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龄教育中“大带小”的引导策略

2020-08-10聂晓宁陈娜娜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混龄教育

聂晓宁 陈娜娜

摘要:混龄教育中最突出的行为就是异龄互动,它是区别于同龄班级的最大表现,异龄互动中“大带小”是混龄班级中出现比较频繁的现象。“大带小”为年幼幼儿提供更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培养年长幼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我国的混龄教育以两种形式在,分别是:间断性混龄(混龄活动)和连续性混龄(混龄班)。连续性混龄即混龄班是指幼儿刚进幼儿园时,教师将不同年龄(年龄跨度12个月及以上)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按照一定模式组合成一个近似家庭团体,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学习和活动;间断性混龄即混龄活动,是指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是同龄编班的,只是在某些活动时或某些时间段打破班级与年龄界限,在教师的指导下与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活动。本文针对连续性混龄提出了关于幼儿园、教师、家长三个层面的相关建议,以期能有效地引导“大带小”活动,实现混龄教育的突出优势。

关键词:混龄教育;异龄互动;“大带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199-02

一、前言

本文运用文献法,通过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将资料分类整理,掌握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从而了解“大带小”的研究情况;通过观察法了解关于“大带小”行为的相关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了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的全面具体、连贯真实,笔者编制了幼儿“大带小”行为观察表,其中包括“大带小”行为与幼儿的年龄、性别,还有“大带小”所进行的活动类型,交往的时间、交往的方式、交往的结果以及老师的做法。通过访谈法了解幼儿关于“大带小”的想法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大带小”认知看法等,以下是关于幼儿“大带小”相关特点的分析。

二、幼儿“大带小”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大带小”组合匹配形式固定化

混龄教育中“大带小”的形式包括:大-小、大-中、中-小、大-中-小。针对“大带小”教师更多让大年龄组组幼儿带着小年龄组幼儿。由于中间组处于过渡阶段,所以教师对他们的要求是独立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大带小”的形式基本上是教师安排的基础上形成的,固定的弟弟妹妹,固定的大组带小组,中组为辅助的形式。通过观察以及访谈发现长时间固定化,孩子会出现厌带情绪。

(二)“大带小”的活动类型生活活动环节体现居多

“大带小”活动类型分为:教学活动、角色游戏、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集体活动、过渡活动七种,通过观察发现出现“大带小”行为最多的是生活活动,依次为过渡、区域、户外、集体、角色活动、教学活动。可见活动类型对“大带小”行为的产生有影响。通过访谈发现由于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原因,选择操作材料的趣向、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区域活动、户外活动时哥哥姐姐不太愿意带着弟弟妹妹。

(三)“大带小”施加方式中性行为居多

混龄班中“大带小”行为施加方式总共分:友好、中性、不友好三大类,13种施加方式。友好行为包括示好、关心帮助2个施加方式;中性行为包括:共同游戏、参与活动、要求、建议指导、寻求帮助、规则提醒、表达情绪、炫耀、表述情况9个施加方式;不友好行为包括:欺负攻击、抢夺2种施加方式。通过观察统计发现,混龄班的“大带小”行为的施加方式中中性行为居多,第二是友好行为,第三是不友好行为,可见“大带小”行为中不友好是最少的,这与已有研究“混龄班出现同伴冲突比较少”相一致。

(四)幼儿“大带小”中使用消极策略居多,积极策略较少

笔者观察“大带小”行为过程发现幼儿一般采取:积极策略、中性策略、消极策略三种,发现使用最多的是消极策略,中性策略次之,关于积极策略使用情况最少,可见“大带小”行为策略较少使用积极策略。如果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过多管制和命令,会限制了年幼幼儿自身的发展,使弟弟妹妹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年长幼儿养成居高临下的高傲的性格,这就严重偏离了“大带小”的初衷,关于“大带小”使用策略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幼儿“大带小”在交往方式上主要以伴随动作的语言为主

“大带小”交往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语言+动作、动作三种。通过观察发现最多的是语言+动作,哥哥姐姐边说边帮弟弟妹妹做的现象较多,年长幼儿有“小保姆”形象,这样不利于年幼幼儿自主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年长幼儿的继续发展。“大带小”倡导语言提醒,不要包办、代办,教师应提醒年长幼儿不要做弟弟妹妹的“小保姆”要做“小老师”,多用语言引导弟弟妹妹。

(六)混龄班“大带小”交往不深入

通过观察发现“大带小”交往中一般体现在生活方面,哥哥姐姐以简短的语言和动作帮助之后就结束了交流,在游戏等也是简单的帮助,反映了“大带小”交往的不够深入。

访谈2-5-1:A老师

一名从事幼儿教师工作10年,从事混龄幼儿教育4年的教师说到:

“大孩子对小孩子不够耐心,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合作,因为他们发展能力不平衡,所以有差距,能力上不同就没办法合作下去,他们在“大带小”活动基本上是在生活方面的帮助,在游戏中很少进行下去,他们更愿意和同龄朋友去玩。”

(七)教师对“大带小”的观察和指导不够,缺少具体过程性指导

教师对“大带小”行为的指导中发现教师在“大带小”行为的指导上所占比例较低,教师指导“大带小”的方式一般是直接说:AA帮一下弟弟穿鞋、帮妹妹穿衣服等命令性语言,没有具体的过程性的指导,这也导致幼儿“大带小”中年长幼儿“小保姆”的形象,可以看出教师对“大带小”指导方式有待提高。

三、混龄班幼儿“大带小”的引导策略

(一)幼儿园层面

1.科学的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适当减轻教师的任务

幼儿园应结合幼儿园自身的本土化、幼儿园的环境,科学的规划一日活动,而不是让一日活动看起來特别的丰富,教师疲于转换环节,无暇关注幼儿的发展情况、无暇去组织促进“大带小”的活动,孩子也达不到深入交往的效果,也不利于“大带小”行为的产生。幼儿园应给给教师一定的自由,让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灵活缩短或者延长时间,而不是循规蹈矩按照幼儿园统一给出的活动时间。幼儿园应适当减轻教师任务,给教师足够时间和精力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全而的发展。

2.合理安排班级容量和年龄结构

幼儿园师幼比基本是1:10,如果班级容量过大,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照顾、观察、指导更多的幼儿,这样幼儿的发展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大带小”组合基本达到1:1,如果年幼幼儿过多,这对于年长来说就意味着自己要带两个以上低龄幼儿,这无疑会增加年长幼儿的负担,整天忙于照顾弟弟妹妹,不利于年长幼儿的自身发展;如果年长幼儿多于年幼幼儿,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年长幼儿没有分到弟弟妹妹,他会认为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足,所以老师没有让自己带弟弟妹妹,这样无疑会增加他的挫败感,不利于他们责任感、关爱照顾他人、成就感等社会性的发展。所以在班级规模以及年龄结构上一定要合理化。

3.科学投放活动的材料,保证材料的丰富性和新颖度

因为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通过活动材料进行的,如果没有材料,幼儿之间就谈不上有交流了,更别说“大带小”行为了。活动材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关丁材料投放有研究者建议幼儿与材料的比值是1:1.5,这个比例幼儿之间的互动会多一些,“大带小”相对也会相对多一些。在投放材料时注意全面性,适合每个年龄阶段,同时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多投入低结构材料,能够无年龄、性别的界限去操作,也不会因为年幼幼儿不会玩,中止了“大带小”。材料也要注意新颖度,注意及时更新材料、探索新的玩法,吸引幼儿的兴趣,促进交往。

4.多做家长的宣传工作

而对家长对“大带小”的担忧,幼儿园应及时进行疏导,尤其是在“大带小”方面家长的不理解,幼儿园可以通过宣传栏、家长会、联系手册、园刊、培训讲座、家长委员会、汇报会、开放日、网络等多渠道和家长沟通,宣传混龄教育的点滴心得、体会、实例,从而提高家长对“大带小”的认可度,让家长在观念上和我们达成共识,增强家长的信心和参与热情,增强家长与幼儿园配合度。

(二)教师层面

1.提升自身在混龄教育专业化的能力

教师应多看一些与混龄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机智,混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掌握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根据他们各自的发展的特点组织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认可混龄教育的价值,丰富自己在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树立正确的混龄教育观念,将观念体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观察分析和活动指导的能力,

2.有效利用幼儿个性特征,编制合理的小家庭

发展水平相近会刺激“大带小”行为,同性之间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比较相近,有相同爱好和兴趣的人在选择活动上以及材料上会出现一致性,也会有共同话题。可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大带小”分组,有利于刺激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大带小”行为的深度交往

3.教师在“大带小”活动中介入恰当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方式上要正向强化,做积极的引导者,指导幼儿“大带小”的正确方法,指导要更加细致化,具体化,让幼儿可以落到实处。强制“大带小”会有厌带情况的产生,教师应避免命令性语言让幼儿“大带小”。教师在“大带小”组合匹配安排上要注意相对稳定性,也要有变化性,,让每一个“大小”组合之间也能相互帮助、愿意组合、相互不排斥,让“大带小”在自由、自主、有爱的情况下产生,真正成为有爱盼“儿童之家”。

4.丰富混龄主题的活动形式,促进“大带小”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鼓励“大带小”,避免教师强制性让年长幼儿任何活动都带着弟弟妹妹。教师可组织多样化的异龄互动的游戏,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交往,而不只是限于在班级生活方面的“大带小”,也应该让他们在游戏以及教学上能够异龄交往,也能渗入“大带小”。

(三)家长层面

1.家长对“大带小”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支挣‘大带小”安排

家长平时也可以多看一些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书,对自身教育孩子以及对教师的行为会多一些理解,对混龄教育中“大带小”行为要有正确的认知,了解“大带小”的价值。家长积极的配合幼儿园,多和老师沟通,支持教师关于“大带小”相关的安排,有利于教师活动的展开。

2.家长为幼儿多提供“大带小”的机会

在平时家长要多给孩子提供异龄交往的机会,保持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的同伴交往模式一致性。家长可以利用下班以及周末的时间多去别人家去做客,鼓励孩子同伴交往,并告诉幼儿和睦相处、相互谦让等待人方式,对孩子表现好的地方要及时鼓励,长时间的正向强化可加深幼儿对某些行为的认知,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如果家里有弟弟妹妹,也可以多给孩子一些照顾弟弟妹妹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武建芬.心理理论与混龄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2]宋丽芳.对幼儿园开展大带小活动的认识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05).

[3]孙俊颖,张博.关于提高混龄班异龄交往质量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J].教育导刊,2016(09).

[4]蘇晓洁.混龄教育情境下师幼互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5]吴育红.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异龄交往现状与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聂晓宁(1993-),女,河南濮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混龄教育。

猜你喜欢

混龄教育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探索与课程建构
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混龄教育对学前教育改革的意义
学前教育的“混搭”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