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岩石动力学”课程课题融入式教学思考

2020-08-12刘先珊

科教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岩石动力学边坡

刘先珊* 许 明

([1]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5;[2]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5)

0 引言

“岩石动力学”课程研究岩石动力特性或动荷载作用下工程岩体动力响应,是一门应用于岩土工程实践的技术学科,融合了岩石力学、结构动力学、[1]地震动力学等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当前作为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岩石或岩体工程在爆炸、冲击、地震、振动等动载荷下的力学效应或稳定性,分析如上动荷载产生的应力波在岩石内部的传播及衰减规律,区分其动态力学参数与静力参数的差异性,确定其动态本构关系特征与本构关系,研究动荷载下的岩石破坏过程及破坏机理,以及相应条件下的岩体工程安全评价的数值模拟方法等。由于涉及的内容广泛,理论性及实践性均较强,大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较少接触动力学理论,学习时感觉内容晦涩难懂,学习效果不显著。

对研究生教学而言,教学中结合学生本科阶段的知识体系,从岩石动力学的需求角度出发,[2]将岩石动力学理论、方法与其专业背景集合,旁征博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课件设计得更加有新意,多引入与实际工程相关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及实际工程的感知能力,并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融入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来讲解“岩石动力学”,提高学生解决科研课题的自主创新能力。

结合“岩石动力学”的课程特点,针对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对该课程的不同要求,找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优化教学方案,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及有效性,[3]为后续论文及课题的开展培养创新思维。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震、冲击、爆破等动荷载作用于岩石或岩体的分析中,动力控制方程包含非线性、非定常及非平稳项,动力响应具有瞬态性及随机性,相比静力分析,其概念抽象、公式冗长及求解复杂,本科教学中的以“课堂”“教师”及“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教学效果不好。为此,将岩石动力学理论与计算机、科研课题或工程案例分析相结合,变静态封闭为动态开放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愿探究、勤于研发,是当前教育巨大挑战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面对本科基础不同的研究生,[4]教学中不可一概而论。现有的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程自身的抽象性

“岩石动力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及公式复杂难懂,需要前期的“岩体力学”“结构动力学”及“地震动力学”等先修课程。课程教学中会推导理论公式,然后结合案例讲解理论知识,经常发现学生对很长或符号不常见的理论公式看不懂,不清楚出处,对理论推导无从下手,理解有难度,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大。另外,岩石动力学的工程背景不清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不足。即使对理论掌握较好的研究生,也不知如何运用动力学的相关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2 教材缺失

研究生“岩石动力学”课程是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材,主要依据教师对岩石力学理论、结构动力学理论以及地震或爆破等作用的岩石动力学理论,综合形成符合岩土工程专业的简易教材和课件,由于课程涉及的相关课程理论较多,很难在课件中完全展示相应的理论、公式推导或案例计算过程,学生课后复习的难度加大。

1.3 学习方法不当

岩土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本科期间大概接触过部分岩石动力学理论,结构动力学及地震动理论掌握少。第一次接触该专业课需要补充的知识点太多,对动力导致岩石或岩体力学响应的状态没有概念,无法理解岩石动力学理论公式及各项复杂的偏微分方程。由此,很难把握该课程的学习节奏,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觉得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枯燥、无用等。通过现场计算机软件的演示,加上通俗易懂且生动的工程案例展示,特别是在现场对案例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可以调动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更容易理解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引入更为普遍的工程实例,结合理论与应用中的问题编写教材,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课程内容的工程实践意义;并结合科研案例或工程案例,运用计算机现场演示的方案,展示岩体的动力学特征及动画响应,使得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动荷载下的岩石或工程岩体动力响应过程。

2 课题融入式的课程教学初探

2.1 课程内容的合理化

岩石动力学与边坡、库岸、隧道等工程密切相关,重视基础的同时,需要注重实践应用,科研课题的选择可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地讲解不同工况的岩石力学响应。例如:岩石边坡动力问题中的数值模拟方法,如何实体边坡进行离散化,动荷载如地震、震动或爆破应该以何种形式加到边坡模型上,讲解中通常结合波动理论,阐明荷载在边坡上的施加方式,说明与静力加载的显著差异。

2.2 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课堂演示

学生对大型工程认识的缺乏,室内试验也无法直观了解岩石或工程岩体在动荷载下的力学响应,特别是大型振动台试验价格昂贵,很难有机会进行这种形式的现场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课堂上的计算机仿真[5-6]演示越来越便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力学概念,学生也可通过程序编写或软件界面操作,提高自主学习并深入研究的能力。

有限元软件如ANSYS 由于功能强大,在岩土工程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直观地进行建模、计算和后处理,获得动荷载下的岩石或岩体位移、应力及变形的动画。例如,分析岩石基础的地震动响应,先建立一个岩石基础的有限元模型,如图 1(a)所示,施加规则地震荷载如图 1(b)所示,经计算获得不同点的位移时程。分析地震波作用下的岩石地基位移时程,帮助学生认识动力荷载下岩石的力学响应规律。另外,对比Shake 程序获得的速度时程,阐明计算机软件模拟的适用性。

通过计算机软件的现场演示,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岩石地基在规则波深入过程中的响应特征,更宏观地把握其时程响应,并在课后的软件实践操作中加深工程应用的概念。

图1 有限元模型及荷载时程

2.3 科研课题的融入与展示

为了充分理解所学的岩石动力学理论,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课题或工程案例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共同任务进行探索,查阅多方面资料,基于计算机软件进行自主模拟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进行自主实践。例如,教学中事先布置的任务是分析加固边坡的地震响应,给出一个格构加固工程边坡的实际尺寸以及地震波数据,学生首先查阅类似的参考文献,明确边坡地震响应的分析思路,认识到地震动数据大都是加速度时程,而速度和位移时程需要由加速度积分获得,且采集的数据误差大,积分得到的速度和位移时程会出现基线飘移。明确了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后,首先应用“SeismoSignal 软件”进行地震波的基线校核,数值积分获得速度和位移时程。将其地震波输入到已建立的边坡模型中,如图2 所示,计算得到地震作用下边坡格构柱的弯矩时程,根据时程变化规律,评价边坡的加固效应。

图2 边坡有限元模型及动力响应

3 结语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模式差异显著,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灵活方式。对“岩石动力学”课程教学,开展符合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1)针对研究生“岩石动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计算机软件的现场演示方法,阐明融入课题的教学方法是新思路。

(2)基于计算机软件的课堂演示,论文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规则地震波作用下的岩石地基力学响应,使得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岩石的动力学特性,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及工程应用概念,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课程教学中应融入科研课题,通过工程加固边坡的动力响应分析,特别是动荷载下的位移和力时程分析,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实际工程安全评价的分析方法,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求教。

猜你喜欢

岩石动力学边坡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建筑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析
陡帮强化开采边坡立体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边坡控制爆破施工
3深源岩石
一种叫做煤炭的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