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理论与方志馆建设
2020-08-10李洋张慧珠
李洋 张慧珠
摘 要:城市靠记忆存在,保存“城市记忆”能够延续城市历史,“城市记忆”理论涵盖城市记忆资源体系及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方志馆做为传承本区域历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自然存在于“城市记忆”中。借鉴“城市记忆”理论,将为方志馆的建设提供新思路,更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城市记忆;历史文化;方志馆
根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总体目标与工作任务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蓋,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加强对社会修志的指导和管理,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努力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从“城市记忆”理论的视角,讨论其与方志馆建设的关系及借鉴价值,以期为方志馆的建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1“城市记忆”内涵与方志馆内容的联系
“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最早是著名城市理论家Mumford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提到:城市靠记忆而存在[1]。城市和人一样,具有完整的生命记忆。在我国,根据不同的视角,学者们给城市记忆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冯惠玲、张斌认为,城市记忆是对过去城市整体形象的认知和重构,其物化的载体就是城市记忆的历史记录,即在城市建设、管理、变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2]。朱蓉认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记忆,保存城市记忆,不仅能够延续城市历史,保护城市特色,还能够加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塑造城市的场所精神与文化[3]。涂欣、洪亮平认为按照城市记忆的进化过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是相对静态的城市记忆如城市气候、山水特征等;二是发展中的城市记忆如建筑形式、城市格局等;三是正在衰退的城市记忆如传统文化、历史遗迹等[4]。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又可以理解为“一方之百科全书”。方志馆作为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之一是综合性地情展示,可以通过以下七个方面内容展示本地的综合地情:地理(包括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资源等内容)、生态(包括生态保护区等内容)、经济(包括农业、工业、旅游和金融业等内容)、社会(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等内容)、文化(包括地方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人物(包括古代、近代名人和英雄人物等内容)。方志馆可以全景式记录和展示本地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5]。
通过对城市记忆的内涵以及方志馆所展现主要内容的阐述来看,两者趋于一致,都是对本地地情或静态或动态的记录和展示。方志馆的内容涵盖了城市记忆的内涵,城市记忆体现城市历史文化中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过去时。方志馆的内容是综合性地情的展示,不仅包括过去时,还体现现在时。
2 “城市记忆”资源对方志馆建设的作用
城市记忆记载着一个城市从最初的形态发展到现在的状态,由最初的建立,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城市的空间和内容。其一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其二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内涵。城市记忆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使得记忆资源换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延续城市记忆,形成记忆共同体。城市记忆资源对方志馆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一是丰富方志馆的馆藏资源。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指出:“馆藏资源是方志馆的立身之基,是方志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城市记忆资源体系可以划分为原生性城市记忆资源和建构型城市记忆资源。其中,原生性资源是指本来就有的或者说是既有的城市记忆资源,大多数是已经存在于记忆机构的馆藏资源,主要包括存储于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记忆机构的文献资源和实物资源。建构性资源主要是指由档案工作者或其他记忆机构工作人员主动记录、主动建构的资源,尤其是那些无法收集进馆且没有记录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6]。方志馆不同于其他功能相对单一的场馆或设施,它是综合性场馆,是全面研究和展示一个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城市记忆资源体系所包括的所有资源,正是方志馆建设所需的必要资源。
二是扩大方志馆的宣传教育功能。第四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指出:“方志馆除了有收藏和展示志书,集中保存和统一管理修志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资料、图表、照片、音像资料、实物及文稿等各种功能外,更为重要的功能乃是利用地方志工作的独特优势,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情、地情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方志馆也就是地情馆、国情馆,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城市记忆资源体系的建设依托于“城市记忆工程”,自2002年青岛市档案部门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在其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广州、上海等地纷纷开展。通过“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多种形式,例如:开展展览、民间征集、媒体宣传等,传播了城市文化、弘扬了城市文化,有利于提高公众保护城市文脉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自觉性,强化公众认同。这就为方志馆传播地情知识、培育家国情怀做好了铺垫。让社会公众通过高参与度,了解方志知识,体验方志魅力,感受爱国情怀[8]。
3 “城市记忆”理论对湛江市方志馆建设的可借鉴价值
城市和人一样有着完整的生命历史,它呈现的是一个城市不能割裂的文化脉络。城市记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接力棒,城市需要记忆,一个没有记忆、没有历史、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动力的。保留城市的记忆就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我们必须尊重城市的历史[9]。方志馆做为全面研究和展示一个区域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场馆,要将“城市记忆”理论运用到其建设当中,立足于地情、充分发挥存史、育人、资政、服务的作用,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湛江市方志馆处于规划建设阶段,更多的借鉴,才能建成集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放利用、宣传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身,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高效、快速、准确地提供地情文献资料,为社会服务的综合性文化机构。
3.1 为方志馆收藏资料的收集方式提供思路
方志馆的收藏主要集中在行政区域内的史志、年鉴、谱牒等地情资料,同时根据自身实力,还要适当的收集地情研究结果、地方档案、口述资料等。如何收集完整、齐全的资料,这是一大难题。各省市“城市记忆工程”的做法,具有多样性,对方志馆的收藏资料收集,具有借鉴意义。例如:青岛城市记忆工程,以城市重大活动为主线,收集具有地区民俗与历史文化特色的资料;背景城市记忆工程,通过运用档案馆、博物馆资源与社会合作,挖掘和抢救潜藏在民间的原始材料;天津城市记忆工程,到国外收集殖民地时期的资料;武汉城市记忆工程,广泛征集民间资料;对遗址、老街旧巷、传统民居与宅院公馆、历史建筑、老字号店铺、风情街等开展拍摄工作,收集照片。启动“城市记忆工程-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项目等。这些具体做法,将为方志馆的资料收集扩宽思路。
3.2 为方志馆的展览形式及展示内容提供思路
方志馆具有展览展示的功能,方志馆的展览主要围绕两个主题:一是综合性的国情、地情展览,一是专题性的方志文化展览。重心在综合性地情的展览。如何强化地情展覽的特点,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地位,在“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形式中,亦可以得到借鉴。例如:北京城市记忆工程,推出“胡同记忆”文化系列展,如禄米仓胡同的“仓杨家”家谱展、总布胡同的百年名人荟萃展;上海城市记忆工程举办《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展览,通过档案、照片、实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武汉城市记忆工程,举办“武汉印象—百年老房子”美术作品展。以上的展览内容和形式,可以为方志馆的展览提供一些思路。
3.3 为方志馆的宣传途径提供思路
方志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地情资源和多样的展览展示项目,是宣传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如何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城市记忆工程”的一些做法,对方志馆的宣传具有借鉴价值。例如:青岛市城市记忆工程,与《半岛都市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优势互补,共同维护社会记忆,合理促进文化宣传;上海市城市记忆工程,开展“城市记忆 上海故事”等系列讲座。与旅游局联合开发“外滩记忆之旅”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与东方网合作开展“城市记忆@上海”网络文化节活动,寻找正在逐渐消失或被淡忘的城市记忆;杭州城市记忆工程,启动上城区城市记忆之旅,并发布微电影《千年之约》。借助现代技术,宣传的形式可以使多样,方志馆的宣传亦可以采取多种宣传途径。
我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城市,只有具有本土特色的方志馆,才能保存和传承城市记忆,才能利用多种方式服务社会和公众,让方志由“死资料”变为“活记忆”,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Munford L.Ni Wenyan, Song Junling trans. The City inHistory: A Powerfully Incisive and Influential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From Through the Ages.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2008.
[2]冯惠玲,张斌等.“档案记忆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报告[R].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2012.8.
[3]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D].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5.
[4]涂欣,洪亮平.城市记忆及其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
[5]刘玉宏.论方志馆的性质与功能[J].中国地方志,2018(1):16-22.
[6]霍艳芳,何思源.数字人文视域下城市记忆资源整合与开发途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1):29-34.
[7]朱佳木.在江苏省方志馆开馆仪式上的贺词[J].中国地方志,2010(5).
[8]王佩弦.地方历史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以湛江历史文化为例[J].南方论刊,2014(1):99-100.
[9]冯骥才.城市也要有记忆.http://www.sina.com.cn,2004年1月17日,原载《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