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学生健康素质水平差异性及运动干预研究
2020-08-12李新华赵少雄吉家文
李新华 赵少雄 吉家文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选取海南部分高校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测定其健康素质水平,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籍贯、学科等划分为不同类型学生,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健康素质水平差异性进行研究,最后给出运动干预的相关对策。结论:该地区高校学生整体健康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性别学生在身体机能、形态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艺体类学生健康素质水平相对较高;不同年级、城乡水平学生健康素质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具有明显差异。运动干预对策: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加大体育宣传力度,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和抗挫能力,有效改善学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健康素质。
关键词:健康素质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差异性 运动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6(c)-0172-02
健康是人们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影响人类健康的相关因素较多,包括有氧耐力水平、肌肉力量水平、体质水平、行为习惯、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各高校肩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使命。高校学生正在处于特殊生长发育阶段,研究高校学生健康素质对激励他们参与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健康素质水平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提出运动干预对策,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海南省5所高校的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统计学生的相关信息。性别统计:男生122人,女生78人。籍贯统计:乡镇136人,城市64人。学科统计:理工类75人,文史类67人,艺体类58人(体育类17人,主要为体育服务、运营和管理类学生)。年级统计:大一至大四分别有56人、46人、50人和48人。
1.2 研究方法
開展调查前告知学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取得学生的主动配合。健康素质体现在很多方面,本研究主要以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包括测试法、调查法、统计法等。测量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要求,采集学生基本情况,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力量素质方面测试了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和立定跳远;速度素质测试了50m跑;耐力素质测试了800m(女)和1000m(男);柔韧素质测试了坐位体前屈;协调素质测试了跳绳。
心理健康素质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2005年),该量表划分为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性倾向等12个分量表,共100个题目(含有4个测谎题目),采用5点计分。测试时,学生根据测试量表描述选择自己的情况,1表示没有,5表示总是,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本研究中该分量表内部一致性0.81,结构效度相关系数0.67,全部达到显著水平。所有研究数据利用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身体健康素质测试结果
对目标学生五大身体素质和基本情况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男、女生平均身高、体重均在正常范围内;力量素质方面,女生在立定跳远和1min仰卧起坐处于及格水平,男生仅在立定跳远及格水平,在引体向上处于不及格水平;速度素质方面,男女生50m跑仅及格水平;耐力素质方面,男生1000m跑及格水平,女生800m跑则不及格水平;柔韧素质方面普遍较好,女生优秀、男生良好水平;协调素质方面也相对较好,男女生都处于良好水平。
进一步根据学生的籍贯、学科、年级来进行划分,测定不同类型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状况,不同籍贯、不同年级的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学科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艺体类学生身体健康素质肺活量、立定跳远、力量、耐力普遍高于其他学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与以往研究存在一定不同之处,身体健康素质在男女性别之间差异较大,因此文章在讨论中并没有依照性别进行分类。在籍贯方面,无论学生是否是城市学生,各个指标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一种学科分类,差异明显,根据数据推测以及实地走访中得知艺体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对于体育活动相对重视,因此身体健康素质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学科。
2.2 心理素质
测定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整体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接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分析,不同性别、籍贯、年级的心理健康素质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学科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艺体类学生心理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学科。
心理素质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人们对科技高度重视,文科类学生日常对自己的就业一直都非常担心,因此焦虑水平偏高,越是临近毕业,压抑状况越明显。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均存在较大差异,受日常学习内容影响较大。文史类学生的学习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思维容易受到特定情景的激发,容易出现极端情况。理工类大学生知识来自工程客观需求,思维更加严谨,在情绪控制方面更加理性。艺体类学生采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在社交退缩、心理障碍方面评分较低。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对大学生健康素质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将健康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测定结果显示该地区学生整体水一般,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依照不同類型进行划分,发现不同籍贯、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均没有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学科的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具有显著性差异,艺体类学生身体健康素和心理素质相对较高,与其他学科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应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根据实际对现有教育内容、方法等做出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水平。
3.2 对策
根据不同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素质调查结果给予指导,尤其是在身体健康素质中水平较低的学生应及早给予干预,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干预手段。同时在心理健康素质的干预手段中,根据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方面,其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
自实施全民健康计划纲要以来,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进入到全新阶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能够始终秉持健康第一、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举的教学理念,增加宣传力度,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保证高校学生能够将健康素质放到重要地位,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学开展中教师应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在各专业技能学习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吃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磨炼学生坚强意志。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应坚持快乐体育与运动技能并举的教学理念,减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应重视其教育作用,更新现有理论知识,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理念,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相关理念、理论知识。在健康素质教育开展中,各高校要加强纪律管理,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和学习条件,同时要加大校园体育器材和体育场馆投入以及开放力度。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交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每个学科和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心理健康素质培养中,应邀请相关专家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制定与专业相符合的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属感。目前各高校均已经设置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教师,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生活情况和学习动向,在学生感到困惑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促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困难。
高校健康素质中,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任务是发现苗头后立即进行心理干预的教育工作。因此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提高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我调节方法,促使学生重视心理调节作用。教师教学中应多加关注,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原因并进行排解,整体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水平。
4 结语
综上,大学生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结果分析高校学生整体健康素质正常水平;不同性别、籍贯和年级的高校学生健康素质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艺体类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学科。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加大体育宣传力度,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和抗挫能力,有效改善学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健康素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强化教育工作,重视健康素质知识的传授,促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并为学生介绍提高健康素质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整体健康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曾玲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心理坚韧性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 刘玲玲.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邢莹.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教育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5)25:133-134.
[4] 孙庆.不同运动干预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及规律运动的影响[J].青少年体育,2019(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