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地球概论课程当前困境与改革探究
2020-08-12汪言在
摘 要: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开设的地球概论课程是一门基础先导课程,该课程的内容对于地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或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地球概论课程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且近年来,该课程面临课时压缩、投入减少的现状。文章分析了地球概论课程当前面临的困境,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途径,旨在为地球概论课程改革和课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师院校;地球概论;困境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7-00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7.002
地球概论课程的课程内容是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后续其他课程的基础,能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地球概论课程一直以来是高师院校地理专业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然而也是地理专业学生怯学、感觉难学的一门课程,特别是近年来课程面临教学课时不断压缩、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1-3]。基于此,下面就当前高师院校地理专业地球概论课程面临的困境及改革的途径进行分析。
一、地球概论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定位不明确
尽管地球概论课程一直被称为是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的基础先导课,但是其在地理科学课程体系里面到底承担何种角色,与其他课程之间到底存在何种联系,一直以来是模糊的,定位不明确,继而导致课程发展没有动力支持。要理清地球概论课程的定位,首先要了解地球概论的课程发展历程。地球概论课程发轫于20世纪中期的高校天文学学科建设和天文教育[4],但也有研究认为最早的地球概论课程开设于1955年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科[3]。此后,地球概论课程逐渐在高师院校地理专业建立起来。因此,从课程发展历程来看,高师院校地理专业地球概论课程可以定位为:为培养地理学科人才而开设的一门基础天文学知识先导课,其学科基础是天文学,服务对象为地理学。
近年来,不少高师院校将地球概论课程名字改为地球科学导论。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改变是不合适的,因为地球概论课程更关注地球整体及其宇宙环境,而地球科学导论课程除了讲授地球整体外,其主要课程内容是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两门课程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以往多将地球概论课程的课程定位与课程任务相混淆。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定位与课程任务往往是不同的,课程定位讲的是该课程在相关学科所有课程里面的作用,针对的是学科发展;课程任务主要强调该课程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因此,地球概论的课程任务主要是通过该课程学习,强化地理专业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理解,进而为地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从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支撑。另外,通过学习地球概论课程,地理学专业毕业生也能够从事天文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大众科学素养[4]。
(二)课程内容缺乏更新
要分析地球概论课程内容缺乏更新的原因,首先要梳理地球概论课程选用教材的发展历程。197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通用地球概论教材(金祖孟编著),此后陆续出版了该地球概论教材的其他版本。近年来也有其他作者编著的教材,如《地球概论教程》《行星地球概观》和《地球概论》出版[4]。地球概论课程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内容的更新缺乏导向。后期出现的这些地球概论教材虽然也进行了天文学知识更新,但其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差异不大。目前大多数开设地球概论课程的高师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祖孟、陈自悟编著的地球概论版本[3]。
(三)课程投入逐渐减少
高师院校地理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和植物土壤学等,都具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因为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因此成为地理学的热点课程。由于地球概论课程内容是天文学与地理学的交叉课程,又被划属为地理学科,导致地球概论一直以来缺乏明确的课程定位,进而导致近年来课程投入,如教学资金投入和师资培养投入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地球概论课程的学科基础是天文学,如果按照天文学教学的投入力度,其成本非常高,对于高师院校地理专业来说不太现实。尽管目前很多高师院校为了本科教学,建设了一批天文望远镜和天文展览馆,但这些设施往往不具备真正的天文学科学研究条件,多是为了课程教学和大众科普使用。综上,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缺乏课程支撑,是导致目前地球概论课程投入降低和课时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
(四)课程教学难度较大
地球概论课程涉及地球的宇宙环境、天球坐标、地球运动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一些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往往比较抽象、运动、立体,进而导致地球概论课程历来是地理学专业所有课程教学中的困难户。课程内容难教,学生理解不清晰,打击学生学习地球概论课程的积极性。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地球概论课程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地球概论课程改革目标和改革途径
(一)改革目標
地球概论课程的改革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举措,不断明确地球概论课程定位,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最终增强地球概论课程的学科价值。
(二)改革途径
1.加大课程融合。由于地球概论课程的学科基础是天文学,而服务对象是地理学,因此要推进地球概论课程改革与发展,必须要加大地球概论课程与天文学或地理学其他课程的融合。考虑到地球概论课程主要服务对象是地理专业,同时该课程也主要面对高师院校地理专业开设,因此,应加大地球概论课程内容与地理学其他课程的融合。
地球概论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以及地月系等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可以与地理学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如在《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将地球运动不同的周期(日、月和年)与气象气候学中的气温变化相结合,分析不同尺度周期下的区域气温变化特征,这样就和气象气候学的课程内容相融合。而在《地月系》这一章节,通过分析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探讨月相变化对地球潮汐的影响,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观潮影像,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以及月球公转周期是如何影响地表水文特征的,这样就和水文学课程内容相结合,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提升课程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使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获取课程的更多信息支撑,同时使用网络资源弥补课堂授课的短板,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目前很多星空软件,如Skymap、Stellarium等都有手机版,尽管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的界面稍有不同,但学习和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星空软件使用的概念和原理都是一致的,通过大量信息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和对天文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使用Stellarium软件查找恒星的地平坐标、时角坐标、第二赤道坐标和黄道坐标。通过查找这些天球坐标系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辨识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差异,更有利于建立空间感,进而提高对基础天文概念的理解。再比如,可以使用Stellarium软件查找不同季节太阳中天的时刻,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些时刻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平太阳日和真太阳日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能够认识引起时差的主要原因。
3.加强课程生活化教学。尽管地球概论课程内容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课程内容也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但这些课程内容往往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生活化和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7]。以《正午太阳高度》为例,在学习该部分时,就可以使用楼间距和正午太阳的关系进行讲解,当正午太阳高度一定时,楼间距过小,相应的得到的正午太阳照晒的楼层越少;反之,当楼间距固定,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得到照晒的楼层也越低。因此,对于特定纬度的地区,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计算楼间距与正午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體验到正午太阳高度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影响,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身边的事例来讲解这些空间概念,某种程度上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加强课程平台联系与交流。尽管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开设了地球概论课程,但是不同院校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与交流,因而一些好的课程教学资源难以共享。这也是导致地球概论课程内容缺乏更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加大不同院校之间地球概论课程的资源共享,无论是师资培训,还是科普活动均可以在以后课程发展中不断加强交流,具体举措如构建区域地球概论课程联系平台,不同高师院校地球概论课程主讲团队定期交流,可以推荐地球概论承担课程的教师去有天文系的科研院所或天文台进行进修学习,提高师资水平。另外,区域内的不同高师院校可以共同组织大众参与天文知识普及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大众科学素养,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地球概论教学团队的学校和社会认可度。总体上,加强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促进教学团队的交流及教学实力提升,都能很好地促进课程发展,实现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凌娟.地球概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64.
[2]赵捷.高师地球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阴山学刊,2011(2):96.
[3]刘洪利,郑怀文,王琳琳,等.地球概论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1.
[4]福建省天文学会.福建省地球概论/基础天文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海峡科学,2014(85):16.
[5]张建元.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9(25):53.
[6]于勇.趣味性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0):59.
[7]马正国.运用生活化地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9(22):102.
作者简介:汪言在(1983.3—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地球概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