利剑直刺反动派的要害。讲演的最后一部分说:反动派,你们看见一个倒下去,也可看得见于百万个继起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的精神!我们随时象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坚定地表现了革命者勇往直前、无所畏俱的强烈信念,这是何等的有力,何等的激动人心!
作为一篇有准备的演讲,做到结构严谨,内容完整不是很难的,但作为一篇即兴演讲,能做到象这样结构严罐、内容完整却不是件容易事,这需要雄厚的思想基础、丰富的材料储备、敏捷的思辨能力和娴熟的演讲技巧。
其次,在语言上,通俗、易憧。如果说演讲比书面文章在这点上要求严格的话,那么具有临场性特点的即兴演讲对此要求就更严格了。这篇演说在约五六分钟1200多字的演讲词中,找不到一个晦涩难懂的词,找不到一句难理解的话,而都是直接运用经提炼过的口头语言表达演讲人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见解,听起来亲切、自然。闻一多先生集学者·诗人为一身,并不是词汇贫乏,他能够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给后世留下动这一演讲名篇,恰好证明他精通演讲语言,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深术。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才使得这篇文章真正起到了揭露敌入的阴谋,唤醒广大听众,鼓励广大民众要不畏强暴,打破黎明前的黑暗,去争取光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雷颐.闻一多的两次转向[J].炎黄春秋,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