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药突发中风,罪魁祸首是房颤!
2020-08-11杨兵编辑青鸟
文/杨兵 编辑/青鸟
杨兵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内科常务副主任和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委员、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左心耳封堵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无创心电学组委员、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和心房颤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理事长、2018年度国之名医·青年新锐。
擅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ICD治疗和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等,技术推广至全国30多个省市,并在国内率先开展难治性室速的双极消融、化学消融等复杂技术,专注于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2项,获得省部级课题和奖励多项,发表SCI论文数十余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多项。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南院)
王老伯今年68岁,经常感觉心慌心悸,去医院检查发现为房颤,医生建议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卒中,但需要经常至医院监测,且要忌口。王老伯自觉良好,坚持了1个月后自行停药。2月前,外出活动后突发意识不清,家人急送至医院,检查发现为大面积脑梗死(中风),经过一个月抢救保住了性命,但留有偏瘫、失语,只能长期卧床,而罪魁祸首就是房颤。
■ 什么是房颤?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即心脏失去规律的收缩,是一种快速而紊乱的心律失常。房颤也是一种老年病,60岁以上人群有1%的人会患房颤,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80岁以上人群有10%的人发生房颤。房颤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中风。
■ 房颤为什么会引起中风?
人的心脏有一个盲管状结构,位于左心房的左前上方,称为“左心耳”。在正常节律情况下,左心耳内血液随着心脏收缩舒张而排出和进入,当发生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左心耳结构发生变化,左心耳血液瘀滞,就会形成血栓。
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当这些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液流动行走,会造成外周重要器官血管堵塞,最常见的是堵塞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产生严重后果。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5—7倍,且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卒中原因调查显示,10%20%的原因为心房颤动。既往老百姓和临床医生均忽视了对房颤并发症的预防,而一旦发生房颤,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打击和经济负担。
■ 房颤患者的卒中如何预防?
传统的方法只能用药物预防,即用药物让血液稀释,不容易结成血块。最常用的药物为华法林,但使用这个药物有许多注意事项,且需要密切随访相关指标。
因华法林和日常饮食的许多食物,以及老年人常用的药物存在相互作用,故必须定期随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根据INR调整用量。过多会出血,过少起不到治疗效果,一般老年人难以坚持长期服用,加之上海必须去二级以上医院才能随访,所以很多老人会因怕麻烦而自行停药,遂任其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影响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现在虽然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但此类药物价格较昂贵,存在不良反应、出血风险、出血后缺乏拮抗剂等缺点。而且部分患者已经发生出血事件、过敏、肾功能不全、合并抗血小板治疗等因素而不宜使用抗凝药物治疗。
■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为了克服药物治疗的种种弊端,医学家发明了一次性解决办法——左心耳封堵术。因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故使用特殊的封堵伞封闭左心耳开口,经过约45天后,封堵伞表面就会内皮化,使左心耳完全闭合,这样血栓产生的场所就会消失,进而预防卒中的发生。
大量研究表明该技术安全性超过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率98.5%,可降低32%的中风发生率,降低60%的心血管死亡率。左心耳封堵术优点有:一次手术、终身获益;微创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平均手术时间1小时;术后24—48小时即可出院;术后抗凝治疗45天即可停药,无需频繁监测。这些优点对于中国患者具有特殊意义。
■ 哪些患者可以做左心耳封堵术呢?
对于瓣膜性房颤中风风险评分≥2分的患者,存在出血禁忌证,肝肾功能不全,总是忘记吃药,不愿意忌口,爱运动、旅行,合并心血管支架植入,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均可以做该手术。
目前,左心耳封堵术在上海已经进入医保报销范围。当你或者你的家人发生房颤后,不管是阵发性或者持续性房颤,应及早就医。如果需要预防卒中的发生,而又不能使用抗凝药,或者不愿使用抗凝药,又或者存在高出血风险的话,左心耳封堵术将是一个正确而有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