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用文字把万物雕刻成像

2020-08-11刘颋

安徽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城西共情世间

刘颋

我是第一次看文河的文字,也从来没有见过他这个人。虽然说鸡蛋好吃不一定非要知道母鸡长啥样,但在高铁上看他的散文时我就在想,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等见面时一定要盯着他看一眼。为什么?因为他用他的文字整个把我包裹住了,他在字里行间氤氲出的那种情感是铺天盖地的,让你被他强大的情感力量裹挟,无处遁逃。所以我一定要看看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能让文字在安静中散发出如此的力量?可以说,文河的文字惊艳了我。他的《城西之书》,虽然写的是城西那个地域,命名也非常朴素、非常谦虚,但我以为它也是生命之书、时光之书,文河写了他从城西这块土地上去看世界、看世间万物、看生命,所以这是一本能让我沉静下去品味生命滋味的书。这些年来,能够让我共情的,触动我的,散文比较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通识、共识的写作,这种通识、共识的写作很难唤起阅读者的共情。文河的散文,恰恰以个人独特的、特异性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包括对具体的城西这么一片土地的独立性的描写,唤起了我作为一个读者对于时间、对于生命、对于世间万物的共情。

进入到他的《城西之书》,有三个词,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是静。就是安静的静。不只是说他的文章里面出现了多少个静,诸如静谧、安静、清静、宁静等。总体来说,静是他散文写作里非常大的特点。可以说他写了物的静,写了生命的静,更多的是写了他的精神和心灵的静,然后由这种物、生命到精神、到心灵的静,让你体会到世间万物的静,而且是在热闹喧嚣之中的静。文河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写到夏天和秋天的时候,他说夏天是喧闹包裹住了静,秋天是安静包裹住了喧闹,文河以这样一种喧闹和安静的对比,让喧闹和安静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质感。为什么说想见到他这个人?因为我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但感觉时时刻刻他的脚步都在丈量着城西这块地方,一个人安静地在一片土地上、在一些小村落里面、在河边、在堤岸上,安安静静地走着、听着、感受着。然后用他安静干净的文字,把他所感受到的这样一种物的安静、生命的安静和精神的安静表现出来,可以说这样的文字就具有了它的特异性。

二是温柔。在文字当中,文河聆听的表情是柔和的。他用文字来描摹这个世界万物的姿态是很温柔的,他的作品里面甚至有他自己的形象,也是柔软的。文河善于观察这个世间的美,比如他写蝴蝶的脆弱、唯美,比如他写生命,写生命的出生、衰落、消逝都是带着一种很温柔的姿态写的。从他用文字描摹世間万物的姿态上能够感受到他的温和与温柔。还有一个是他看待生命的态度是非常温和的,《城西之书》写到了好几次,比如关于生命即将消逝的表述,写到几个老妇人在冬阳之下的交谈,比如去掰香椿的时候,一个老人看到窗前走过一个人,出去跟他交流,是去除了燥热之气后的平静与温和。文河写到了多种生命即将消逝时的生命姿态,写作姿态都是温和的。也许温和或温柔这样的姿态是文河用来理解,或者说用来抵抗世间的各种苦难、各种困厄,以及用来化解生命中种种疼痛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在这个层面上他也是成功的。《城西之书》有一个写日落的小短章我特别喜欢,他写落日,一千来字的短章,从4点多钟开始记写,4点多钟太阳是什么样的,5点多钟太阳是什么样的,突然一下太阳就消逝了。从落日最满最大的时候,到它最后的消逝,文字温和,用词温柔。但是这种温和与温柔并不妨碍他要传达出一种天地之间的正大之感出来,这个短章没有多余的文字、没有多余的情感表达,所有的一切刚刚好。

三是悲悯。文河的散文作品中还有一种悲悯的姿态。文河比较擅长写细微的、细腻的感觉,但是这种细微和细腻并不是格局小,他恰恰是用这种细微和细腻去写生死、衰老、消亡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或者说是去思考生命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城西之书》里有句话,“有些人可能活着活着,就没有了”,而有些人活着活着就以另外一种方式在人们心目中活了下来。的确微言大义,唤醒人们郑重对待生命,郑重对待自己生活着的这个世界。

《城西之书》的写作就像用一把文字的刻刀,在一点一点把世间的万象刻成了一幅一幅的雕刻。文河的刻刀锋利,力量沉郁博大,透过文字读者能感觉到他把世间万物刻下来那个动作的力量是非常充足绵长的,有一种张力弥漫的感觉。能感动读者的恰恰是文河的这种积蓄着力量的雕刻,这是一种安静的力量,这种文字表达细微处的力量,在细微的表达中让你看到世间的宏大、生命的漫长和浩大。

我们为什么要读散文?对于每个散文作者而言,你不能以通识故事来表达特异性,而是应以个性、独特性来寻求读者的共情。对于个人阅读来说,你没有给我提供特异性的经验或情感,我为什么还要用我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文河的散文已经很好地表现了他的特异性和独特性,吸引读者与他共情。当然,对于文河来说,类似《城西之书》里散文作者的身份在文字当中的跳跃和不确定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在一篇文章里散文作者与文献资料或野史传说几种话语的切换不够自如,作者被资料牵着走,这样的文章损耗了散文作者最为可贵的自我和个人独特性的经验书写。警惕散文的通识性写作,也是文河依然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活动发言稿整理)

责任编辑 夏 群

猜你喜欢

城西共情世间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持己心,行世间
用“博悟”开启少先队特色活动之旅——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城西博悟院”活动实践与思考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豆苗成长记
世间的美好都来去如风
顾城西消失后的第20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