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域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策略研究

2020-08-10程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体制机制双一流学科

程峰

[摘 要]近年来,各省级政府出台“双一流”建设对接方案。通过分析政策文本发现,地方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学科建设模式、平台建设模式和整体推进模式等三种建设策略。从方案制定到落地实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也要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持续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保障地方一流大學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学科;体制机制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协同视域下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耦合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C18097)

[作者简介]程 峰(1984—),男,山东滕州人,硕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办公室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22-03[收稿日期] 2019-1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到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出台“双一流”建设对接方案或相关政策文本。地方政府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关系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成效。因此,全面分析不同省域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文本,深入剖析建设策略,对于更好地推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评述

何谓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应具备哪些条件?这些问题可谓见仁见智,目前仍未有统一标准和定义。谢维和教授认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引领和带动作用”。阿特巴赫、Niland等国外学者则认为,一流大学具有若干显著的特征,比如:高水平的教师、学术自由、良好的自治系统等。本文“一流大学”指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综合现有文献,有关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一流大学建设的特征、评价指标研究。有代表性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评价标准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评价标准。正如阿特巴赫表述,“世界一流大学”的困惑是“每个国家都希望拥有世界一流大学,但没有人知道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是什么,也没人了解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对一流大学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包括背景、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等;②分析一流大学建设中某一关键因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③介绍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及完善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其三,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分析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地方视角和国际比较三个维度进行探索。比如徐超富教授从试办特区大学、优化学术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其四,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举措研究。比如法国Bertrand Bellon教授认为,创新体系改革不仅包括科研体系,也包括大学自治、建立大学联盟等系列改革。

综上,学界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视角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聚焦地方一流大学建设,进行政策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少,维度有余,立体不足,缺乏真实感。鉴于此,本研究以23个政策文本为基础(见下页表),系统分析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策略,就进一步有效推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提出思考。

二、推进策略

(一)学科建设模式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1]从《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到《实施办法》再次要求“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始终以一流学科为基础,推动一流大学整体建设。其中,以上海为典型,早在2014年颁布《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随后启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2015年颁布

《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关键举措就是构建高校二维分类体系,避免过度追求“大而全”。浙江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6年颁布《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办法(试行)》,依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指标,将本科高校分为研究为主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为主型;依据学科门类等指标,分为多科性和综合性,并出台《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指引》等配套文件。

(二)平台建设模式

如果说学科建设是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的龙头,平台建设就是一流大学建设的躯干。通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供重要支撑。其中,以北京为典型。通过分析《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发现,聚焦一流平台建设将成为“双一流”建设的桥头堡。该计划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20个左右的高精尖中心,实施50个左右的高精尖项目,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2]

(三)整体推进模式

通过同步实施“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促进地方一流大学建设与发展。其中,以广东为典型。近年来,虽然广东的经济总量一直位列前茅,但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全国处于较弱水平。通过与江苏进行比较发现,两省“985”大学数量持平,但“211”大学数量比较悬殊,广东仅有江苏的1/3(其中,江苏11所,广东4所)。可见,广东在教育规模、层次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3]2015年4月,广东印发《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正式拉开“双高”建设序幕。同年6月,广东颁布《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建设高校”对应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重点建设项目”对应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2015年到2017年三年下拨50亿元,主要用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服务等。其中,2015年下拨首批15亿元,2016年下拨近20亿元。[4]

三、对地方一流大学建设策略的分析与思考

首先,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基础是制定建设策略的重要前提。各省市自治区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是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契合的产物。比如上海学科建设,是为了服务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江西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江西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行业产业集群,重点投入、重点建设,打造学科高峰。[5]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呈阶梯递减趋势。同时,东部地区各高校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北京、上海、江苏等属于高等教育第一方阵,广东、安徽、江西等属于第二方阵。

其次,稳定的经费投入是实现建设策略的重要动力。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国外大学无论数量还是综合办学实力都位居前列,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国外政府以激励机制为抓手,制定了完善的经费投入机制。比如德国预计在10年间将对入选“卓越计划”的相关机构进行高达53亿欧元的资助[6]。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地方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均明确了3—5年的建设周期,投入金额从十几亿到二三十亿不等,并提出建立基于绩效的动态经费投入机制,比如辽宁、湖南等省份将采用第三方评价,對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依据评估结果、资金使用效率等情况,加大绩效激励力度。比如北京市每年每个中心给予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江西省统筹安排40亿元用于支持高校建设。

最后,建立一流人才高地与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是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一流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人才体现一流大学的水平。纵观各省市自治区建设方案,均明确要求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全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北京提出,必须拿出不低于70%的经费用于人员经费,50%用于引进国外人才,20%用于引进京外人才;宁夏要求,高校核定编制总额内留出20%左右用于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同时我们看到,囿于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避免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失衡,既要实现科研等关键指标的突破,更要明确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有效解决如上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建立一流的内部治理体系。可以发现,各省市自治区建设方案都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保障,这既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7]

参考文献

[1]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 37(08):33-39+46.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02/ 24/content_5045566.htm,2015-03-13/2019-08-09.

[3]郭杰.广东和江苏高等教育状况比较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4,(04):52-56.

[4]2017年高水平大学建设资金分配方案公示 粤12所高校获15亿支持[EB/OL].http://news.southcn.com/gd/content/2017-03/16/content_167053045.htm,2017-03-16/2019-08-10.

[5]关于转发《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jxedu.gov.cn/info/ 1094/ 103297.htm,2017-05-31/2019-08-10.

[6]刘宝存,张伟.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6):1-8.

[7]吴小玮.省域“双一流”建设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08):56-60.

猜你喜欢

体制机制双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