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专业“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2020-08-10殷冰瑶
殷冰瑶
摘 要 当前传统服装行业的运营与发展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以往服装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对市场的把控、信息的捕捉、流行的预测、技术的创新、运营的模式等缺少应变力与掌控力。为此本文提出了优化服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向,即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维护其长效机制,坚持以“两个需求”为培养基础,最终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产学研用 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
近年来,我国产业格局已经向高科技、人工智能、信息化方向转型发展,服装产业作为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与生存危机。为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我国制定了创新人才发展战略,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无法达到要求,存在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结构失衡,培养质量与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与课程设计薄弱单一等问题,需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重新构建校企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与企业升级发展。
1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进程
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创办服装专业,数量并不多,培养方向倾向于纺织工程。90年代各种服装培训班和职业院校兴起,培养方向倾向于服装工程。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服装专业数量逐年增加,培养方向多倾向于设计。近年随着直播、网购、快捷支付、快递等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认知与生活习惯。服装产业受其影响,在生产、设计、营销、制作等方面都有所改变,服装专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开始推进现代化进程,以培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动力。
以往高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基础+专业+实习”三个阶段递进式进行,即一年基础教育,两年半的专业教育,半年的实习。基础教育通常是通识教育+美术基础,强化学生的美术绘画功底;专业教育通常是围绕服装设计开设相关课程,服装技术只占很小的比重;实习是学生入职企业,开始就业前的过渡与试水。整体的培养目标是素质教育下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企业当下发展,却满足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其具有以下问题:专业设计能力眼高手低,重创意轻实用;专业知识单薄不全面,缺少工程方面经验;应用能力刻板不灵活,重理论轻实践;校企之间转换困难,抗压能力弱,无法适应企业节奏。以上问题说明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与升级后的企业发展匹配,影响企业向创新与创造方向转型。为解决这一问题,亟需改进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2构建“产学研用”交叉培养的长效机制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是围绕教育基础、人才素养、技术应用、创新思维四个角度开展的,使其适应企业转型升级后在服装设计、运营销售、品牌建设等方向对人才的需求。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方向,提出了构建“产学研用”交叉培养的长效教育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产学研用的协同与互建
“产学研用”指的是产业、学习、研发与应用,分别指向企业产品开发、专业教育学习、创新设计研发与高技术技能应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的占比很高,“产”、“研”、“用”的占比偏少,且相互之间的衔接很弱,无法形成协同互补,相互促进,导致人才质量偏低、层次不高且能力不强。因为没有完整连贯的全链条培养,就业后需要企业花费时间与精力进行二次培训,无形中增加了运营成本,大大影响了企业的升级发展。因此根据人才培养方向与个体差异将“产学研用”调整到合适比重,同时将之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是达到“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目的。
“产学研用”只有协同合作,交叉培养,才能够全方位、环绕式、多角度的追踪人才培养脉络,在不同时间和阶段,以不同侧重对人才进行不同角度的训练和培养,最终整体提升服装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创新与应用。具体实施方案包括:(1)课程设置方向,美术基础课程中融入服装专业知识;专业课程中设计与工程双向交叉;增加实践实训和模块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专业特长,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技术技能。(2)产品研发方向,将“学与用”连接,“产与研”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由学校支持,教师辅助,学生主导创立研发品牌,在电商平台运营销售,参照企业运营模式实现校内设计、开发、制作、销售一体的模拟训练,目的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3)创新应用方向,以创作设计为依托,创新产品为成果,技术技能为保障,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为手段综合培养,目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师资配备方向,一方面提升现有师资力量的层次与水平,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聘请国际或国内有经验的设计师、版师、运营总监等,以阶段上课或讲座的形式开拓學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掌握最新资讯。目的是提高人才的质量与层次。
通过以上几个方向的协同培养,辅以各种大赛、资格证书、技能训练等活动,进一步整合专业知识,检验应用能力,达到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
2.2建立以“两个需求”为基础的创新培养模式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能够达到“所学即所需”,企业也同样希望招聘的人才能够“所需即所用”,因此根据需求培养人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两个需求”是指企业直接需求和消费市场间接需求。企业的直接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显化标准,消费市场间接需求是隐性标准,他们之间既有前后联系,又有内外作用。消费市场所需,正是企业要提供又能够提供的;企业所需又正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因此学校要以上述两种需求为基础创建培养模式。这样既能够缩短校企之间的人才过渡,又可以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能够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实现“所学即所用”。
3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培养+应用”的双效目标
近年来,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多所高校开启校企合作。目标都在于提升专业人才的质量与层次,学校可以通过合作增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完善教育模式与强化专业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创新产品的研发并积蓄引进人才。但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合作不够深入、责任划分不清、资源利用不足、不能长效合作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明确两者的合作基础,确定供求双方的需求与资源配比。
产教融合就是将学校的供给关系与企业的需求关系结合、深化、互融,双方共建平台,利益互惠,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培养+应用”的双效目标。此目标的实现需要校企双方建立共同培养模式,在平台基础上,以项目开发为媒介,开启多元合作。为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和扩大实训效果,需要校企双方制定科学合理的联合培养方案,将学校的人力资源、研发优势、创新理念、教学资源等与企业的产品需求、技术支持、运营销售、实习基地结合,让“学”与“用”在项目的衔接和运作过程中得到融合与训练;借助校企双方的“双考核”与“双评价”体系,从人才的素质、修养、能力、德行、创新、技术等角度综合评价;将师生关系与师徒关系结合,从学校的项目练习到企业的跟岗学习再到顶岗学习,一步步从学生过渡到员工,以此完成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设计,最终达到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的。
4结语
高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之路一直在改革,一直在延伸。服装产业的风云变化会直接影响服装教育的培养方向,在产业格局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服装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型、创新性强的特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质量也随之不断升级和变化,只有从学校延伸到企业,从设计延伸到创新,从理论延伸到实践,从学习延伸到工作,才能缩短人才成才之路,打造优质教育,实现服装专业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王伏妮.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罗芳,余戡平.应用型本科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商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2019(12):6-8.
[3] 束霞平,张蓓蓓.基于企业需求下高校服装人才培养改革[J].丝绸,2012,49(0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