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结合链式管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效率和救治效果的影响
2020-08-12黎彩卿潘艮珍周柳英吴美霞
黎彩卿, 潘艮珍, 周柳英, 吴美霞
(1. 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 急诊科,广东 中山,528425;2. 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 内一科,广东 中山,528425)
急性脑卒中属临床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血管堵塞引发的脑组织损伤[1]。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故采取相关急救措施治疗对挽救生命极为关键[2]。急救护理小组模式是新型急救护理模式,在抢救期间,参与救治人员需做到迅速判断、明确分工和配合默契,救治成功率方可得到提高。链式管理通过优化救治流程,合理利用急诊人力资源,科学规范地进行急诊管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救治成功率[3]。因此,本研究选取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分析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结合链式管理的急救效率和救治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5月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急性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经脑血管造影、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② 脑CT排除脑出血;③ 一般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 合并癫痫病;② 有静脉溶栓禁忌证;③ 心脏停止搏动。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为(54.66±2.97)岁;病程0.7~10 h,平均病程为(3.94±0.82)h。观察组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为(54.77±3.78)岁;病程0.7~10 h,平均病程为(3.99±0.90)h。两组间性别、年龄和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接诊后,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注意关注病情变化,处理口腔分泌物,建立静脉通路。入院后进行院前急救,嘱患者家属至门诊挂号收费处缴费,协助检查,待检查结果出来明确病情后转入专科病房治疗,并帮其办理入院手续。
1.2.2 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结合链式管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结合链式管理。
1.2.2.1 急救护理小组模式 ① 建立急救护理小组。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选1名主管护师作为组长,下设3名副组长,依据人数分3组,每名副组长负责1组。② 准备、检查急救物品,包括血压表、给氧面罩和听诊器等常用物品。接到急诊电话之后,马上派发救护车前往。出车途中和现场人员进行电话沟通,了解基本情况,进行病情初步判断,告知切忌搬动患者。③ 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缓缓挪动患者身体至救护车。保持呼吸顺畅,松解衣领,清理咽部和口腔分泌物。情况危急时采取心电监护和静脉通道建立。转运途中车速需平稳,同时告知急诊室护士患者身体的基本情况,做好抢救准备。④ 患者到院后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异物,协助医生气管插管。及时吸痰和保持供氧,调整呼吸机参数。协助抢救时,应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1.2.2.2 链接管理 建立抢救小组,包括辅助分诊组、次级抢救小组和危重抢救组。患者入院后由辅助分诊组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根据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进行初步分诊。并建立静脉输注通路,协助相关检查。分诊后由次级抢救组在10 min内完成病情评估,包括神志、瞳孔、脉搏和颅内高压症状等。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维持生命体征,保持呼吸畅通,联合神经外科医师进行会诊,制订手术方案,征求患者家属同意。术前检查、评估后方可手术,术后由危重抢救组实施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实施对症护理。
1.3 观察指标
① 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救治效果和急救效率。② 采取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溶栓前、溶栓后14 d患者的神经功能,分值为0~42分。对患者的视野、面瘫、意识与定向力、共济运动、上下肢运动、语言、感觉、忽视和构音障碍各方面评分,0~1分为正常;2~4分为轻卒中;5~15 分为中度卒中;16~20分为中度至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分值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重。采取Barthel 指数(BI)评分评估溶栓前、溶栓14 d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重度依赖≤40分,中度依赖41~60分,轻度依赖61~99分,无需依赖为10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③ 记录并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救治总有效率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见表1。
表1两组救治效果比较 [n(%)]
2.2 两组急救效率比较
观察组分诊时间、等待抢救时间和急诊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效率比较
2.3 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
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溶栓14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降低,BI评分均较溶栓前增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与对照组的8.1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多数是因病变直接或间接引起丘脑下部损伤所致[4]。临床以失语、偏瘫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发生意识障碍、呕吐等全脑症状。相关研究[5-7]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为0.15%,死亡率为0.12%,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缩短脑卒中患者检查时间,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治疗,恢复脑部血流对降低死亡率十分重要。传统护理模式救治的流程混乱、分工不明确、高效性欠缺,影响抢救效果。因此,探讨一种高效的救治护理方案对降低脑卒中死亡率尤为重要。
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可确定护理人员的岗位和职责,护理流程清晰,职责明确,加强了医护工作人员的协调性,缩短治疗时间[8-9]。链式管理将链式抢救融入流程管理,使其更加专业化、简单化、标准化[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救治总有效率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提示急性脑卒中应用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结合链式管理可提高救治效果。同时,观察组分诊时间、等待抢救时间和急诊救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值<0.05),提示该方案可提高急救效率。分析原因在于,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细节存在不足,遇到紧急状况时,人员分工不明确、抢救流程杂乱、效率低,抢救效果和抢救质量欠佳。急诊护理小组明确人员分工,配合默契,各司其职,降低了治疗时间。链式管理依据患者的病情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将护理人员分为辅助分诊组、次级抢救小组、危重抢救组,由辅助分诊组进行分诊评估,提高分诊效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降低,BI评分均较溶栓前增高,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该方案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在于,急救护理小组人员具备快速急救反应能力,操作技术熟练,沟通技巧良好,为实施治疗赢得时间。链式管理缩短了急诊门诊、院前急救、专科病房三环节协调时间,实现了科室之间、院前院内的无缝对接。其可避免救治延时,减轻神经持续受损,改善神经功能,减轻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与对照组的8.1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急救护理小组模式强化了团队合作,科室间沟通,可做到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定点定位,从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应用急救护理小组模式结合链式管理可提高急诊救治效果和救治效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