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进路

2020-08-11栾声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

栾声越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以为了人、促进人、关照人为出发点,以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为方向,以悦纳性、情感性、艺术性为特征,进而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解读与人文融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养与魅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与叙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丰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體的创新与适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悦纳与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情感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100-06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原则,提供了方案,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具有的“亲和力”属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

在心理学中,“亲和”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因为对孤独的恐惧,而希望可以与他人实现距离上的接近或者接触,并且建立友好或是协作关系的一种心理倾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I-bert Mehrabian)在《无声的信息》(1971)一书中,应用“亲和力”一词来描述并且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亲近、喜爱,从而促进彼此的交流,并以此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冲突。1979年,梅拉比安提出了“教师亲和力”的观点并指出,有亲和力的教育者更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更容易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从而开启了亲和力与教育学相结合的研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在一定条件下,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参与性,从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促进各个要素之间相互接近,彼此融洽,形成良性互动;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和亲近的情感,以此促进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政治品质、思想道德的效能。换个角度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通过不断满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需要感、亲近感和悦纳感,从而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力量。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双向合力。一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用于大学生,并由此产生的感染、凝聚、吸引、感召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在主动或者被动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在情感上产生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倾向,但是也需要大学生的接受、配合与回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所应存在的亲近和凝聚的感知觉力量。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思想和行为的双向调节并形成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能得以实现。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现不是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或接触,而是体现在双方精神和思想上的碰撞、接受与共鸣,其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互相尊重和相互理解,是以情感上的认同和凝聚作为沟通和互动的前提条件,并以理性的思辨作为认同和凝聚的核心,也就是以感性接触来实现并促进理性交流,实现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施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既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又要在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前提下,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形成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当然,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任其思想的肆意发挥,而是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能动的有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

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亲和力的总和。即在特定环境下,由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亲和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亲和力等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系统。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亲和力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整体作用的发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只有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有机协调、相互融合,才能有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特征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承担历史使命,直面时代挑战。因为当亲和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之后,更能吸引和感染大学生,易于被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

1.心理的悦纳性

“悦纳”就是自我接纳,是基于自己对自己的正确评价,进而欣赏和接受自己的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体验自己的存在价值,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欣然接纳,实现自我和谐;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在坦然面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中实现匹配,并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完善自我,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部驱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充满马克思主义人学蕴意,就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亲和力作用,借助自身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水平,主动接纳自己,接纳各种有益的教育信息,自觉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自主、能动、创造性地促进学习的进步、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和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在自我心理悦纳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并完善自身的价值属性,自觉发挥并运用自身的优势才能,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不断超越现实自己的前提下,自主学习、创造历史并追求“自我实现”的未来。

2.情感的共鸣性

“人不仅用思维,而且用全部情感向自己证明对象世界”。情感作为人的主观感受是人做出各种行为表示的根本动因。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人的认识活动,引导认识的方向和做出选择。共鸣是因思想或者情绪情感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共同体验,是诱发人与人之间产生某种共同情绪情感或者思想观念,进而采取共同行为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产生“同体效应”即“自己人效应”。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鲜明的立场、真挚的情感,浸润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充分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切,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方针,把握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诉求及其思想变化趋势。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语言交流、情感沟通和思想碰撞,传递以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有效信息,使大学生产生移情体验,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相似的情绪体验、认知思想、行为选择,引发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使大学生从心底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吸引,心悦诚服地接纳思想政治教育者,相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之道,所解之惑,愿意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亲近、交流,实现信息的顺应和同化,建立更高层次的知识架构、意志结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强化大学生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实现大学生认同并踐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当大学生所发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相契合时,就会形成双方和谐相处、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的状态,甚至达到双方在价值视域的融合和理论观点的一致,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产生愉悦感,也就是布贝尔所指出的“我一你”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除了相互之间的认可和爱之外,不掺任何目的,丝毫也不存在利用和被利用、控制与被控制的问题。我与你两者都是主体,他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从而使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知上产生共鸣。

3.艺术的表现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贯彻和实现也必须强调艺术性,必须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增加富于感染力的理论内容,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规律,实现内容、方法、载体的艺术化创新与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要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以大学生作为作用的对象,其目的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力的内容、方法、载体等要素,增加其艺术性和表现力,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能吸纳科学的养分,又能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素的合力作用,使大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情感的融入和道德需要的满足,进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实现价值。

4.承载的广元性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能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直接的面对面的呈现,很多时候也会依附于特定的承载手段或承载途径。而毛泽东所描述的“桥和船”就相当于承载和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载体,传递和表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亲和力内容,帮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完善与提升。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承载的广元性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亲和力的形式、范围、使用频度等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如在最初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载体、会议载体、访谈载体等传统形式基础上,又发展出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形式。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承载的广元性还表现在,其不仅在价值层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触动和引领的作用,而且还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载体自身特点和运行规律。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路径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仅能够有效应对时代发展要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彰显时代需要,而且能够有效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自觉在行动上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解读与人文融入

透彻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培养有章可循,还可以明确总体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并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的“德、智、体、美、劳”是对大学生素质定位的标准,是教育的趋势目标。要成才先成人,“人才”的核心是人,才即人所具备的能力,大学生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成为人才,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具有意识形态意蕴,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符合了人文融入的状态,反映了具体教育目标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人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需要,因此,促进人自身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一方面适应社会的需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发展状态,遵循教育的内在逻辑规定”。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的确立既要兼顾大学生自身发展,又要兼顾社会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于适应双方需要来实现社会目标与大学生个人目标的统一,在促进大学生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力。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养与魅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教育的主导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建的灵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建的关键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就要从教育者的素养着眼:一方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素养,以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去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升政治思想品质。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学识素养,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夯实的学识功底,用渊博的学识力量吸引大学生,让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影响,使大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魅力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至关重要,特别是注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魅力和语言魅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就需要促使自己成为充满积极情感,并能感染他人的人。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就要发挥教育者情感的先导作用,加大力度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融入,充分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讓大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者情感的温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情感的付出与大学生情感需要的统一,学会站在大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与大学生的心理沟通与交流,注重对大学生的激励和尊重,从而促进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语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素养和魅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要立足当代,向时代学习,掌握‘时代话语,学会用当代语言开展教育教学,实现语言表达的与时俱进和话语使用的当代化”。“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人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用生活化语言代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中出现的部分大学生难以理解的书面用语,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语言的通俗化。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与叙事

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就应该正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所体现出来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直接原因。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当真理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其指向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真理性,就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能够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只有充分挖掘并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理的力量,才能触及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从内心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近感,自觉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叙事简单的理解就是讲述故事或者事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叙事性要保证“事”的真实性。“事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叙事性的基础。要实现“有理有据”的把握事实,进而推演出结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叙事性还应从宏大转向细微。叙事要强调现实生活,让大学生关注生活的意义,充分体现对大学生关注的人文精神,盘活大学生身边的小事情、小愿景,讲活大学生身边的小人物、小事迹,让这些小事情如何达成小愿景而成就不普通的意义,小人物通过积累小事迹如何拥有不平凡的人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细微叙事素材,让大学生在可以还原、参照的情况下去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切可感的目的。

4.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与丰富

理论教育法应富于情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大学生以“理”相待,进而“以理动情”最终实现“以理服人”。疑问是进行一切知识探索的发端,设置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引发大学生的认知困惑,实现“以疑动情”激发大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讲授来寻找答案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需要的满足往往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以需动情”的理论教育法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通过精心设计和耐心讲解来帮助大学生实现正当的心理需要,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域和发展路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实践教育法要注重行动,要在做中学,要在学中悟,要在悟中行,通过精心设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在参与中使大学生形成思考和感悟,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第一,劳动教育法就是通过劳动来实现教育。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法通过让大学生从事一定程度的劳动,促使大学生通过对劳动的参与,实现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同时实现正确劳动观念的树立。第二,志愿服务法以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作为核心,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提高参与精神,组建大学生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实现衔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第三,社会考察法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并使大学生明确社会考察的目的和要求,对社会考察活动进行跟踪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内在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融入学生成长,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亲和力。

5.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与适度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既要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优化和重组,还要依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来开发全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在继承的过程中持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强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化网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化。如课程建设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交流互动的微博、微信、钉钉,思想交流的学习强国、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以此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形成动态互动,促进思想交流,在顺应融媒体发展时代的同时,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度”的能力,也会影响亲和力的有效发挥。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的运用必须讲究适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满足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的需要,开展了形形色色的理论社团、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文明共建等活动,但部分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只是看热闹、走形式、漫无目的、毫无章法,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无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作用。适度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上开展的,必须避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没有主旨、缺乏设计、一哄而上、滥竽充数的现象,避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亲和力的消解。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对大众传播载体使用适度。虽然大众传播载体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交流方式,但是在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讲究适度性。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的讲授和与大学生的互动被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占用,大学生也会出现审美疲劳,还会怀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授课态度和工作能力,从而失去对理论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也必须注重适度性,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否则再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难以让大学生产生亲和感。

6.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悦纳与提升

大学生的自我悦纳是衡量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标准。大学生的自我悦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对照自我,既不能自我满足,也不能自我放弃,要在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基础上,进行人生规划,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第二,要实现大学生通过自主设定目标进而不断努力达成目标的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自我悦纳的内在动力,大学生需要在自我激励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阻碍,逐步接近自我设计的目标。第三,大学生要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完善是大学生自我悦纳的现实目的,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遵循逻辑和必然规律。自我完善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依据自我教育的需要,明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自我激励中实现自我塑造和自我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发挥的关键是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成功激发,从而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觉的内化过程,实现对道德原则的自觉认同,并且能动地指导道德的实践”。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需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客观评价和全面分析自己,給自己设置科学的定位。大学生可以试着将现在的“我”与应该成为的“我”进行比较,发现现在的“我”存在的不足,并对自己加以充实;也可以将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比较,及时发现自己的进步,给自己增强发展的动力;还可以将现在的“我”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积极地提升自己。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
情感
台上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