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编辑出版思想中的读者意识
2020-08-11张彩云
张彩云
摘要:读者是编辑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读者意识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鲁迅编辑出版思想的核心理念。在编辑出版实践中,鲁迅处处以于读者有益的价值取向,关注读者阅读需要和审美习惯,与读者进行平等交流,争取读者又不忽视社会效益,尊重读者,引导读者,提高读者。他这种决不敷衍作者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为当下编辑出版人员树立了崇高的职业典范。同时,鲁迅的读者意识启示我们,当前的编辑出版应适应媒体融合趋势,满足读者多元阅读需要;谨记文化产品特殊性,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创新美化出版物,满足现代读者的审美习惯;建立编读共同体,让读者参与互动与建设。
关键词:鲁迅;编辑理念;出版思想;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是编辑人员在相关的活动中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主动将自己的劳动与读者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并且通过具体的言行体现出来的心理反应或心理活动。”[1]241读者意识是编辑出版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和基本素质,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鲁迅是一位跨文学、教育、美术、编辑出版等学科并取得非凡成就的文化巨人。他虽然不是一个职业编辑,也不是一个职业出版人,但他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编辑出版家。他一生编辑出版的文化文学期刊、书籍达40余种,帮助别人校订、校勘的作品达100多种,为这些出版物撰写了诸如序言、发刊词、编后记、出版说明、广告辞等大量书刊评论,总字数达50余万字[2]。这些书刊评论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鲁迅关注读者、了解读者、尊重读者、服务读者、争取读者、引导读者、提高读者等的读者意识,可以说,读者意识是鲁迅编辑出版思想中的核心理念。这种编辑出版理念对于当下编辑出版业界而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一、于读者有益,对读者负责
为谁编辑,编辑什么,这是编辑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鲁迅早已为我们做出了准确定位。为中国大众服务,于读者有益是鲁迅编辑工作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1935年12月3日,他致信台静农说:“倘严选而精印,于读者当更有益。”[3]593叶圣陶在评价鲁迅时指出,鲁迅编辑工作极其勤奋,“主旨唯在益人”[4]。应该说,这一评价是极为恰当的,鲁迅将名利置之度外,从事编辑工作是因为它与其改造国民精神的价值取向一致,通过报刊可以“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5]。而他编辑出版书籍,就是想为奋斗着的青年提供精神食粮,正如鲁迅自己所言,只要有益于中国大众,“我总希望(并非为了个人)能够略有帮助。”[6]鲁迅编辑的书刊分为三大类,一是发扬中国旧文化中优秀传统的;二是介绍外国进步艺术的;三是发现和扶持文艺青年的[7]。仔细探究鲁迅上述三方面的编辑活动,“唯在益人”的编辑主旨均有清晰体现。例如,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鲁迅就坚持于读者有益的价值导向。20世纪30年代,一些出版者用《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中的一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对读者有害的故事之类作为少儿读物的内容,鲁迅十分痛心,他一方面大声呼吁切实来一番整顿,另一方面要求文化界尽其所能,编辑出版一些好书占领出版市场。他先后翻译了《爱罗先珂童话集》《小约翰》《小彼得》等外国优秀少儿读物,并推荐发表曹靖华的译作《远方》,作为献给“儿童年”的禮物。
编辑出版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也是一项严肃认真的事业。鲁迅认为,主持刊物必须有“恒性而极负责”的精神,“虽是小事情,也看作大事情做,才是。”[3]73在致黎烈文的信中又指出:“做编辑一定是受气的,但为‘赌气计,且为于读者有所贡献计,只得忍受。”[8]在《鲁迅著译书目》中云:在过去十年中,花费在校对别人译著上的精力实在不少。“是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决不肯随便放过,敷衍作者和读者的。”[9]审阅稿件、修改稿件、校对清样等编辑工作十分繁琐,需要耐心细致,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更主要的是对读者负责。书报期刊编校环节出现个别错别字在所难免,出版印刷环节常常因故推迟发行,今天这些问题已经见怪不怪。问题是业界如何对待错误,如何面对广大读者,这是今天很多期刊社、出版社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鲁迅每当发现期刊出现错字,必在下期登出更正启事,向读者致歉。书籍印成尚未出厂发现错字时,则在书后贴一张更正表。如他在《铁流》一书印刷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错字,便在尚未印的后记中用大部分篇幅来更正错字。当时的一般刊物,常常因为交稿或印刷延误,不能如期出刊,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象,鲁迅先生在编辑《语丝》时,就同印刷厂订好合同。他们按时交稿、交钱,印刷厂定期交货,双方一定不能误期。如果确因某种原因未能按期出刊,鲁迅必须写前记、后记之类文字,说明原委,坦白地向读者说明并致歉意。[10]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阅读书报经常能看到书刊报纸附录的勘误表、致歉说明,现在已经极少看到了。
二、关注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习惯
编辑出版人员及其经营实体的理想劳动境界是营造一个具有相应能量的文化场,以便把更多读者吸引到文化场中来,并且促使读者在这个文化场中发挥相应作用,为这个文化场增加能量。而要达到这个境界,编辑出版人员就必须“了解读者,分析和把握读者对于不同文化产品的需求心理,研究不同类型读者所具有的不同阅读价值取向,从而将编辑出版人员的劳动价值取向与读者的阅读价值取向连通起来。”[1]242-243现代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都是一对基本矛盾,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正确认知、处理传者与受众的关系是传播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读者是编辑出版的服务对象,了解读者的阅读需要,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是做好编辑出版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只有超前做好编辑策划,挑选优质稿件,创新版式设计,正确处理编读关系,才能吸引读者,沟通读者,赢得读者。在文学期刊编辑问题上,鲁迅非常看重作品的革命意义和启蒙作用,但同时也强调文学也应该“给人愉快和休息”。他认为,刊物的战斗性和趣味性从不相悖,是完美和谐的统一。“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11]只要能使刊物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各种创新都可以尝试。为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从别国窃得火来”,鲁迅指出:“中国既然是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12]165鲁迅召集柔石等人认真研究一般读者对小说的阅读需求,他认为,“现在的环境中,人们忙于生活,无暇来看长篇,自然也是短篇小说繁生的很大原因之一。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写的人和物和事状,所得也颇不少的。而便捷、易成、取巧……这些原因还在外”。[13]于是,他们决定策划编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鲁迅编辑《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的目的是输入民主思想,启迪民众,但这种策划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分析读者无暇阅读长篇小说的现状基础之上。
鲁迅办刊具有鲜明的个性,反对把文学杂志办得呆板单调。鲁迅对报刊的评价从不看它的规模大小,而是看它是否有个性。他认为刊物的大小,每一期的字数多少,都不算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撰稿人。他不赞成撰稿人太多、队伍太大,他认为撰稿队伍大了,很难在思想观点上保持一致,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期刊的内容;如果撰稿人之间互相牵就,就很容易把刊物办成“和平中正”、吞吞吐吐的东西。文如其人,他的编辑作风和他的杂文风格一样,对一切有害事物的批评和反击,总是体现着催促新生、排击旧物的战斗个性。在编辑《萌芽》第3期和第5期时,鲁迅分别策划了两个专题纪念号。左翼作家联盟五烈士牺牲后,鲁迅与冯雪峰编辑的《前哨》,又推出了“纪念战死者专号”。虽因当时国民党政府审查封杀而变成地下出版物,但对当时的作家和文坛却产生了强烈影响。
“美”作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象,是以物质为自然属性的精神实践活动。编辑出版是审美活动,也从事着“美”的建设。这种建设不仅体现在有益社会、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内容上,也体现在书刊的命名、封面、编排、印刷等表现形式上。鲁迅编辑刊物,对文学稿件不限体裁和篇幅,刊物的开本、刊期、页码不一,理论兼顾通俗,文艺性兼顾综合性,可谓异彩纷呈。有人曾经批评鲁迅太过“个人的趣味”,鲁迅则反唇相讥,在时下的社会中,讲“趣味”算是“一种罪名了”,但是,“我还希望总有一日弛禁,讲文艺不必定要‘没趣味。”[12]165他认为,文艺作品要发挥改造国民精神的社会作用,需要通过书刊美的封面、图画和各项美术设计体现出美的造型,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许广平曾说:“先生(指鲁迅)对于刊物的编排、选材等,无不力求美备,即如刊名像《朝花》《奔流》《前哨》《巴尔底山》《十字街头》等,也经过几许揣摩与执笔。”[14]的确如此,鲁迅在编辑出版的具体事务中,无论是对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稿件的安排,还是对封面设计、排版样式、开本大小等书报期刊形式,鲁迅都力求做到多姿多彩,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审美需要。鲁迅编辑的《萌芽》月刊,每篇文章的题目之上都要留着将近整版三分之一的空白,这样显得十分大气,看起来非常舒服。细节决定成败。鲁迅对版式总的要求是以“好看”为原则,为此,他非常关注一些别人不太注意的细节。鲁迅曾致信《译文》编者黄源说:“书面上的木刻,方块太多了,应换一次圆的之类。”[15]鲁迅喜欢美术,懂得美术的社会功用,为了使书刊臻于精美,鲁迅有时委托美术家设计封面,但更多是亲自动手设计封面,亲自过问排版样式、开本大小、纸料墨质、题头尾花等编排设计细小问题,千方百计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三、坦诚与读者进行平等的交流
编辑与读者是出版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改进编辑工作,最终是为读者服务;读者评价出版物,爱护出版物,其结果必然使出版物办出自己的个性特色[16]。在现代编辑出版工作中,编辑出版人员要以开放的态度认识读者的角色和作用,重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开发读者的智力资源,才能形成新的合力,促进编辑出版工作不断创新。“适应读者,吸引读者,引导读者,创造读者,提高读者,无疑是读者意识研究的目的之所在。”[17]
鲁迅认为,无论是出书还是编刊物,都是给人看的,因此,与读者沟通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编辑工作中,鲁迅始终把读者看作自己的“上帝”,不仅精心编出好书,而且处处为读者着想。编辑关心读者,重要之点莫过于体察读者的求知需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编辑书刊时,为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作者及编辑意图,鲁迅通过谨启、按语、例言、本刊小信、编者附白、编校后记等多种形式,写了大量说明文字。这类文字在《鲁迅全集》中占有重要篇幅,是我们理解鲁迅编辑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我们了解鲁迅的读者意识的主要来源。在这些谨启、按语等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平等待人、视读者为知心朋友的编辑态度。新年之际,各杂志大约都要以新面孔、新贺词来招揽读者,而鲁迅从不这样。他在一篇题为《敬贺新禧》的文章中,代表奔流社同仁这样写道:“自信未曾偷懒于旧年,所以也无从振作于新岁而已。倘读者诸君以为尚无不可,仍要看看,那是我们非常满意的。”[5]308这一则清新、自然、真诚而又平常的新年贺词,与其他一些大吹大擂,鼓吹要焕然一新,既丰富内容又重新包装的刊物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推销《毁灭》《铁流》等书,鲁迅曾亲自拟写了一则别具风格的广告:“本书屋以一千现洋,三个有闲,虚心绍介,诚实译作,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所以对于读者,虽无什么奖金,但也决不欺编的。”[5]503真是难以置信,这则平易质朴、似乎与读者聊天的广告,竟然出自鲁迅之手。《奔流》共出15期,而鲁迅写的编校后记就有12篇之多。这些文字都是为读者着想,既是杂志的导读,又有出版的说明,与读者的心贴得很近,今天我们重读这些文字时,仍会感到犹如一阵春风掠过心头。
四、争取读者,但决不忽视社会效益
现代出版行业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对读者的竞争。在某些情况下,读者是可以与市场划等號的。没有读者就没有市场。“读者是编辑劳动的社会效益的直接承受者和体现者,没有读者当然就不会有社会效益,编辑的劳动也就失去了社会价值。”“读者直接体现编辑劳动的经济效益。”[1]241鲁迅编辑书刊,意在借文艺之力启迪民智,唤醒中华,他把书刊的社会影响放在第一位,但也从来不轻视经济基础,在许多地方,鲁迅都谈到过没有经济作基础,什么事情也办不成。鉴于最初创办《新生》因为“逃走了资本”的深刻教训,鲁迅编辑书刊非常重视经济基础是否可靠,否则,一切努力都可能前功尽弃。鲁迅认为出版书籍、编辑杂志,必须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影响,二是经济得失。二者必须兼顾,但总的目的在于发挥书刊的社会作用,促进读者身心健康。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决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损害读者。黄源《鲁迅书简追忆》有这样的一段回忆:《译文》因与生活书店有分歧而一度停刊后,黄源在筹备《译文》复刊时,他联系了两家出版社,一是黎明书局,二是上海杂志公司。黄源在向鲁迅汇报两家出版社的情况时,鲁迅当时很严肃地指出,黎明书局出版有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等反动书籍,倘《译文》登载他们的广告,太不像话。尽管就条件来说,黎明书局比上海杂志公司好一些,但《译文》复刊时,根据鲁迅的意见,还是选择在上海杂志公司出版。[18]“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鲁迅编辑书报、期刊的经济收益情况大致可分下列几种类型:一是赚钱,二是不赔不赚,三是赔钱。”[19]第一种情况,是在当时条件下运用各种运作方法和策略,出版在社会公开或半公开发行的书刊,尽量提高质量,编出特色,在读者中发生影响,取得信誉,使发行量不断增加。如《语丝》(前期)和《译文》等不仅对革命斗争作出积极贡献,在文学艺术的发展方面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第二种情况,从保存文化遗产出发,如印制国内外名画、珍贵资料、重要文献、文物等,尽量做到不赔钱,但也不赚钱。如编印曹靖华从苏联搜集到的《百图》,这是极为难得的艺术品,当时“纸面印了一千册”,略可赚钱,就决定提高印刷质量,再印五百绸面的《百图》投放市场,虽然印刷成本增加了,但也没有赔本,目的就在于精美保存珍品,表现出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使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第三种情况,于劳动大众特别有益和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的书,就是赔钱也要千方百计出版。如《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长篇小说,在20世纪30年白色恐怖的上海,国民党反动当局根本不会允许出版这样的红色小说,但鲁迅为了使中国读者了解苏联,依然突破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千方百计争取出版,他不仅“自己付版税”,还亲自跑印刷,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使它和读者见面。为了让利读者,鲁迅特印了400个“特价券”,读者可以“持特价券至代售处购取。无券者每份售价二角二分”[20],不仅如此,鲁迅有时还免费赠阅。这和当时许多书坊专为牟利,大印吊膀子小说骗钱使文艺逐渐堕落的恶行大相径庭,这也是鲁迅与那些利益熏心的出版商最大的不同。
五、鲁迅编辑出版读者意识的几点启示
(一)适应媒体融合趋势,满足读者多元阅读需要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编辑出版出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书刊编辑出版模式以及传播途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全民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和数字化的倾向,网络、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便捷、高效、多样化的传播媒体,使传统的单向编辑出版与静态化的媒体传播方式相形见绌。但是,不管编辑出版环境发生多大变化,以读者为中心未曾改变,为了读者、贴近读者、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的宗旨也未曾改变,鲁迅的读者意识对当前的融合出版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首先,要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建设好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QQ等传播阵地,并逐步完善媒体平台,提高出版物的数字化水平,方便读者订阅电子出版物。通过“纸刊+网络+新媒体”多种传播方式,“构建起作者、编辑、读者、用户等出版主体的平行交互和协同机制。”[21]其次,借助媒体融合平台开展调查研究,以大数据为依据,及时把握读者的阅读需要,做好阅读心理分析。第三,根据读者需要设计不同的产品形态,“以视频、多媒体、在线研讨、资讯订阅、定向推送、营造热门主题圈等新媒体范式,为读者、作者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22]
(二)谨记文化产品特殊性,坚持社会效益第一
书刊是社会精神、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正确思想观点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媒介,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使命。书刊编辑工作既是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严把政治思想关,也要通过文稿的审理、选择、加工、出版、发行,以正确的“三观”进行价值引领,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质量上乘、形式优美的文化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把编辑出版的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按照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兼顾经济效益。鲁迅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精神启蒙作用,但他也深知书刊发行量的重要和广告宣传的作用。为了促销书刊,鲁迅经常做广告,但他主张广告内容必须与书刊内容一致,决不与“专讲妓女戏子的小报的人们同流”,办刊也决不做给钱就刊登的“花柳药”之类的小广告。鲁迅之所以不愿继续担任《语丝》的编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新书店的老板李小峰为了金钱随意刊发“杂乱”的广告。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社会效益、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刊登一定数量与出版物内容相宜的广告,增加一定收入,以弥补编辑出版经费的不足,但必须认真辨别广告内容的真假,衡量艺术格调的高低。这既是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创新美化出版物,满足现代读者的审美习惯
编辑出版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劳动。坚持编辑出版的审美原则,需要架构正确的审美取向,融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鲁迅主编和协助青年编辑的《奔流》《萌芽》《北斗》《北新》《文学》《译文》等刊物都非常注意美化刊物,特别注意封面设计和发表美术作品。鲁迅主张正确的、进步的思想内容必须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相适应、相和谐。他主编的丛书、杂志从封面设计、内容编排到排版印刷都十分讲究,让读者一拿到手就有一种美的享受。当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美化出版物、塑造书刊形象、展示书刊内容、满足读者的审美习惯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在封面设计上,我们应突破平面设计理念,根据书刊内容融入信息设计和交互设计元素,让读者更直观、更形象、更深刻地了解书刊的内容,增强封面设计的传播力;在内容排版上,根据读者阅读习惯突出内容版式设计的整体美感,合理设置字号、行距、段落、文本对齐方式、线条符号、留白空间,力求既有一贯的整体风格,又有局部的创新设计,做到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四)建立编读共同体,让读者参与互动与建设
读者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阐释者、创造者,也是信息的反馈者和编辑出版的“共传者”,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传播。编辑出版实践显示,发行量所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对传播效果的总体评价,固然重要,但其反馈却是比较笼统的;而读者的反馈则是主动的、具体的,这些信息对改进编辑出版工作的作用与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把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入编辑出版过程中不仅是读者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鲁迅把读者看成是“上帝”,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经常与读者进行平等的交流,注意倾听读者的声音,重视吸收读者的意见。在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仅有优质内容还不够,还“需要遵循有趣、情感和互动的运营思路”[23]525-530,因为读者不仅是受众,也可能是潜在的作者。不仅如此,这些读者还是改进编辑出版工作的推动者、优质内容的传播者[23]525-530。编辑出版只有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善于引导他们参与互动、交流分享,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和支持。一些高校学报基于便捷、有用和真实的互动原则建立了自己的“学报微站”,开设了“作者微栏”“读者微栏”“编辑答疑”等栏目,通过多种媒体定期开展作者、读者调查,通过作者、读者获悉学术前沿信息,丰富专题策划内容;一些出版社在其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推出新书评介栏目,也开设了读者阅读评论栏目,方便读者及时发表新书评论或跟帖。有的期刊编辑还特意“摘选优秀的审稿意见或读者评论,及时刊登在论文后面,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使用户在阅读论文的同时,获知同行对文献的多方观点。”[23]525-530这些是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沟通读者的有益尝试,值得学习借鉴。
六、结语
当前,我国的出版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媒体融合加速发展,读者阅读需要正趋多元,书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编辑出版工作处于由过去我编你读、我编什么你看什么,进入供与求、产与销、服务与被服务相互依存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编辑出版需要比拼内力、比拼创新、比拼核心竞争力,这种比拼的实质是读者的竞争。贴近读者,了解读者,争取读者,赢得读者,已成为编辑出版的核心理念和市场策略。学习借鉴鲁迅编辑出版思想中的读者意识,关键在于心中有人,真正把读者放在“上帝”的位置,甚至可以牺牲一些经济利益。编辑出版工作要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出版内容,适应读者的审美要求,美化出版物,提高出版物的质量,特别是要借助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开放编辑出版、读者服务、阅读评论、意见反馈等环节,多渠道、多节点,让更多的作者、读者参与进来,形成一个编读共同体,这是期刊社、出版社、编辑部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出版业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吕瑞荣.编辑定位艺术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2]杨里昂,彭国梁.鲁迅出版文选[M].长沙:岳麓书社,2010:1.
[3]鲁迅.致台静农[M]//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吴平,钱荣贵.中国编辑思想发展史:下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094.
[5]鲁迅.《越铎》出世辞[M]//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鲁迅.致曹白[M]//鲁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1.
[7]臧克家.鲁迅先生与编辑出版工作[M]//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北京:中華书局1955:262.
[8]鲁迅.致黎烈文[M]//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19.
[9]鲁迅.鲁迅著译书目[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81.
[10]张铁荣.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鲁迅[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69.
[11]鲁迅.一思而行[M]//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99.
[12]鲁迅.《奔流》编校后记(1-12)[M]//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5.
[13]鲁迅.《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4
[14]马蹄疾.许广平忆鲁迅[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77.
[15]鲁迅.致黄源[M]//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
[16]孟庆和.教育音像出版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12.
[17]伏春兰.期刊编辑学散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84.
[18]黄源.鲁迅书简追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24.
[19]张永江.鲁迅与编辑[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193.
[20]鲁迅.《〈铁流〉图》特价告白[M]//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07.
[21]高萍,张晓曼.出版融合载体——现代纸书的知识服务模式探析[J].中国出版,2020(5):56-59.
[22]陈晓峰,云昭洁,万贤贤.媒体融合精准知识服务助推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9):805-809.
[23]张学颖,罗萍,邓强庭.学术期刊新媒体办刊的新思路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5):525-530.
[责任编辑: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