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还原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

2020-08-10夏陈玲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孙绍振语文阅读教学

夏陈玲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教学的关键。本研究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将孙绍振老师所提出的“比较还原法”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让人们了解“比较还原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

[关键词]孙绍振 比较还原法 语文阅读教学

一、“比较还原法”的概念介绍

孙绍振把“比较还原法”当作文本解读重要渠道,文本解读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见,“比较还原法”是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它的应用是语文阅读教学一次有力突破。孙绍振在《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中提及“比较还原法”的范畴包括:一、多种形式的比较,如: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等;二、情感逻辑的还原法;三、价值的还原;四、历史的还原和比较;五、流派的还原和比较;六、风格的还原和比较。同时,他还指出教师在教学时除了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操作方法,并扎实、有效地应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的关键,并肩负着为学生未来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奠定基础的重任。但是,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况却不太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研读教材能力不足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各种媒体资料的共享,教师们备教材时,往往先去网上查找别人的教案,很少有教师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解析教材,导致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出现很多教师拿着同一个PPT上课的场景。还有很多教师上课时,只会就课文上课文,既没有课外拓展的意识,又没有对课文单元或一册的整体认识。这些都是教师研读教材能力不足的表现。

2.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随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很多课堂还是出现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执行得机械,导致学生没有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还有的教师只是单纯地注重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但不注重学生形成解释的能力。从而出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们能迅速在文中找到,但是学生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这都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

3.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语文课堂本该是最富有趣味性的课堂,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讲授式的单一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忽视学生的主体。还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出现误区,与讲解练习混淆,把阅读课上成了习题课,导致课堂无趣、乏味。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没有创新。一种教学方法或者一种教学模式沿用一学期甚至更久。学生都已经摸清了你的教学流程,这样课堂对学生还有吸引力吗?

三、“比较还原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例应用

比较还原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否适用?又该如何应用?这是所有一线教师最关心的话题。本研究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为例,具体阐述如何运用“比较还原法”进行该篇课文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比较还原法”包括六大范畴,诸多方面,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只应用“比较还原法”中“同类比较”“情感逻辑的还原法”与“历史还原和比较”这三种方法。

1.“同类比较”的应用

进行同类比较时,我们可以就材料而言,分为不同纬度。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时,我们可分为教材内部对比和与原文对比两个方面。

(1)教材内部对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在教学樟树的香气拒虫的特点时,单纯要引导学生得出樟树拒虫的特点实属不易。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对比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课文除了描写樟树之外,还描写了其他树木,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找出描写别的树木的句子与描写樟树的句子,并通过研读、对比这些句子,找出不同之处,从而学生就非常容易得出樟树香气拒虫。如果用表格呈现,学生将会更加直观,思维也更加清晰。(表格如下表)

(2)与原文对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改编于《樟树赞》。改编之后的文章肯定会在表达情谊、表达意图方面产生些许不同,让学生产生歧义。这时,我们以可以通过与原文相比较,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作者意图。

第一,与原文英雄树的描写对比。我们了解到原文花了很多笔墨在英雄树的描写,是为了通过描写英雄树又高又大,与人抢阳光,对比樟树不高,不求高大、阳光,只求给人最大的阴凉,从而深层次凸显樟树的无私奉献,也为宋庆龄为什么喜欢樟树埋下伏笔。这种与原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樟树的品质。

第二,與原文的结尾对比。《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比原文多了个结尾,增加人们来瞻仰时总会在樟树前拍照的情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加这个结尾,学生们会明显感受到加这个结尾起到了教化功能,是为了突出宋庆龄的品质,也表明樟树就代表着宋庆龄。虽然宋庆龄人不在,但是精神永存,流芳百世。

2.“情感逻辑的还原法”的应用

孙绍振在文中指出,只要是与生活、情感逻辑不符合之处,即为可探讨的地方。这句话怎么理解?以文中一处为例,文中第一自然段提到: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一段就可以进行情感逻辑还原,这是与正常的逻辑有出入。一般人听到要换一个大一点的房子,肯定会立即答应,但是为什么宋庆龄却不答应呢?这与现实生活相悖。另外,周恩来又是总理,总理亲自劝你,一般人就算心里不乐意,也要给点面子,口头应允,可宋庆龄却一口拒绝。这也不符合常理。这些都是与生活经验、情感逻辑不相符的地方,也都是可探讨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不符合常理的地方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了解到宋庆龄一身正气的品质。

3.“历史的还原和比较法”的应用

每篇文章肯定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人物的品质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也都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但在教学时,由于其历史背景离学生现在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体悟人物品质和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历史还原,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或资料补充等方法,让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利于学生体验。如本篇课文,学生很难从樟树的香气联想到宋庆龄的一身正气,是因为学生对宋庆龄不了解,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也不了解,产生不了共鸣。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历史还原,告知学生:1936年,宋庆龄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了7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或者让学生了解在那炎热的7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被吓得一个个狼狈不堪。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了7位爱国人士。从而让学生在历史还原之后更深刻体会出宋庆龄的一身正气的品质。

四、“比较还原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提高教师的文本研读能力

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比较还原法”是孙绍振老师在长期进行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所提出的一套具有理论基础、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其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指导意义,且教师易学易应用。教师在运用此方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情感,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章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感情,会不自觉地从六个范畴、各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教师能考虑到同类比较、异类比较,会考量其当时的历史背景,会思考当时作者的情感逻辑,教师的备课就能充分,文本解读能力就能提高。

2.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比较还原法”要考量方方面面,从历史背景到人物情感再具体到文学价值,等等,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应用该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学生要学会与原文对比,前后对比,思考情感逻辑的冲突点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调动思维,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力。这样长此以往,學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肯定有所提高,语文审美和鉴赏能力也会有质的飞跃。

3.丰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不能一直都是一问一答,或者采用传统的逐句讲解,语文课堂应多一些“意外”,多一些新的方式。“比较还原法”就是一种非常不一样的形式,其需要学生不断从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也要求学生能从不同的场景思考问题。“比较还原法”可以针对不同课文选择不同方法,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样。

猜你喜欢

孙绍振语文阅读教学
孙绍振名作细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借《解读语文》微观解读不可无“我”的《祝福》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提升职业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紧贴文字,注重方法
孙绍振“激进”语文改革论的策略性意义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