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年级学生习作选材能力缺失的表现、归因及应对

2020-08-11唐凤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选材高年级习作

唐凤

【摘   要】高年级学生由于不善于观察积累运用,在习作选材上存在“情节失真假大空”“千篇一律无新意”“粗枝大叶不细腻”等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积累,充分利用教材、1+N拓展阅读、微日记,丰富选材储备;重观察,求真、寻新、察微,转化选材视角;重导学,尊重真实学情,给予直接帮助,落实选材效果,提升选材素养。

【关键词】习作;选材;高年级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教师想尽办法指导写作技巧。学生听的时候似有所悟,落笔依然无从下手。对此,笔者仔细整理了部分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发现学生的审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但最欠缺的是选材能力。

一、选材能力缺失的具体表现

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好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学生之间选材能力的差异从习作起始阶段到高年级一直存在并逐步增大。选材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情节失真假大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事信而不诞”,说的就是选材要讲求“真实”。首先是内容的真实,要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即使是虚构的想象类作文,也需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托;其次是情感的真实,抒情达意不能光喊口号,事“真”情才“切”。

然而,学生习作时常常无话可说,甚至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如《20年后回故乡》中“我按了一下私人飞机的按钮,瞬间把我带回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实在太夸张;《我想对您说》中高喊口号,“妈妈,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我爱您”,感觉像在激情地演讲……此外,有些学生看似文笔优美,其实是在大段地默写好词好句,在开头和结尾处总爱写一组长长的排比句,殊不知不合适的铺排渲染也会让文章失真。

(二)千篇一律无新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于作文教学的理念是“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创造性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而在学生作文中总能看到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一件件熟悉的事情。也许事情是真实发生的,但总感觉少了新颖之处。若学生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这样的习作读来更是索然无味。选材连自己都无法打动,想要吸引人更是难以达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也需要与时俱进,有读者意识,避免“至今已觉不新鲜”的现象。

(三)粗枝大叶不细腻

学生习作时喜欢“粗枝大叶”搭框架,直来直去叙经过,文章经不起推敲品味。比如,《漫画老师》中有一段话:“滕老师对我特别好,有一次考试,我只考了九十几分,可滕老师没有批评我,我下定决心要认真学英语,下一次争取考第一。第二次考试还真考了第一,滕老师奖励了我一张星卡,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非常自豪高兴……”这样的文字在学生习作中随处可见,毫无生气与感染力。

二、选材能力缺失的原因

学生习作选材能力缺失背后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未能擦亮观察的“眼”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第二学段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显然观察是获取作文题材的重要途径,且对学生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然而,学生普遍存在观察意识淡薄、方法单一和观察不细致、不聚焦的问题。越到高年级,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似乎越发淡薄,这样就会错失很多好素材。

(二)学生缺少广泛积累的“心”

丰富的阅读是输入,自如的表达是输出。只有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积累生活素材,才能扩大学生的材料储备,反之则写文词穷。笔者曾对高年级学生做过相关调查,每天集中阅读超过半小时的学生少之又少,阅读内容单一,喜欢“校园小说”“科幻百科”等书籍,对于经典文学类作品不喜欢反复回味,大多囫囵吞枣。主动写日记、做摘抄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那属于教师布置的不得不做的作业。没有主动广泛的积累,自然胸无成竹,落笔难上加难。

(三)教师指导缺少灵动的“法”

教师最害怕上的课是习作课。常态的习作课一般都是模式化的教学流程:出示题目,学生搜寻素材;呈现范文,品读精彩之处;提炼方法,学生练笔;呈现作品,评价修改。这样的指导是否真正有效?学生选材无新意,教师是否提供了丰富有新意的素材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写人要多观察外貌、语言、动作,细致地描写,教师是否有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呈现给学生?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指导确实存在公式化、概念化、无序化的现象。没有灵动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选材越发“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了。

三、选材能力的提升策略

教師了解了学生选材能力不足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从多个方面着手,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重积累,丰富选材储备

1.充分用好教材,丰富课内积累

教材篇章页里清晰地说明了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阅读材料与习作内容紧密关联,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习得能力,同时为习作做好铺垫。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材料,此功能更明显。

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要求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何谓恰当的语言?本单元中《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课文做了范例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就可以发现选材的重要性。

2. 1+N拓展阅读,丰富课外积累

“1”指一个单元的阅读和习作主题,“N”指由课内材料延伸拓展的同类主题(或同类写法)的课外阅读材料。这里的“N”,一部分由教师准备,在课堂上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由学生自己收集,开展阅读,并进行相关的批注摘抄,从而丰富选材储备。

3.坚持微日记,丰富素材库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写微日记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微日记没有字数、文体等细化的要求。学生可以三言两语记录看到的事情、瞬间的心情、对事情的看法,也可以摘录阅读的片段、精彩的词句等。长此以往,厚积薄发,习作时就不愁找不到好素材。

(二)重观察,转化选材视角

1.求“真”——感受生活的真实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去生活中寻找素材,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进行简单的“作文训练”。学生要逐渐融入社会,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明白现实生活是“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

2.寻“新”——观察生活的不同

所谓的“新”,首先指事件新颖。生活中常常会有新鲜的事情发生,如果选用了这些事情当素材,文章自然就有了新意。其次指角度新颖。生活中天天发生新鲜事不大可能。这就需要学生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普通常见的事物中发现“新”,给一些本来并不新鲜的材料赋予新的生命。比如公交车上的“让座”,是否可以换个角度变成“謝座”;写家乡美景别再面面俱到地写“春夏秋冬”,而是择其特别处,细致描写……

3.察“微”——留心生活的细节

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常做聚焦练习。如写外形,聚焦极富特点的某个部位(器官),其他略过;写特长,紧扣特点,不要面面俱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明白习作于细微之处见功力。比如,一个学生在《我想对您说》中这样写道:“远远地望着您略驼的背上背着一只大旅行包,迈着急促的步伐,下了楼梯……穿过马路……渐渐只有一个黑点在移动……消失在我的视线中……这些年来,您的背驼了,手粗糙了,嗓子沙哑了……”没有华丽的语言,读来却让人十分感动,这就是选材察“微”的魅力。

(三)重导学,提升选材素养

1.先写后导,尊重真实学情

教师可尝试先写后导的教学模式,不要有太多预设,让学生先自主审题、选材,根据真实的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如在指导习作《我想对您说》时,教师一改常态,第一课时就让学生自行读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现场选材写作。然后,教师对学生原生态的文章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学生选材存在的问题,再在第二课时进行习作指导。这样的指导因为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卓有成效。

2.边写边导,给予直接帮助

学生写作时,教师及时巡视、即时反馈,将学生的“写”与教师的“导”同步穿插进行。这样的“边写边导”有助于发现学生习作上最大的困难以及选材时最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同步进行选材的指导。如生生之间对比选材,发现差异,交流分享,相互启发;导入经典的名家名篇,赏析引领,联系比较,观照修正,互通共长……以此给予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

3.再写再导,落实选材效果

除了“先写后导”“边写边导”,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尝试“再写再导”,就是让学生在原先的基础上修正改进习作,形成选材自觉,并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落实选材效果。因为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反复跟进的过程,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也要力求呈现一个从“先写后导”到“边写边导”再到“再写再导”的过程。

总之,在习作中,立意是魂,选材是源,细节是味。没有了源头活水,再多的技巧都无用武之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积累,丰富选材储备;重观察,转化选材视角;重导学,提升选材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一贯.统编本教材“新作文体系”研究[J].小学语文教学,2019(31).

[3]宋秋前,钟玲玲.小学生语文学习问题诊断与矫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4]张晨瑛,李维勇,卓超波.新体系作文:基于能力的习作教学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7.

(浙江省舟山绿城育华(国际)学校   316210)

猜你喜欢

选材高年级习作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选材“碰头”好热闹
习作展示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