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构建“精准”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0-08-10张冬梅

卷宗 2020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精准高职院校

张冬梅

摘 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特殊性。高职院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应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责任,对专业课教师适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挖掘课程体系德育元素,凝练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方法、注重学情调研,提高课程思政的精确性,构建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准;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促进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推进所有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协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大格局。

1 课程思政改革的现状

1)教学现状。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教书育人和教学使命关系到公民素质的培养和国家的发展进步。高职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特殊神圣使命,即培养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技术人才。但长期以来,在高职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在育人理念上确实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职责所在,是思想政治教师和相关部门及学术体系人员的责任所在。既不注重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品德修养,又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和政治素养学习的引导和塑造,不利于培养健康的政治自觉公民。此外,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在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下,大多数课程工具化成为常态。一方面,高职专业课程中“应该知道”和“应该理解”的教学目标清晰易辨,但对“红色”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教学目标不完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专业技能”而非“人文技能”—强调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削弱了学生的政治素养的培养。此外,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求较高的学科标准和较低的思想政治水平,不利于督促教师继续加强自身政治素养提升和学生政治素养的引导[1]。

2)学生现状。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一般高中生、对口单招学生的比例各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学生学习基础多样。特别是在学生资源紧张的严峻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学习的兴趣不足和文化基础薄弱。具体来说,它主要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高职学生的实用学习取向较多,习惯以“有用”和“无用”为学习选择原则和自主选择标准,只注重专业课程而对公共课程的学习关注较少。认真学习专业课程而应付公共课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使用互联网比实际学习更具娱乐性。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正在深入学习和生活。一般来说,职业学生在网络上使用娱乐比学习更重要,一些学生在上课时经常玩网络游戏、追剧和网上购物。最后,学生的知识面广、粗浅。在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因网络而扩大,但网络知识的深度不同,权威性也不能保证,甚至可能存在完全错误的信息。然而,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信息受众求知却不求深入。因此,在学生知识面扩大的同时,知識深度却没有同比增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青年,经济发展、国家强大、文化沟通自由等外在因素却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他们的政治意识,在杂乱的网络信息面前容易出现政治认知模糊,高职院校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1]。

2 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

1)对专业课教师适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正确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都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课程思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要根据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的现状,制定科学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要适当把握理论深度,不能追求大而全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三结合”,即社会现实热点、思想理论难点、专业课教学疑点的结合,使专业教师思想政治培训落实、落小、落细,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获得感。

2)在打造立体育人格局上下功夫,充分挖掘课程体系德育元素。虽然各门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价值特征。因此,必须坚持课程多样化与综合教育的有机统一。根据各课程类别的特点,充分利用和探索各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的整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同等作用。在“课程思政”的“一体两翼”框架下,传统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突出主渠道、主课堂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规范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要求包括通识课程在内的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有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务实关怀和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培养他们的思想感情,拓展综合素养。在课程思政体系的三维结构中,必须立足学科优势,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要把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将理想信念层面融入“润物无声”的知识学习精神引导,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最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真正形成协同效应[2]。

3)凝练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方法。思政元素的凝练并不是“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建设的终结。如何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是专业教师需要更加努力的地方。专业教师必须掌握“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技巧。关键是两个字:一个是“揉”,另一个是“度”。“揉”是指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恰当的话语转换技巧,将思想政治因素“揉”进专业课教学中,在恰当的节点和恰当的情境中提出恰当的思想政治话题。例如,在计算机芯片知识的研究中,及时提出我国芯片技术的滞后,导致关键技术受到国外许多国家的限制。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术,为发展我国核心技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度”是指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把握程度,专业课程是高职学生专业技术学习的主要渠道,“课程思政”是借助于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承担的是协同育人功能,要点到为止、适度够用,切忌全面展开,把专业课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

4)注重学情调研,提高课程思政的精确性。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孔子也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都是在强调学情调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注重并做好学情调研和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唯有切实了解学情,才能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才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和无的放矢。为切实促进高职“课程思政”顺利推行需要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客体,亟需开展课程主导的学情调查、教纪学风的学情调查以及学习方式学情调查等,以便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突出把握和尊重高职学情的规律性和独特性,逐步提升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的认可度和信效度。

3 结语

高职院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责任,对专业课教师适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挖掘课程体系德育元素,凝练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方法、注重学情调研,提高课程思政的精确性,构建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2]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10):41-4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精准高职院校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