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本天成,载文兴趋之

2020-08-10皇甫静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网络细节习作

皇甫静静

[摘要]作文是寄情抒怀的工具。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课最让学生头疼,提起写作文,一些小学生往往唉声叹气,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当下,教师可以从转变作文命题角度;利用网络平台,寻找有趣素材;引导学生善于从细处观察;创设有效情境,读写结合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 兴趣 网络 细节 情境

现在的学生中流传着“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写作文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这也是很多语文教师面临的困惑:面对作文题目,学生们左思右想,却始终无话可写、无事可叙、无情可发。笔者认为,究其根本是写作兴趣丧失造成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与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对于学生而言,作文之所以难写,是因为面对被动的、呆板的传统作文模式,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很难调动自己写作的欲望。那么,作为教师应当怎样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些看法。

一、角度:转变命题视角,讓文由心生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一个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而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很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作文题目是教师拟定的,作文是教师让写的。这种被动的状态,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写作兴趣低下。要想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让作文命题模式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转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进而喜欢作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作本就应该是作者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但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命题人是教师,学生很少拥有话语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换种角度,让学生自己命题,将作文的命题权交给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差距等原因,存在一定的认知隔阂,致使教师有时很难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自己命题,学生就会有话可说,乐于去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例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习作六,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家乡的“名人”,写一篇习作。若严格按照这次习作要求,大部分学生会很难下笔。不说我们这儿赫赫有名的人屈指可数,学生即使写出来,文章材料也会变得千篇一律。再说提示中所给的“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养鸭大户”,这些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既是写人的作文,何不将范围扩大些?于是笔者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们自主命题,自由发挥写一篇以“人”为主题的文章。课上,从当下甚嚣尘上的网络红人到备受瞩目的流量明星,再到电影中的动漫角色等,学生们交流起来滔滔不绝。这样一来,学生便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也不会认为作文与他们的生活格格不入,作文兴趣也就自然提高了,言之有物,文章便能天成。

二、广度:借助网络平台,寻写作契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小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也大大提高。网络上丰富的信息量为学生们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打破了学生每天家校“两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也为写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内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好网络媒体资源,也可为学生写作提供有机养分,易激起学生写作兴趣。

1.热点新闻,以话题打开思路

笔者在班上鼓励学生关注热点新闻,每天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第二天在班级内分享,这些新鲜事有时就是我们班作文的素材。例如,暑假里一项特殊的作业——“21天不生气”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该作业出自湖北武汉的一所小学,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们每天记录下家庭的“情绪晴雨表”。由此,笔者在班级展开了一场热议。这一话题勾起了学生在家与父母相处时的无数瞬间,学生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绘声绘色地交流起家长们的各种“晴雨”表现。待学生们交流过后,我们以“我的‘晴雨爸爸/妈妈”为题,围绕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进行写作。学生们“笔耕不辍”,乐在其中,于是“形形色色”的家长们便跃然纸上。像这样的热点新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余饭后”也是学生们交流的话题,以此为抓手,学生更有兴趣,也更乐于表达。

2.软件平台,以视频带动体验

近几年来,视频社交等APP和小程序异军突起。例如,其中一款比较流行的抖音视频软件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甚至将自己平时的生活场景拍成视频上传。不仅如此,视频中有很多可供学习的DIY制作,以及一些才艺模仿、特色舞蹈等,笔者从中寻找到了习作的契机,布置学生体验参与,可以是自己录制拍摄,也可以是线下模仿,然后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习作。学生在视频中学习、模仿,有了自己的体验,也有了写作的兴趣。更有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在习作中就软件使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找到话题权和习作的主动权,习作兴趣便会相应有所提高。

3.摄影作品,以图片引发想象

一些网页新闻上经常会推送一些著名摄影师拍摄的有趣作品,这些生动有趣的作品正因为它们的不连续性,因此为学生的习作留下了不少“留白”。

例如,网页新闻上曾出现的一组黄鼠狼挑衅苍鹭,最终被苍鹭淹死的照片。图片毕竟不是连贯的,因此也不能明确这两只小动物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笔者将图片及网友形形色色的评论一并推送给班里的学生看,让他们看图展开想象,猜想这两只小动物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们积极踊跃,想象天马行空,都按捺不住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黄鼠狼之所以要冒险,是因为窝中有嗷嗷待哺的幼崽;有的学生认为黄鼠狼是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最终自作自受;还有的学生认为它们曾是一对好朋友,因为一件事而彻底决裂……于是,各种故事版本就这样出现了。学生们众说纷纭,笔者抓住时机,让他们给自己想象的小故事拟个题目,并将所想有序地写下来。“NO ZUO NO DIE”“偷袭苍鹭的黄鼠狼”“生死较量”“绝地重生”“致敬母爱”……学生们这些生动有趣的作文题目看着都让人阅读欲望大增。这样的形式,有趣生动并有“留白”,让学生能于“留白”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他们不亦乐乎。

三、深度:善于抽丝剥茧,从细处着笔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会发现,每次布置作文,学生的第一反应便是作文的字数。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虽能根据要求选定题材,但是写作起来却是绞尽脑汁,无从下笔,最终作文只零零散散几句话。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事对物的观察不够细致,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有一双慧眼,深入观察,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有目的地观察,甚至是“带上放大镜”去观察。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事情,只要学生注意观察、体验,就會获得很多生活素材。然而如何将这些素材变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得从细处着笔。

如班级曾一度风靡养蚕,笔者一反其他教师保守的做法,鼓励学生去养蚕,要求学生在养蚕的同时,观察它们每一天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一段时间下来,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的“养蚕记”就诞生了。在写人的文章时,仅靠学生回忆,可能记住的大体是与之相关的事件,学生很难回忆起相关的细节。笔者会借助一些图片动画,带着学生将每一细处放大,每一动作放慢。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这种意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再观察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时,就会下意识注意到细节。日积月累,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将这些积累的素材信手拈来,组织起来,加工再创造,就会成为一篇篇意义非凡、新颖活泼的作品。

四、维度:创设空间情境,任思想驰骋

小学生心智未成熟,自我抑制力较差,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因此,根据写作训练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让学生带着写作的要求去参加、观察,注意力就会集中。

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利用活动来创设一些有效的情境,便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兴趣。家庭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家庭场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此外,学校是学生熟悉的另一个场所。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也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开展活动,进行趣味写作,如“灯谜会”“声临其境”“汉字听写大会”“我爱说书”等。寒假过后的第一个星期,正值元宵节,笔者在班级举行了一次“灯谜会”。结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练习一,指导学生了解字谜创作的方法,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己事先准备字谜和礼物,课上制灯笼、猜灯谜,然后热热闹闹地逛灯谜会。活动过后,再将整个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学生有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在游戏中提高了兴趣,写作也就降低了难度。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得“爱写”,由被动变得主动,由低效变得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

猜你喜欢

网络细节习作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