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麻醉专业学生科研能力方法的探讨

2020-08-10张学康马龙先戴寒英尹世平刘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南昌大学麻醉学导师

张学康 马龙先 戴寒英 尹世平 刘梅

[摘 要]“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及科研能力的高水平临床医师。针对近几届“5+3”麻醉专业学生侧重临床技能而忽视科研能力的现象,南昌大学医学院麻醉教研室对“5+3”麻醉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及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讨。

[关键词]“5+3”培养模式;麻醉学;临床技能;科研能力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麻醉专业学生科研能力方法的探讨”(JXJG-18-34);2018年度南昌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麻醉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NCUJGLX-18-42)

[作者简介]张学康(1971—),男,江西南昌人,医学硕士,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临床麻醉、科研及教学;马龙先(1966—),男,江西永新人,公共管理硕士,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临床麻醉、科研及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305-02[收稿日期] 2019-11-06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提出“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能独立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常见疾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的高水平临床医师[1]。为培养高层次的麻醉学人才,纠正“重临床,轻科研”的培养偏差,建立适应我国麻醉学教育现状和社会需求的麻醉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南昌大学医学院麻醉教研室从导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保证“5+3”麻醉专业学生在具有较强临床技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如今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麻醉学师资建设,确保培训质量

目前,临床医学“5+3”培养模式对导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往申请南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导师资格的要求较低,只需几千元的科研经费和几篇一般性论文。导师自身科研能力不强,且麻醉学硕士生导师大部分为专业型导师,本科生导师科研能力则更加有限。

1.对麻醉学导师科研能力的考核。需考核导师每年的課题、论文及科研经费等,督促导师申报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麻醉学导师的科研能力。

2.加强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程度。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量大,麻醉工作繁重,麻醉导师及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导致导师们往往重视临床麻醉基本技能教学和培训,而忽视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需加强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3.对导师的指导力度进行考查。导师可要求学生自行选题,培养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撰写相关课题标书,让学生对课题研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强化导师对学生科研的重视和指导,近几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在教研室正副主任的监督下,加大了对导师科研指导力度的考查,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提高对“5+3”麻醉专业学生的要求

实施“5+3”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基础深厚、专业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在“5+3”麻醉专业学生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要将他们培养成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临床型麻醉人才,因此需要提高对“5+3”麻醉专业学生的要求。

1.科研意识的提升。科学研究者主动探索、认识未知就是科研意识。在“5+3”培养模式下,麻醉专业学生认为只要熟练地掌握麻醉知识及技能,完成日常工作即可,在科研方面仅满足于完成毕业论文,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科研的欲望,科研意识退化,科研能力不强。针对这一问题,科室每月安排高级职称医师进行专题讲座或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多层次、多形式、多视角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灌输科研的重要性,使近几届学生的科研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2.文献阅读及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大量查阅文献可培养科研思维及提高论文写作能力。麻醉教研室除教学正副主任外,还配有两名教学秘书,负责监督和指导学生,要求学生经常浏览相关网站,阅读相关课外读物。学生每月需阅读1—2篇英文文献,定时向导师汇报成果。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献后需写出文章概要及读书笔记,提出问题,并查阅资料,进行思考,表达见解,共同讨论,然后导师再进行解答,通过这种具有互动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学生还要撰写相关的文章,并进行投稿。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需要在正规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研信心。

3.提高考核标准。在“5+3”培养模式下,不仅要考核临床能力,还要提高对学位毕业论文、论文答辩及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对学生课题中的研究目标、设计方案、选取指标、技术路线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论文创新性、前沿性、科学性及发表刊物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对“5+3”麻醉专业学生培养制度的改革

“5+3”麻醉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的麻醉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医学人才。南昌大学麻醉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是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及省级特色专业。为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麻醉人才,对“5+3”麻醉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及培养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2]是指每位麻醉专业学生有两位导师,同时指导临床和科研,一位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传统导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由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理念的培养。南昌大学麻醉学专业的导师大多是专业学位导师,可指导“5+3”麻醉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和教学,但其自身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因而指导科研的能力有限。为此,近三年来南昌大学医学院麻醉教研室邀请了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科研能力较强的导师作为第二指导教师。自实行双导师指导制以来,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更好地实现了“学、研、用”有机结合,为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麻醉人才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医學院校及其教学医院的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要进入实验室,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实验室资源,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南昌大学临床一系麻醉专业教研室2018年以前只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实验室,许多课题实验都无法完成。自从对临床麻醉专业学生无时间限制地开放实验室以来,实验室内的科研仪器和设备可开放使用,如基因测序仪、电子分析天平、水迷宫、蛋白电泳系统、切片机、生物安全柜、动物麻醉机、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生物机能监护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同时,科研中心开放了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便于学生查询文献。自开放科研实验室以来,“5+3”麻醉专业学生经常是在做完正常的临床工作之余心情愉悦地去实验室做课题实验,提高了麻醉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

3.科研与临床并重原则。部分导师以基础研究为主,学生跟随导师也是做相关基础医学,但此类课题研究周期长、实验技术高,学生只能完成部分工作,无法获得整体、系统的科研思维。近几年,随着对临床科研重视程度的提高,麻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题逐步由基础转向临床,培养重点也逐渐转移为以临床为中心的课题。临床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和解决临床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收集病例、指标检测、分析总结及撰写论文等,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需要研究者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和计划性。因此,要在临床诊疗中开展科学研究,认识疾病的本质,进行有效防治,坚持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培养并重。

南昌大学要求“5+3”麻醉专业学生在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完成30个月的临床工作:在麻醉科轮转20个月,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ICU病房、疼痛科及心电图室分别轮转1—4个月。南昌大学医学院麻醉教研室根据学生所做课题及医院实际情况,在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原则下,导师与各教研室沟通,适当地减少了临床工作,开展科研课题讲座和创新实践教育,比照对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来要求“5+3”麻醉专业的学生,以期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科研能力的麻醉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华,唐小玲,陈立章.对七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25(15):108-110.

[2]羌建峰,王晓冬,戴正庆.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9):74-75.

猜你喜欢

南昌大学麻醉学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麻醉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V eraW an g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