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竞赛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2020-08-11刘松孟述
刘松 孟述
摘 要: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本文将高校体育竞赛作为研究分析的切入点,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分析,构建了高校体育竞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模型,揭示了体育育人环境中创设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情景途径,为高校学生体育工作中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 体育竞赛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7(a)-0242-03
Study on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 Sports Competition on the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aptability
LIU Song MENG Shu
(PE Depart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0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state vigorously advocates "mass entrepreneurship, mass innov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college sports competi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mbines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required by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conducts multi angle demonstration and analysis, constructs 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college sports competi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reveals the creation and cultiv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sports education. 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of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work.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 competition;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aptability
社會适应能力是指人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并且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高校大学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后备力量,如果缺乏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则无法为社会做出贡献。运动竞赛是专门以身体活动为主的社会文化形式,它以运动项目为内容,以获得胜利为最终目的,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的集体或个人的身体、技艺、心理的相互比较。将学生体育竞赛作为“共性突破口”,以体育竞赛为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配合相应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制定符合自身校园体育竞赛风格与现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体育竞赛的组织、参与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1 高校体育竞赛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在创新创业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的特色在于人才培养,以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常常被认为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价值,因而不可能在教学层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学科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更是不被人们关注和认可。然而,体育竞赛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总称,是实现体育价值的主要途径。本文“体育竞赛”主要是指各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竞赛”即“阳光组学生体育竞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调节自身,使之与社会保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能力,不但包括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能力,还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适应能力。大学生体育竞赛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有多方面效益,它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面上看似乎关系不大,但实质上它同许多现代社会活动和社会认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体育竞赛尤其是“阳光组体育竞赛”却可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集强化体质、磨练心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三位一体的平台,使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之前拥有一个极好的“进修”机会,二者密切交织、相互联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分析体育竞赛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从总体上可概括为体育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载体和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全过程就像步入社会后的适应过程一样,二者具有许多共性特征,即成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来,首先要有在众多体育竞赛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某项或某些体育竞赛;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比赛;获得亲身实践的比赛经验;总结自身比赛结果、收获与不足;设定新目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同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大学生毕业后必须首先正确处理择业问题;思考如何选择并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获得宝贵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工作成果和存在问题;树立新的岗位与生活目标,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换言之,体育竞赛的参与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经之路。反过来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是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促进体育竞赛有序开展,是运动竞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体育竞赛具体环节对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提升的作用
2.1 志愿者服务环节
体育竞赛的志愿者一般来自学生群体,这是体育竞赛情境下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可有效培养学生义务奉献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对处在独生子女比例较大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是极具意义的事情。部分独生子女对于无私、义务、奉献精神的接受、适应和习惯存在不同程度的匮乏,与其未来步入社会争锋相对、不干奉献,不如早期培养,以促社会关系和谐。
2.2 学生裁判队伍
校内体育竞赛绝大多是学生担任具体的执裁工作,教师负责管理和指导。通常赛前教师会对学生进行裁判知识培训,帮助其了解裁判员工作流程,要求裁判员团结协作以确保比赛公平、顺利进行。实际这就是对学生团队工作意识的培养过程。而且执裁过程中學生对自身裁判工作职责的认知,以及在竞赛出现争议时冷静处理、果断裁决的能力都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需要的素质,对其日后步入社会正确择业就业、提高处事能力有着较大促进作用。
2.3 赛前环节
自发参加某体育竞赛的学生其行为本身就是不断追求卓越的体现,赛前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学生不断提高自我规划能力,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需要的素质条件。
2.4 上场历练
体育竞赛的“赛场”与体现社会适应能力的“职场”存在共性特征,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体能并承受一定心理负荷,在竞争氛围下能否发挥正常水平,获得优异成绩或寻求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必得经受现实的考验,赛场上学生或亲身经历,或从队友、对手身上感受到的拼搏精神,对其心理抗压和激发心理能量都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且竞赛过程中与教练员、队友、裁判员、志愿者的沟通又为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现实途径。所以,赛场上的历练对于学生身、心理素质既是磨练也是检验,可为日后较好地适应职场需求提前做好准备,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发展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2.5 颁奖环节
不论赛果如何,颁奖都能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刺激,在被激发荣誉向往后,学生会不自觉地进行成败归因,若此时教师能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归因观,便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改善学生对成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懂得在顺境或逆境中平复心态,待步入社会后易于成长。
2.6 赛后环节
坚持训练,养成运动习惯,在改善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既可调剂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又可为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打下体质与意志的双重基础。
3 结论
大学住校学习生活类似一个脱离父母照顾的相对单纯的“小社会”,尤其是对于那些首次离家到外地就学的大一、大二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步入社会前的黄金实践期。作为不可或缺的公共课来说,体育课及其校内外体育竞赛恰好可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现实条件和平台,再结合校园体育竞赛的特点,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添加竞争氛围,在体育竞赛中、在团队配合的集体项目中强化其适应社会所需要的过硬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能力,但若想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与社会生活及其周围环境达到和谐的状态,我国高校必须加大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力度,更需要以运动竞赛为有效途径和平台,因此,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研究尤为重要。
4 建议
(1)高校应有针对性地设置运动竞赛及其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融入运动竞赛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获得更加丰富的体育组织、参与、服务等实践经验,综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高校运动竞赛,尤其是“阳光组”普通大学生的运动竞赛可适当地弱化其竞技性,增加趣味性、娱乐性和群体性项目的设置。只有在广泛提升学生对于运动竞赛的参与度后,才能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育人功能,让更多的学生在体育竞赛情境中得到历练,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郭风兰,邓兴安.基于社会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实践能力教学优化与培养研究[J].武术研究,2020,5(2):127-131.
[2] 肖芳.浅谈小场地、多班级、大班额背景下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J].甘肃教育,2019(23):52-53.
[3] 李程秀.运动竞赛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5):78-82.
[4] 张春根.大体部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体育时空,2017(23):167.
[5] 章剑舞.基于体育技能竞赛的高校体育教学教改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8(10):123-124.
[6] 赵菁菁,张冬梅.南京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2):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