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外人文交流中的角色定位

2020-08-11许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国际视野角色

许慎

摘要: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来说,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要求,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发展态势下找准生长点、走特色人才培养道路的必然选择。在对外人文交流中确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角色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发展模式的探索。角色要契合对外人文交流的总目标,从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的大局出发,按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讲中国故事、传中国声音,打造国际品牌、提供公共产品三大原则,循序渐进地做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者与记录员、解说员和舆论监督员、贡献者与引领者,实现从低干预到适度干预最终到积极干预的身份转变,为解决世界性思想政治教育难题提供一种可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对外人文交流;角色;国际视野

DOI:10.15938/j.enki.iper.2020.03.02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134-04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强调,教师的视野要广,包括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能够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来说,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要求,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发展态势下找准“生长点”、走特色人才培养之路的必然选择。在对外人文交流中确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角色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发展模式的探索。

一、对话交流已然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应用的目标

目标是一个学科安身立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也为其实践探索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业、学科的设置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国际视野,即主要研究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实况,在理论层面夯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基础建设,厘清“国外有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比、比什么以及如何比”等问题;在實践层面,为改革开放解答了思想困惑,扫清了观念障碍,坚定了发展方向,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诸多借鉴,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破除障碍等。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积累,但也因自身承载过大,导致研究内容泛化、同质化,研究边界不够明晰等问题。在当前文明交流互鉴、全球性问题多发的大背景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再度思考自身的研究目标与应用目标。

在研究领域,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目标的探索已经丰富起来,“对话交流”的研究趋向是非常强劲的,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们认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应该跳出传统比较研究的局限,“不仅要了解其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状况,还要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性探索,不仅要掌握‘他者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影响,还要探索我国与‘他者、‘他者与‘他者之间进行对话、通约的可能性”,也有学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比较研究实现借鉴和提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推动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向世界传达我们的理论研究成果,传播我们研究的影响力”。在实践视角中,有学者已经提出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来,融入到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成为跨文化传播使者,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的时代新人”中,描绘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重新定位的研究图景。可以说,学者们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交流”目标的探讨,已经越来越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丰富、过渡到了“服务”功能上来,服务于越来越开放的国际联系与文明交流互鉴中。

加强“对话交流”其实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比较研究的必然发展阶段。陈立思教授曾就比较研究的四个阶段与研究范式做过分析并指出,比较学科的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大体上是从“事实研究”阶段到“影响研究”阶段再到“平行研究”阶段最后到“翻译研究”阶段。纵观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我们也事实上地完成了事实研究,即对于部分国家、地区和民族相关问题的了解、记录与描述;完成了影响研究,即对于部分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渊源、借鉴、影响等方面的探索;完成了平行研究,即对部分国家、地区和民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实质等问题的分析;并逐步进入到翻译研究阶段,即通过真实的、原本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进入意义的阐释与重构,以获求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对话,实现文明多样性。当然,这四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或相继完成的,目前研究可能在四个阶段都有体现,前面三个阶段的研究我们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体系化组织化都较为薄弱等问题,但第四阶段的研究也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融时代需要与学科自身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将研究队伍再整合、聚焦研究热点的一种重要途径。更遑论,在人文化、生活化取向引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快速变化,平等交流、民主讨论、多元互动等已经成为常识性认识。追求“更多的互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征,因此,走出去,以学科建设、实践探索、咨政服务等多方需求融入对外人文交流,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载体的一大创新。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外人文交流中角色确立的原则

人文交流历来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中外联系、夯实民意基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人文交流是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第三大动力,它以“软实力”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外民众之间的交往和亲近,在对外工作全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人文交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人员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其目的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塑造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最终达到政治合法性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坚持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緊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平等、互相尊重、广交朋友、广结善缘的准则,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人文交流之路。在具体部署上,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习近平出席会议并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坚定“四个自信”,从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互鉴、开放包容、机制示范、多方参与、以我为主、改革创新等原则,完善中外人文交流布局,创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改革人文交流内容、形式和工作机制,将人文交流理念贯彻到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这一文件为对外人文交流确立了基本原则和立场,也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指明了方向。

角色定位集中反映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目的、功能、价值和本质,融入对外人文交流反映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与创新。角色定位主要表现为具体角色的设定、功能的发挥以及系列活动的展开,它一方面关涉有关部门的任务、职责,回答好“做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关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的等要素,回答好“怎么做”的问题。除了角色定位,还要思考功能、效果、作用,它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意见》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非常明晰的要求,即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高校和科研机构国际协同创新,在人文交流各领域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项目,进一步丰富中外人文交流年度主题。在此基础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对外人文交流中发挥作用,其角色确立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能借能辩。“借”即借鉴,“辩”即辩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外人文交流中发挥作用,首要的就是要明确中国立场、肯定交流中的“意识形态性”,任何极化或淡化意识形态的言论和举措都是虚假的,绝不是通过简单地国际化、利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而是要秉持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基本要求,利用好国际化的趋势与潮流,维护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宣扬好中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对诋毁、抹黑式的言论与分析结构予以及时回应。

第二,讲中国故事、传中国声音,能进能出。“进”即引进来,“出”即传出去。纵观国内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组织,其研究团队数量不具优势,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典型的发展形态,在对外人文交流中可以独当一面,但在对外人文交流中我们还需要经历“搭便车”与“开快车”两个阶段,“搭便车”就要利用好机会与平台,将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也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形成独立“开快车”的发展模态。

第三,打造国际品牌、提供公共产品,能“文”能“武”。“文”即传播,“武”即应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外人文交流中发挥作用,还需要能够提供具有可复制性、实效性、针对性的品牌与产品,能够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现实性作用。品牌与产品本是经济领域的概念,将其运用到人文交流中,一方面考虑不同国家、地区、民族虽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境况,但在培养青年政治素养、解决青年思想困惑、解读国家特色制度方面,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要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实效”建设,尽可能地使更多国家、地区和民族获益。

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外人文交流中的三种角色与作用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对外人文交流,就要以思想交流、人员交流、文化交流为基础,应尽快在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制度形态有所发挥,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难题提供一种可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以低干预的方式做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者与记录员

观察与记录是我们已经做的并且做的非常好的一方面。比较文明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事实研究”阶段按照平等、包容、和而不同的原则,已经搜集了大量的国外主要国家、地区和民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鲜活资料,并对主要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做了摸底调查,为对外交流提供了非常准确的信息。但是这种记录不是单纯的实况纪录,还要在现有考察基础上,对主要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综合展开研究,在教育理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鲜活思想;在政治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的基础上,深挖思想政治工作与活动的历史;围绕家庭、学校、社区开展更加深度的研究。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看,研究内容已经覆盖到了。但是也受话语的局限,不论是教育、哲学理论还是思想史的研究,都没有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梳理,这也是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的一部分。总之,做观察者与记录员既要参与到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也要走进历史、走进头脑,观察是什么,也要观察为什么,怎么办。

2.以适度干预的方式做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说员和舆论监督员

在观察与参与的基础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厚积薄发地做好解说员和监督员的角色。“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同样的问题。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与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工作要求。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者,这样一支队伍除了研究与具体实践事务,在对外人文交流的潮流下,还应该将这支队伍显性化、权威化,开辟网络新阵地,及时回应与解答当今世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能解释、勇辨析、察细微的原则,利用已有研究与长期的观察,对国内外突发思想政治事件特别是青年群体事件、中外制度比较问题、意识形态影响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有针对性地给予时评和分析,而不是将这个方面的工作完全依赖国际政治和教育工作,积极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搭建分析平台,为研究成果的应用与研究队伍机构的推广做好帮手。网络传播的日益发达,总是给我们带来一些新奇的其他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成长中的优秀方法,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信息,比如青少年、青年在社会参与中的不负责任的做法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同样要做好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把关人,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对现有信息进行分析,对错误的、存疑的信息快速过滤,将研究成果呈现为学科研究,为发展争取更多话语席位。

3.以积极干预的方式做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者与引领者

对外人文交流更高级的目标是,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深化我国与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人文领域全球治理,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人文公共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从被动输入、自主输入逐渐转变为向外辐射。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就,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果,需要通过主动言说的方式,让世界更多国家了解中国的建设与成就,防止污名化泛滥。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人文交流综合传播能力建设,创新交流机制,丰富人文交流的内容和载体。中外人文交流过程离不开媒介、译者以及海内外人员的共同努力。如前所诉,我们的研究队伍与机构还是相对欠缺的,除已经形成规模的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学校,其他学校与研究机构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即便自身研究深厚,也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更遑论在国际交流中形成“筑巢引凤”之势,特别是有学者指出当前“学界较多关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生产而忽视或轻视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人的规训”。因此要全面构建上下联系、内外统筹、官民并举、灵活多样的人文交流机制,通过组织筹划系列精品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国际高端会议与交流品牌,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纷呈、人民喜爱的交往形式,创新务实合作的交流机制,增强促进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影响力、文化传播力。当然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需要加强国际化背景培育与语言能力建设,提前进入到国际交流中来,以青年人的视角、语言、思想及早构建新形式的沟通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互联网+人文交流”,实现实体与虚拟交流平台的相互补充和良性互动,鼓励自主设置议题,在交流中能够更好更直接地将问题摆出来,以“寻医问药”的姿态打开对方的药箱,比较研究,介绍推广,再以“倾囊相授”的态度帮助对方丰富药方,敢于善于推介中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经验,特别是模式化的可复制的教育方式,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道路,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亲近感。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角色
搭建激情与梦想的舞台
国际合作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小议戏曲中角色的发展趋势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