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析
2020-08-11杨威赵婵娟
杨威 赵婵娟
摘要: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人进行德教和治国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其在教育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上能够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通。二者相互促进,不仅能使传统家训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传统家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秉持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理念,深化对传统家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挖掘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推进传统家训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等途径来促进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传统家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09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治家思想,其中的道德规范及人文精神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新时代高校应如何把传统家训文化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的新课题。
一、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必要性
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无论对于传统家训文化自身的创新发展,抑或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家训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国家训文化借助于历代帝王将相、圣贤大哲、文化名人的家训、家范、家学等,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宏大叙事之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影响遍及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发展时期。传统家训文化包含的范围更是大到国家社稷、民族信仰,小到家庭伦理、为人处世、读书治学,几乎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民俗生活等各个层面都有传承和阐释,蕴含着中国人独有的内在特质和生命智慧,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概念。如尊崇以“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将其作为孕生万物的总根源和指导社会人生的总规则;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标准;把“义”作为人之为人的表征;把“中”作为追求内外需求的处世态度;把“和”作为对宇宙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等。传统家训文化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化力量,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渠道,把握传统家训文化核心要义的古今之别,依托现代社会伦理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对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家国情怀等优秀文化进行重新解读利用现代技术创新家训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进而有效激发传统家训文化的生命力,为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新路径。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
《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中提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对于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是立身之本,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必须要抓住的关键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是“为了保证党和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和傳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类思想问题,提高其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对人们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可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授的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价值引领,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如何把握好知、情、意、信、行均衡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定位,是当前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潜心研究、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传统家训文化是文化传统和传统家庭美德的结晶,也是警世育人的基础,不仅能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更能为其提供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上的有益借鉴,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内在依据
传统家训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的现实合理性,其内在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同
传统家训文化既包含修身、齐家的“小德”,也包含治国、平天下的“大德”。既有期盼家族和睦、子孙贤达的“小目标”,也有着崇尚内圣外王、家国情怀的“大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目标的确立,必须以社会总系统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为依据党和国家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因此,高等教育要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发挥其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具体的教育目标应包括:增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引导其自觉遵循和积极践行;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文化意蕴,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从道德教育的本质来看,传统家训文化力求使子孙后代成为明道且具有德性之人,为传统社会伦理生活共同体的实现提供规训,最终实现人之为人的使命。传统家训文化的合理内核决定着其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提供助力。
首先,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中国梦的目标追求相融合。齐家治国是传统家训文化的根本目标。《周易·家人》卦辞中就已经提出了“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主张。《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传统家训通过家训、家语、庭训、家书等训诫规约来教导子孙心正意诚、家齐国治而天下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育中国梦的助推者和践行者,就应发挥家训文化中家国情怀的导引作用,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其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其次,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任何一个时代的家训文化都凝结着其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不例外——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凝练出来的产物。传统家训一方面普及了孝悌仁爱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将具体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上升到社会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传统家训也从修身、求知、治生、处世等层面对子孙反复进行劝诫,将儒家核心价值观下移到个体的具体道德原则和观念中。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德目都可在传统家训文化中找到依托。此外,传统家训文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架设了桥梁。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思想根基,更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并与当代社会的优秀思想理念相结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与优秀家训文化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华传统文化是优秀家训文化产生和存在的背景,决定着优秀家训文化的内容与实现目的。传统家训文化的思想源泉和道德根基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有益滋养,并成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基础。
2.二者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教育内容相通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一介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人格教育等方面,这些教育内容有着共同的指向就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所体现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主要表现在个人与自我、个人与家庭成员、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物的价值理念与规范上。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有诸多相通之处。在个人与自我层面,“修身为本”是传统家训文化遵循的教育逻辑。长辈通过戒子读书、治生、立志、守信等教育内容培养子孙的道德品质,方法上提倡笃静思心、慎独自省、持之以恒等,体现了对家族后人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期盼。在个人与家庭层面,传统家训文化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强调孝悌。将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作为传统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着力点本立而道生,孝友之家才能绵延长久。这种家庭伦理关系扩展到亲属、邻里之间,便是强调仁爱宽厚、乐善好施。在个人与社会层面,传统家训文化注重责任担当、互助济难。其所秉持的价值理念往往也不局限于家庭或家族自身利益,而是把家庭作为通向社会和国家的中间单位,强调兼济天下。如《钱氏家训》告诫为官子孙“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在人与物层面,传统家训文化强调对物的价值观念与规范是节约爱惜,不贪恋物、不为物所役。这些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和目标实现,决定了其在教育内容上可以融合传统家训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上述各层面的关系,助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3.二者关注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相合
传统家训是一种生活化的教育,寓教育于家庭生活是传统家训的内在要求。家训家风是中国人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形成了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和精神层面的道德基因,影响和塑造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反映在教育内容上要注重生活所需要的基本修养,还体现在教育方式上注重父母长辈对受教者的以身作则、典型示范以及同辈之间的对比监督,而不是强行灌输和空洞说教,主张对受教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家训在育人时因材施教,对受教者随时随地遇物而教、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让子女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体验和共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注重通过对个体成长环境的熏陶,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和习惯,从而塑造其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是抽象的大学生,而是受一定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熏陶和影响的大学生个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指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还要扩展传统家训文化中“家”的含义,利用生活情境的教育功能,既发挥核心家庭的育人作用,还要发挥班级之家、社团之家、学校之家、社区之家、乡镇之家等的育人功能,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空間。
4.二者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相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知行统一的完整体系,理想人格所蕴含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培养造就出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实践践履。传统家训文化同样是将知与行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知和行的有机统一。诸多传统家训都告诫子弟只有将学习到的知识身体力行,付诸实践,才是真知。陆游向子孙们传授了许多学习方法,亦强调要力行。“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学贵身行道,儒当世守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左宗棠反对子弟只读死书,告诫子弟“识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学。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不仅如此,传统家训还将知行统一贯彻到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之中。包拯一生为官清廉,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据《宋史》记载,包拯“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在仅有几十个字的家训中告诫家族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由此可见,传统家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上的契合,也为二者的进一步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路径探析
总体上来看,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二者相融合的主要路径,笔者认为,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秉持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理念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当前培养一般意义上的公民已无法满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国家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更为深远和宏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和目的,不再是通过教育或劝说让学生认同某种道理,效仿某种行为,而是要实现“转识成智”“由智化境”的价值转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满足青年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在向上向善的实践中感悟到真善美,体会到作为人的尊严和责任。传统家训文化不仅强调“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的宇宙存在之大道,更强调能够“判天地之美”(同上)的德行修养之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家训文化可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更为具体化,同时让传统家训文化实现活态传承。传统家训文化重视家庭子女及后辈道德品质的养成与人格修养,在构建家庭内部关系中提倡敬老爱幼、长幼有序的家族团结精神,在国家观念上把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处理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则彰显出“和合”的传统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传统家训文化,将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认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传承,使智慧之思从抽象走向具体,化德性为德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2.深化传统家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
高校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深入开展对传统家训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对其传承和应用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对家训文化开展了系统研究,对中国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对不同时期家训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宗旨等都有探索,尤其是对传统家训中道德教育的研究最为突出。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号召以来,“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为现时期的热点。当下,高校要深入挖掘传统家训思想发展历史的深层次机理和家训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对于传统家训文化的根本特质、核心要义、价值取向、运行机制等进行理论阐释,挖掘传统家训文化的规诫载体、教化方式的学理基础。通过对传统家训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深入分析梳理,挖掘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将其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培养目标、培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紧密结合,使传统家训文化能在新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尤其是要加强具体方法的实践探索,才能真正助力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3.挖掘传统家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所选择利用的、能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各种要素的总和。高校要深入挖掘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教学素材资源和教育方法资源,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传统家训文化中倡导“行道”的经世精神,凸显了“德、义、善”基本价值规范的“忧患意识”,“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的处世态度,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都是一种有益的引导。传统家训、家规、家法中的规矩内涵与法治功用及其所蕴含的现代法律理念的来源,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制度意识和法治精神无疑是有益的补充。传统家训中寓爱于教、严慈相融、经验传授、典型引导的教育方法,以及因材施教、爱之以德、以身示范的教育原则等,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高校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时代精神与传统家训文化融合创新,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等与传统家训文化有机融合,给予传统家训文化符合时代需求的解读,让传统家训文化既体现厚重感又具有时代感。并且,还要使之适应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形态变迁,以大学生习惯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同时,抓好高校学团工作和传统家训文化结合的着力点,不断拓展“家”的理念,把学生寝室、班级、学生会、社团组织等建成思想教育、行为养成的素质提升之“家”,努力把传统家训文化融入到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4.推进传统家训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传统家训文化有鲜明的日用人伦教化特色,長辈的生活轨迹和习惯像本能一样熔铸在子孙血脉中代代传承,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家族倡导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在家族成员中不仅有理性认同、情感上的接受,更有在实践中的自觉践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要“用良好的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挖掘、运用家训文化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将历史文化遗产的祠堂、家庙等建筑遗迹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将传统家训中的动人故事和价值理念作为素材融入于学校特定的场所,或通过组织开展经典家训典籍阅读活动,联合社区、家庭共同开展谈家史、话家风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训文化的熏陶。同时,还要利用好传统节庆和纪念日,通过讲述、回顾优秀家训人物品行与事迹,生动地强化学生对家训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恰如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所言:“思想和行动在生活经历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提供了对过去的理解,我们以它指导我们的行为,行为体现了思想向未来活动的转化。”只有真切地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生涩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生活实践相融合,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