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时 有法 有序

2020-08-11郑腾雁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内容课文方法

郑腾雁

【摘   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阅读素养与能力。教师要明了概括的目标、内容、方法,根据学情,引之适时,导之以法,练之有序,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精准概括的目标。学生通过训练,应形成看到课文就能选择最为适合的概括方法的本领。

【关键词】概括;策略;阅读教学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阅读素养与能力。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概括目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概括方法。即使同一篇课文,概括的时机、概括的方法也不同。教师要明了概括的目的、内容、方法,引之適时,导之以法,练之有序,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精准概括的目标。

一、概括有时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常放在初读课文后的检查交流环节。基本的程序是让学生带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问题自由读文,在把课文读准、读通的同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并不恰当。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年段,概括的训练时机与所需时间应各有不同。

(一)课尾

三年级语文教学逐步从句段教学走向篇章教学。教师要用好课文,在课堂上用足时间,不余遗力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笔者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一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刚进入三年级,整体感知、把握能力还不强的特点,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设置了四个概括的“扶手”,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对课文的概括。

1.揭题时,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印象中的草地是怎样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很吸引人,抓住了与平常不一样的现象来写。

2.初读时,引导学生关注语段内容。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每段分别写了什么?

3.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聚焦变化,提取信息,合作填表。

[时间 草地 花瓣 早上 绿色 合拢 中午 金色 张开 傍晚 绿色 合拢 ]

4.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感受。

5.最后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抓住时间的不同、草地的变化、作者的感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教学,把概括的过程展开,使其具体化、细致化,学习路径清晰,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完整的概括体验和方法实践。

(二)课中

内容获取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抓手。教师要用好这一抓手,帮助学生形成概括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一文时,专门设计了梳理课文内容的板块。

1.预习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几个学生的作业。评议要点:概括的语言是否简洁;概括是否完整。

2.对于这篇课文,怎么概括会更好呢?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面的导语。

3.默读导语,哪句话提示了我们概括课文的方法?从“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词语中有什么发现?

4.浏览课文,在文中圈出这四个词语。

5.作者在维也纳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变化?找到背后的原因,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找到句子,提炼其中的关键词,形成板书。

6.看着板书,抓住心情和心情背后的原因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上述课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简明。对于一些蕴藏典型概括方法的课文,教师都可以在课中设置一个板块,让学生习得针对某一类课文的概括方法。

(三)课始

课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注意两点:一是课文内容简单明了,学生一读便知;二是对于这一类课文,学生已经得“法”,需要用“法”。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学生在预习后就能简明准确地概括出主要情节。教师在课堂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另外两个要素——环境和人物。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课文结构清晰,学生抓住每一段的总起句,就能够准确、快速地完成概括。教师省却了步步引导的时间,但需进一步追问:“你是如何做到概括得如此准确的?”以此让学生抓牢“概括方法”这个法宝。

二、概括有法

概括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教师要将概括这一抽象活动具体化,给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让学生有“法”可依,并举一反三,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一)因文而异

不同的课文,概括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以题目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梅兰芳蓄须》;有的不止写了一件事,学生要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它们连起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一篇课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概括,有时可以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就单篇课文而言,在众多方法中有相对最适宜的一种概括方法。到了高段,教师要通过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形成一种本领,即看到一篇课文,就能敏锐地反应用什么样的概括方法最为适合。这种本领的获得在于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二)因生而异

概括课文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借助支架,为大多数学生创设机会。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丰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隐身”,不要“抢活”。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一课,笔者设计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概括支架,让学生自主选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填空式。

这篇课文主要围绕风筝写了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    )、(    )、(    )的事情。

2.提问式。

读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了课后的习题二,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综合课文和课后习题,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思维导图式。

三种概括支架各具优势。填空式引导学生学会提取课文的关键事件;提问式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学习资源,可以关注文章的总起句,也可以关注课后习题的提示;思维导图式让学生用好课文中表示心情的词语,体会在做不同事情的时候产生的不同心情,并以风筝线的起起落落预示作者心情的高低起伏变化,形象直观。

三、概括有序

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都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但是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侧重点。除了基于课文进行学习与操练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专项训练,在梯度训练中使学生的概括能力结构化、体系化。

(一)圈圈画画,建立规范性

中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起始年级。学生要用一两句话表达文章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教师在教学单元整组课文时,要带领学生交流、整理说明文的概括策略。

1.回顾整体,尝试概括。

说明文把景物的特点介绍得非常清楚,你能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1)《长城》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长城的_____与_____,还赞美了_____。

(2)《颐和园》这篇课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的美丽景色。

(3)《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_____、_____和_____的特点。

2.抓住重点,习得方法。

这么长的课文,我们很快地概括成了一段话,有什么秘诀吗?

(1)秘诀一:找画重要句子。

这三篇课文中都藏着介绍景物特点的重要句子,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交流:《长城》《颐和园》的重要句子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秦兵马俑》的重点句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秘诀二:圈画重要词语。

《长城》:长龙 、高大堅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颐和园》: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秘诀三:用“……主要介绍了……”的固定句式串联重要词语。

教师出示三句概括性的话语,引导学生发现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拓展课外,迁移运用。

教师出示《莫高窟》一文,引导学生根据方法“圈圈画画”,独立完成概括。

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基础之上,找画重要的句子,圈画重点的词语,并用“……主要介绍了……”的句式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能灵活运用“圈圈画画”的方法概括说明性文章,并逐步形成能力。

(二)评评改改,培养准确性

五年级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语言不够简洁;二是不能分清主次,不会取舍;三是语言组织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以微课的形式带着学生一起比较、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其明白要用简明的语言,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在一次次的交流、评价与修改中习得方法,提高概括的准确性。

1.比一比。

(1)第一次比较分析:出示两份学生作业,说说谁概括得更加准确,为什么。

A.《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一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消防队长、警察来阻止他,没有人来帮助他。他一个人挖到第38小时,听到了孩子的声音,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

B.《地震中的父与子》: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与种种艰辛,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13位同学。

(2)小结:概括不能写得太长,和课文主要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删除。

(3)第二次比较分析:出示两份学生作业。

A.《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事。

B.《梅花魂》写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4)小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是越短越好,不能空洞。可以围绕课题,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2.改一改。

(1)出示学生作业。你认为以下概括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怎样修改?

《窃读记》写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书店。她边走边想,进了书店找到书,急忙打开书。她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她害怕被老板发现,每当她觉得当时的环境不适合再读下去的时候,就会放下书。她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看书,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看书。她一直看到晚上才回家。

(2)交流:哪些内容可以删除,为什么?哪些内容可以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独立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比较修改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交流,学生明白概括内容既不能空洞,也不能简单地复述。教师呈现学生作业,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修改,在修改中逐步提高概括能力。

(三)删删选选,提高精准度

高年级叙事类文章普遍适用“六要素串联法”概括。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认为用该方法概括,难以精准到位。教师应重视方法点拨,以讨论观点加实例训练的方式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概括,使其逐步走向精准。

1.明确训练主题。

用“六要素串联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以阅读材料《圣诞节鹅奥古斯塔》为例,引导学生概括。

(1)指导学生用铅笔在文中提取六要素,有的可直接圈画,有的需自己提炼。圈画完后,同桌交流提取到的信息。

(2)观点碰撞,启发思考。

① 观点1:“六要素串联法”是指“六要素”简单相加吗?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提取的信息找到问题,学会合理取舍。

学生尝试取舍信息,自主概括,把主要内容讲给自己听。

② 观点2:如何根据“六要素”组织语言?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的特征。这篇文章可以抓住时间的顺序,抓住主要人物,代入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第二次概括,修正第一次的概括内容,把主要内容讲给自己听。

③ 观点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多少字为宜?

引导学生根据答题的要求,做到长短适中,一般不超过六十字。

学生第三次概括,修正自己第二次的概括内容,把主要内容讲给自己听。

(3)展示概括,比较分析,求同存异。

请一组学生口头概括,全班交流,说说怎样的概括更精准,然后在作业纸上认真地写下自己概括的主要内容。

了解方法、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学生的概括能力在三次修正中得到提高,概括内容逐步走向精准。

综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师要明晰概括的训练目标与体系,给学生多一点方法,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操练,多一点评价,让学生概之有时,概之有法,概之有序,真正学会概括。

参考文献:

[1]田湘潇.让概括有“法”可依——浅谈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1-2).

(浙江省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   324300)

猜你喜欢

内容课文方法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