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管理中的应用
2020-08-12卞凌英耿亚琴徐宇红韩惠芳李业梅
卞凌英, 耿亚琴, 徐宇红, 严 婷, 韩惠芳, 李业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江苏 常州,21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表现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交替出现,随着病情进展,肺功能进行性恶化。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和方法,治疗重点是控制患者症状,降低急性发作风险,实施呼吸功能锻炼,改善肺功能,以减少急性发作[1]。依据互联网的模式,将患者的院内护理延伸到日常的护理中,更能改变管理模式。国内多项研究[2-3]显示,对COPD患者给予延续性管理,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但多数研究报道均以电话和上门访视作为延续性管理手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慢性病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更能提升延续院内管理成果[4]。为探究基于“互联网+”联管理模式在COPD延续性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纳入标准:① 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检查结果等综合确定,且为非急性期[5];② 年龄50~80岁,认知功能正常,有自理能力,接受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③ 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熟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应用者;④ 所有患者均经医学院伦理学会认可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不同程度的肺部疾病等;② 并发恶性肿瘤或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③ 接受肺减容术、肺部切除术等肺部手术史;④ 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功能障碍;⑤ 拟纳入或已纳入其他临床研究。共纳入患者152例,应用回顾性方法分为病例数相同的两组,每组各76例。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体质指数(BMI)、病程、个人史、合并症和文化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研究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临床资料情况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COPD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疾病监测、生活护理等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延续性管理,出院前3 d给予全面评估,建立患者个人信息档案,每月1次通过电话方式随访,指导患者药物管理,记录其健康状况,解答患者或家属的问题,更好地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适时予以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给予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全程慢性病管理模式:① 组建“互联网+”联网管理团队:包括2名呼吸科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和4名有经验的呼吸科护师,主管护师负责根据患者病情制订和实施管理方案,医师负责审核管理方案和治疗过程中病情评估和管理方案改进指导,呼吸科护师负责在线答疑、定时为患者发送信息提醒、组织微信群交流、指导患者使用软件等工作;② 建立“COPD之家”微信公众平台,设置疾病知识、药物治疗、康复要点、生活指导等版块内容,患者出院3 d后,平台管理护师帮助患者和家属关注微信平台,指导患者学习平台查询方法,出院当日确认患者可熟练应用平台查询自己所需的健康知识,系统每周一、三、五推送COPD康复的知识要点,每两周推送1次COPD知识评测试卷,每份评测试卷由10个问题组成,题型为选择题,患者根据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完成回答,根据患者答题情况,对患者掌握欠佳的内容给予更新推送;③ 建立微信交流群,每周二、四组织患者在群内讨论,在线解答患者问题,提高患者依从性,其余时间允许患者在群内自由交流康复经验,增加患者之间经验交流,对不成熟或错误的经验技巧给予指导,并通过微信群对测评过程中的易错知识点进行讲解,对评测优秀的患者给予表扬和肯定,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平台学习的兴趣;④ 建立电子档案,为患者建立电子管理档案,将随访过程中对患者的随访内容、治疗依从性、康复依从性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记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出进一步个性化管理措施,然后通过微信平台或微信群向患者传达。两组患者均给予12个月干预并观察干预效果。
1.3 观察指标
(1) 评估患者管理期间长期氧疗、肺功能锻炼、吸入装置应用、遵医嘱用药的依从性。长期氧疗依从性良好定义为不需要家人督促定时吸氧,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不主动停止氧疗;肺功能锻炼依从性良好定义为掌握呼吸锻炼方法、时间正确,每天锻炼3次,每次15~20 min;吸入装置应用依从性良好定义为正确掌握吸入剂使用剂量、次数和副作用;遵医嘱用药依从性良好定义为能坚持长年规范用药。
(2) 观察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和再入院次数,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加重、咳黏液脓性痰等症状,需要改变日常用药[6]。
(3) 干预前、干预后采用自制COPD健康量表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评估,应用《自我管理评估量表》评估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COPD健康量表包括疾病知识、饮食、康复、用药和自我监测5个维度,共25个题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掌握程度等指标效果越好;《自我管理评估量表》具体项目涵盖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绪管理、信息管理和自我效能5个维度,共51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没有、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赋分1~5分,每个维度条目总得分/总条目数为该维度的平均得分,总得分/51定义为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平均得分[7]。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长期氧疗、肺功能锻炼、吸入装置应用和遵医嘱用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n(%)]
2.2 两组干预期间急性加重次数和再入院次数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平均急性加重次数和再入院次数上对比结果较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期间急性加重次数和再入院次数比较 [n(%)]
2.3 两组干预过程中COPD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COPD健康知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OPD健康知识量表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过程中COPD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综合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在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绪管理、信息管理、自我效能与干预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情况对比分)
3 讨论
3.1 延续性管理在COPD中的应用效果
COPD急性期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万托林气雾剂等进行治疗迅速改善症状,稳定期患者除对症治疗外,还需要持续实施呼吸功能锻炼,尤其是降低患者发病指数并改善肺功能,防止肺功能持续恶化,降低病死率[8]。延续性管理是整体护理管理的一部分,使患者出院后在稳定期得到持续卫生保健,更能降低疾病恶化情况并节约治疗成本,在COPD的管理中受到广泛关注。研究[9]显示,对COPD稳定期患者给予延续性管理,可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活动受限和疾病影响得分,提高患者的肺功能。荟萃分析[10]显示,与常规出院护理相比较,互联网+模式下的护理路径,更能为患者的疾病预后提供帮助。
3.2 常规延续性管理的实施方式和局限性
虽然延续性护理在COPD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1]:① 多数延续性管理研究中采用电话随访(前期每周1次,后期每月1次)和上门访视作为延续性管理的手段,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延续性管理需求,但受到患者依从性影响,实施效果较差。② 电话回访和上门访视需要专职护理人员完成,目前国内多数医院护理人员配备紧张,难以具体实施。③ 常规延续性管理方式在电话随访和访视完成后,多采用纸制记录单进行人工记录,无法在干预过程中对患者行为进行实时评估和归纳。
3.3 “互联网+”模式在延续性管理中的应用
为保持患者出院管理和住院管理的协同效果,有学者尝试采用多元的随访模式进行延续性护理,“互联网+”管理方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延续性管理提供便利,弥补了电话随访的部分缺陷[12]。本研究应用微信平台和微信群建立基于“互联网+”延续性管理方式,涵盖了患者出院后需要掌握疾病知识、用药知识、自我锻炼方式、生活指导等全方面内容,按照版块分类别推送,方便患者查询,通过定期自我测评检测患者行为执行情况,辅助微信群随时解答患者问题和促进护医患、患患之间交流,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化网络管理。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在患者的健康量表、自我管理能力等情况上对比均显著,长期氧疗、肺功能锻炼、吸入装置应用、遵医嘱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患者发病次数显著减少。
综上所述,应用“互联网+”模式对COPD进行延续性管理,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