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小未:老上海建筑的“保护女神”

2020-08-10

北广人物 2020年31期
关键词:罗先生建筑史建筑系

“我手头还在写一本书,要是写不完该怎么办?”3年前,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去医院看望他的老师、重病中的罗小未先生。老师在病榻上留下的这句话,他至今还记得,“这是她当时和我讲的最后一句话。”2020年6月8日清晨,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小未,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一生放不下的建筑史教材

在同济之外,学建筑的人知道罗小未的名字,大多是通过教科书。罗小未心里,也总惦记着她的书。“我的那本教材,我还要继续完善的,有些章节缺乏思想性,讲了是什么,没讲清楚为什么,这就不太符合我所认为的建筑历史应该是建筑文化史和建筑思想史的理念了……”2004年,罗小未年近八十。

一场专访临结束时,她特意向主持人补充道。1925年,罗小未出生在上海,1948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她成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与理论教研室创始人;就任后的头等大事,就是着手编写建筑史教材。20世纪50年代初的国内高校,关于建筑史的中文课本只有丰子恺的《西洋建筑史》可用,一本薄薄的册子,半小时就能翻完。

青年人渴望新知,必须要为他们构建起国内建筑教育的大厦,其中,教材是最基础的“石料”。“编写历史教材是一项浩大工程。当时,不仅关于建筑学的文献资料极其有限,编写者自身还需要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罗先生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郑时龄说,罗小未始终认为要想把建筑史讲明白,就要有丰富的图像,因此她收集图片、制作幻灯片、建立教学档案,做的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凭着热情与毅力,罗小未相继主持编著完成《西洋建筑史概论》(1955年出版)、《西洋建筑史与现代西方建筑史》(1957年出版)等近 10种建筑史相关教材,其中1961年出版的《外国建筑史参考图集———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筑史附册》等教材内含丰富图片。这些教材的影响遍及全国相关院校。

改革开放后,罗小未迎来她教学与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怀着兴奋感和发展中国建筑教育的强烈使命感,她积极走出国门,带着问题去,带着办法回。每次出国,她不舍昼夜地与外国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采访数十位西方著名建筑师,以了解世界建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先进经验。实地走访巴黎歌剧院等地,罗小未望着这些自己讲了30年,却素未谋面的建筑,就像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回到国内,罗小未组织编写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多次再版,现已成为全国300余所建筑院校共同认定的教材。

院士、教授们的女“先生”

“学生是太阳,我是月亮,要让他们发出光芒照亮我才好。”罗小未曾这样对家人说。在同济建筑系,罗小未是迄今唯一被唤作“先生”的女教师。“这一称谓所表达的,是几代师生对她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对学识的敬畏。”郑时龄说。1964年,郑时龄本科三年级。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课后作业是写一篇小论文。“我当时下了很大功夫去查文献,写了篇有关建筑与艺术关系的文章交上去。罗先生看出了我的努力,告诉我这篇文章可以继续发展。这个鼓励让我自此爱上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这门学科。”1978年,郑时龄回同济攻读硕士学位,再次聆听罗先生教诲,而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正是当年那份作业的延展。

1982年秋,罗小未出访归来,在同济大学文远楼106教室开讲座,引发“追星”效应,不仅教室里人头攒动,教室外也围了几圈学生。那其中,就有如今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时隔近40年,他还记得那场讲座的内容,“罗先生当时讲了‘波士顿的提问‘墨尔本的启示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出于对先生的敬仰,当年,李振宇曾悄悄混进课堂,听罗小未讲课。被发现后,老师告诉他,“我的课不能随便不听,也不能随便听,要听先在系里面办好手续。”

“她的严格是出名的,个别同学论文写得像散文,会被她拿出来作为反面案例;她的慈爱也是出名的,我们成立业余社团‘青年建筑学会,她慷慨地把当时珍贵的幻灯机、幻灯片借给我们,还常来给我们开小灶;同学们关于‘不要重修圆明园,应辟为遗址公园的意见,就是在她直接关心下形成的……”回忆起罗老师,李振宇想说的太多。

爬上脚手架的八旬“女神”

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小未深度参与了上海一系列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上海历史建筑的修缮再生指导工作。在不少建筑师看来,罗先生是上海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从广受关注的淮海路历史风貌保护,到新天地和外滩源的保护改造项目,无不凝结着她的智慧和辛劳。罗先生也因此被业界誉为上海近现代建筑“保护女神”。

2008年,鄔达克设计作品、被誉为“远东第一影院”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在修缮时遭遇难题。建筑师发现,影院观众大厅的吊顶有7层涂料,每改建一次就上了一层色,已完全看不出最早的颜色。

为尽可能地恢复原貌,建筑师走访多位早年来此观影的老人,其中就包括罗小未。在这次修缮中,年逾八旬的罗小未两次爬上三层楼高的脚手架,对细节反复确认,敲定最后的修缮方案。而今观众大厅的浅灰绿色屋顶,正是罗小未拍板定下的。

前些年,国内某些地方的城市建设偏离实际,导致千城一面,甚至出现“博眼球”式的建筑,令罗小未感到惋惜。“每一代人都应该为优秀文化的延续作贡献,建筑系师生更要担起这个责任。”她亲力亲为,连续多年以重要评委身份参与城市优秀住宅设计奖的评选工作,即便年事已高,依然克服困难参加。伍江说,先生就是希望通过评选,向建筑界传递正确价值取向,促进“建筑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成为业界共识。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吴振东/文整理

猜你喜欢

罗先生建筑史建筑系
建筑史话
退房“骂死”销售经理,要担责吗
建筑史话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图书馆
Historical Architecture: A Paradigm of a modern city’s development
BIM涤荡建筑史 建协助推豫之梦
罗先生的婚姻
爱无由
分享与开放——重庆大学建筑系馆专业教室使用情况调查及优化策略
从建筑史上未载的故事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