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有嘉木

2020-08-10江子

四川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陈诚朱棣西域

江子

1

老实说,想从我的乡党、明朝著名外交家陈诚的故乡江西吉水县阜田镇下陈家村,找寻出太多依然遗存的与他有关的史迹,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虽然说六百多年前,29岁的陈诚因参加科举考试,获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而与这块土地告别,因五次出使西域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耀眼的人物,晚年又回到这里,并且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直到最后死去,他在故乡待的时间超过了一个甲子。可当我抵达,我发现,这里与同属我的故乡赣江以西的其他村庄并无多少区别:都是丘陵地貌,村庄建在田野中间,因人口密集耕地不足,村里的房子一栋紧挨一栋,拥挤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根本看不出五六百年前陈诚在这里生活的一点原貌。有一个祠堂建在村子边上,一副古色古香的样子,门前还装模作样地挖了一个半月池,可仔细一看不过是一个山寨版的仿古建筑。墙体用的是红漆,里面的柱子是钢筋水泥的浇筑物,地面也是水泥铺就,根本没有雕花斗拱原木梁柱青砖地面构成的纯正古建筑的镇定与威严。祠堂的正中,挂着据说是陈诚的画像。画像中的他,戴着带翅沿的官帽,穿着红色朝服,留着山羊胡须,端坐如仪。可这样的画像,与我所见其他族群先祖画像并无多少分别,并没能提供丰富的与历史有关的信息。画像上有陈诚的自赞词,可那都是些完全不切实际的自谦之词。画像之上,挂着一块“承恩逸老之堂”的古朴行楷匾额,大概是说,明朝某位皇帝赐他“逸老”之名,然后为后人奉为至宝传承至今,以证明村庄与朝廷曾经的关系。另一块匾额“木天振彩”,所用何典,所记何事,没有人能说得清。村里人告诉我,这个村里的所有男性都姓陈,并且绝对是陈诚一个人的嫡亲子孙,可是看着眼前这些穿着现代服饰、身材面目、年龄气质各异的人们,我实在想象不出他们的先祖陈诚的面貌。有一口水井据说是陈诚用过的,两块枷锁形状的青石板色泽深黑,表面剥蚀斑驳,中间的圆心有杂草逸出井口,带着湿淋淋的水汽,可是这样的水井在赣江以西的乡野间比比皆是。村里有些旧时民居,看年份超不出晚清或民国,与陈诚所在的明朝毫无关联。或许族谱是可以保留历史遗迹的最好证据,那些谱序、画像、像赞、诗文有如时间之密码,读之可以破译陈诚历史之轨迹,了解陈诚之交往。可有人告诉我说,保管族谱的人去了县城,一时半会儿赶不回来,我想通过翻阅族谱获得陈诚史迹的愿望也落了空。

可是在这块土地上依然有不凡的史实,古老的时间依然留下了它确凿的证据。我说的是两棵树,一棵是古柏,长在下陈家村的空地上,另一棵叫柰树,长在离下陈家村两里路远的上陈家村(陈诚出生的村庄)。这两棵树都卓尔不群,气质非凡,据说是陈诚时代之物,它们根须的深处,就是已经沉睡了数百年的明朝。

2

1413年,已经48岁的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突然接到一项新的任务:护送前来朝拜的帖木儿国国王沙哈鲁的使者回到他们的新首都哈烈城(今阿富汗赫拉特市),并与西域各国展开和平外交。

拜领永乐皇帝朱棣旨意的陈诚喜忧参半。喜的是,朱棣坐上龙廷已经11年,外交上有了不少大的手笔,如从1405年开始派遣郑和率两万多人出使西洋,至1413年已经达到四次,派曾经在洪武年间出使西域的使节傅安多次出使西域。可作为举国上下都十分公认的外交天才,陈诚并没有得到朱棣的重用,这让朝廷上下都疑惑不已。陈诚以为朱棣依然因他与方孝孺和练子宁的友谊而耿耿于怀将他冷藏,可今天的任命充分说明,他在朱棣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朱棣在下一盘很大的外交棋局,陈诚早已是朱棣心中需要摆在重要位置的棋子。他将因此拥有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这远比在验封司做个半死不活的员外郎要痛快得多。忧的是,他曾被同乡解缙推荐入文渊阁修《永乐大典》,负责中国历史外交部分的编修,大量的史实让他清楚地知道,西域之路万里之遥,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对人的体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并且沿途各国之间关系复杂,政治气候瞬息万变,任何不测随时可能发生。西汉张骞、苏武的经历,本朝极为出色的外交大臣傅安于洪武二十年奉命赴西域撒马尔罕,被扣留13年后才得以回国,1500人的庞大使团,只有17人活着回来,就是这条古老道路凶多吉少的最好证明。

陈诚的确是明朝稀有的外交天才。与他同朝的许多同乡,如解缙、胡广出身于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不同,他的父亲是个商人,却又热爱旅行,早年“挟赀遍游江湖,南及岭海,北抵燕赵,如是者数年”。陈诚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使节,与他父亲早期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他于29岁因殿试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分在吏部行人司任行人之职,没过多久就在明朝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奉旨出使西域撒里畏兀尔(今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短短几个月,就在刚刚发生重大叛乱的柴达木盆地建立了“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三个军事要地,并通过启用当地部落首领、奏请朝廷派遣官吏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等措施,让人人自危的柴达木盆地迅速走向了正轨,生活方式也從游牧转为了定居,原本豆腐般脆弱的边疆局势有了长治久安的可能。一年后,他被朱元璋委派出使安南,以八品微职,跟无理侵占中国五县土地的安南国王陈日焜进行边界谈判。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可陈诚经过长达数月针锋相对的艰苦论战,胡搅蛮缠的陈日焜最终妥协,派出使臣向明朝廷谢罪。建文年间,他又被派往广东,成功处理元朝灭亡后留滞的阿拉伯人与当地人的矛盾……他懂得藏语、蒙古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他有丰富的学识,熟悉诸多周边国家的风俗与法典。他有超常的工作能力及严谨的处事风格。他的性格忠厚笃实,同时又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不拔。他兼具了羊的温顺、牛的耐力和猎犬的警觉。他的个人品行更是无可挑剔,就连他的对手安南国王陈日焜,也曾上表赞美他有“清高节操”。

可是正当陈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明初政坛上声名鹊起时,靖难之役爆发,朱棣取代侄子朱允炆当上了皇帝,立即对建文帝的旧臣大开杀戒,不愿给他起草诏书的方孝孺被诛,873人因受牵连被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的达数千人。礼部侍郎、陈诚故乡吉水县毗邻的临江府三洲(今新干县)人练子宁惨遭磔尸,练氏族人151人被诛,亲属371人被流放,其村庄480户人家惨遭横祸,无一幸免。陈诚与方孝孺、练子宁相交甚厚,诸多相互唱和的文字便是明证。早在陈诚中进士第二年,方孝孺便写了《陈子鲁字说》一文相赠,称陈诚“端方雅重,好学有文章”。方、练被诛,陈诚受“瓜蔓抄”的影响遭贬谪流放。解缙、胡广等内阁大臣的暗中帮助,使陈诚于永乐四年(1406年)得以重新启用,可从1406年到1413年这7年间,他除了入文渊阁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后改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外,并没有能实际参与到整个国家的外交事务中。

陈诚满以为自己多年练就的外交才华就要无用武之地,48岁的他眼看着要在吏部无穷无尽的报告总结、连篇累牍的文件中终老,没想到,西域大国帖木儿帝国形势急转,其国王——跛脚的帖木儿挥师直指中国,一路锐不可当,眼看一场关系到明朝国运兴衰的战争一触即发,帖木儿却突然病死,他的四儿子沙哈鲁通过武力夺得王位,一改其父对中国的虎视眈眈、杀气腾腾,主动派出使团来中国表达修好之意。

朱棣敏锐地觉察出其中的外交机会,决定派出使团护送帖木儿帝国使者回国,以重新构建中国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力,从而巩固边界的安全。他选择了被他雪藏了13年之久的陈诚,担任本次中国使团的指挥官(典书记)。

陈诚的重新启用极有可能是胡广、金幼孜、杨士奇等内阁大臣在朱棣面前说了好话。他们都是陈诚的江西同乡。杨士奇与胡广还与他同属古称庐陵的吉安府,首辅胡广与他关系更近,是同一个县(吉水)的子民。但这更可能是雄才大略的朱棣对陈诚的巨大信任和托付。种种迹象表明,朱棣大气恢宏,又知人善任,坐稳了江山之后,他就能尽释前嫌,不管是藩邸旧人,还是建文降臣,只要德才兼备,他都可以不拘一格任用。

陳诚责无旁贷。1413年9月,陈诚领着只有9个人的中国使团与帖木儿帝国使者一行离开了北京,开始了向西的长旅。

3

仅仅依靠脚力和马力(当然也可能包括了骆驼的作用),陈诚一行完成了这一次历时两年余、里程大约1.5万公里的长途旅行。据史料记载,陈诚奔赴西域的路线大抵如此:从时为朱棣行宫的北京经河北涿州、真定(今正定),在平阳(今山西临汾)渡黄河至陕西华山,抵长安,至咸阳,然后经泾州(今甘肃泾州)、兰州,穿过河西走廊,出嘉峪关,一路走访了哈密、鲁陈城、火州、盐泽城、崖儿城、吐鲁番、于阗、别什八里、养夷、渴石、卜花儿、达什干、赛兰城、沙鲁海牙、迭失迷城等中亚大小番国,于1414年9月抵达了距嘉峪关7000里的哈烈。从北京到哈烈,他们在路上走了整整一个年头!

由西汉张骞凿通的,由雪山、戈壁滩、河流、沙漠组成的崎岖的丝绸之路,宛如一道大地上的闪电。它是使节陈诚第一个要和谈的对象。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地揣摩这条路的脾性,慢慢适应这条路的阴晴凉热,恳请这条路的接纳与陪同。他因此要忍耐劳顿、饥饿、干渴、寒冷、炎热、风暴、?病痛的考验。他要学会与这条路上的乘骑相处,与瞬息万变的天空交谈。他要十分精细地管理整个团队的粮食、水和药物。到了雪山,他要懂得躲避雪崩,到了河流他要学习渡河的技术。蚊虫叮咬,他们该如何忍受?虎啸狼嚎,他们怎样应对?(据说西域之国盛产狮子)盗贼欺近,他们又该如何防备?“杯泉杓水求不得,且向道旁少休息”“马带征鞍卧软沙,人拥毡裘坐终夕”,这是陈诚出使路上的诗句,部分道出了他们行路的艰苦卓绝。

然而,他不仅要与这条路达成和解,更要与这条路上的国家友好往来。他不仅是这条古老道路上的旅人,更是怀着朝廷使命的使者。一路上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外交才干,每经过一个番国,他必访贫问苦,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并及时造访王公贵族,给他们赠送精美的瓷器、丝绸和茶叶。他给国王颁布诏书,向臣民表达大明王朝的和平之意。他卖力地塑造着大明王朝的文明形象,宣扬着中国皇帝的仁德仁政。他始终和颜悦色——那是与他的使命十分契合的表情。

他们给西域各国留下的印象果然不错。没过多久,他们就成为沿途人们踊跃追捧的明星,人们口中可以带来好运的尊贵客人,人们箪食壶浆,等待在他们即将抵达的道路上,当他们离开,人们将他们送了一程又一程。

他们来到哈烈。这是他们此行最终目的地,也是他们最重要的使命。陈诚使出浑身解数,与沙哈鲁进行会谈。时局反转,他的待遇,要比遭到扣押的同朝外交大臣傅安优厚得多。他与沙哈鲁似乎特别投缘,他的优雅谈吐与斯文举止,深深吸引了沙哈鲁,他精心塑造的大明王朝的非凡气象,与大明君主朱棣的文韬武略,让沙哈鲁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帖木儿国朝中有元朝旧部恶意诋毁明朝的形象,陈诚不卑不亢又有理有据地批驳,最终让沙哈鲁对诋毁明朝的元朝旧人进行了惩罚。这位十分干练的风度翩翩的东方使节,最终获得了沙哈鲁的充分信任,他与明朝的交好之愿,从此再没改变。

在哈烈期间,陈诚还遍访了当地知名宗族、商会,并与驻帖木儿国的各国使节交上了朋友。如果友谊是一座建筑,作为设计师的陈诚知道,筑牢这座建筑的底座,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陈诚出色地完成了出使西域的使命。可是,当他于1415年冬天领着一个由中亚、西亚各国派出向明朝廷朝见的300多人的使团来到中国时,朱棣并没有让陈诚停止出使西域的步履,半年之后,明成祖朱棣又命令他再次护送哈烈、撒马尔罕、失剌思、俺都淮等地的使臣回国。

从此,陈诚周而复始地行走在这条古老的道路上:永乐十四年(1416年)六月至永乐十六年(1418年)四月,陈诚再次受命出使西域,护送哈烈、撒马尔罕的使臣回国。线路与第二次同。永乐十六年(1418年)十月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陈诚第四次出使西域,线路与前同。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朱棣再次派陈诚出使西域各国……

大路朝天。这条无比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谁走上一次都会像是死过一回,可陈诚在上面走了一次又一次。他是整个明朝为数不多的用无休无止的行走上朝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周而复始的行者。他在西域的朋友越来越多。他与丝绸之路上的人们的拥抱越来越不止于礼节,而是出于真诚。如果说,陈诚一行在第一次出玉门关时在整个西域基本上是举目无亲,那经过周而复始的访问、斡旋,他们的朋友已经遍及了整个西域。只要他们的身影一出现在西域,整个西域就会奔走相告:那个名叫陈诚的朋友又来啦!

他持续地传递着明朝和平友好的信息。他给沿途各国的王臣送去瓷器、丝绸、茶叶,也送去持久的和平的决心。他帮助沿途番国运输赠送给明王朝的狮子、名马、犀角和胡椒,也鼓励他们持续向明朝派出商队、使臣。他甚至帮助部分国家料理政务,比如1418年,他就给帖木儿国带去了朱棣特命翻译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帮助帖木儿国国王沙哈鲁在其国土上种植水稻,并带去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以解决让沙哈鲁头疼的粮食问题。他为沙哈鲁与朱棣牵线搭桥,让他们虽万里之遥从未谋面却亲如兄弟。他们互通书信,无比肉麻地表达着对彼此的向往之意(朱棣在一封信里如此表达他们的关系:“相隔虽远,而亲爱愈密,心心相印,如镜对照。”)。世界两个著名大国,也因此有了难得的关系清朗的时刻。

跟着陈诚来到明朝的西域使团人数越来越多了(其中不乏冒充使者的商人)。历史上长期保持紧张状态的嘉峪关变成了友谊关,表情凛然的边境变成了热闹非凡的国际贸易市场。这是陈诚对当朝做出的独到的贡献。对自己如此的出使成果,他是否满意?

4

陈诚当然不仅是一个政治家,他更是一个有文化眼光的人。他熟读中国的经史子集。他同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交往,为表达中方观点,肯定会经常引用中国文化的经典。他不仅是一名外交大臣,更是一名中国文明的使者。他说话,其实也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在说话。他的表情举止,其实隐含了中国文化的教化与影响,西域诸国通过他,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风度与气质。他给西域的王者臣民送去瓷器与丝绸,其实也是送去中国的美学及精神。他写诗,记录下丝绸之路上的风光、自己的心路历程,一共有数百首西域纪行诗问世,这并不属于外交工作范畴,不属于朱棣给他的任务,完全是他作为一名文人的道统使然。——他不仅是大明的臣子,也是陶渊明、李白、杜甫的隔世弟子。这些诗作,至今早已成为中国外交与西部诗歌发展史上重要的史料。他写下著作《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与李暹合著),详细记载了沿途各国的风光、出产、风俗,与其说他的本意是献给皇帝,不如说是献给时间。他给帖木儿国带去中国农业经典《齐民要术》,以及中国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与其说是帮助帖木儿国国王沙哈鲁在其国土上种植水稻,不如说是向中亚推介中国的农业文化——数百年来,这一推介在中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朱棣死于1424年。如今明朝早已不在了。陈诚的使命早已结束。可陈诚依然在。他还在影响着无数的人。他积十余年往返西域而形成的诸多外交经验(他晚年写下了《历官事迹》),被后来的李东阳、杨廷和、王崇古等多位明代名臣推崇备至,近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滋养。他与人合著的《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依然被现代西方学者研究。他的故事,依然在丝绸之路上传颂。他依然在他的诗中呼吸——在诗中,他旷达,乐观,幽默风趣,喜欢自嘲,有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型人格。在以他为始祖的吉水阜田镇下陈家村,依然精心保存着他的许多故事。有一个流传至今的习俗据说是起源于他:每年元旦,全村男丁齐聚一堂吃“朝里肉”、饮“朝里茶”。据说当年,朱棣为补偿陈诚出使西域旅途劳顿、生活艰苦,特赐他十斤肉回家过年。陈诚吩咐族人煮熟,以篾签串成,每串五片,给全村分享,寓意“五子登科”。因肉是皇帝特赐,所以被村民称为“朝里肉”。除了吃“朝里肉”,村里的男丁还会一起“出行”,即男丁们抬着龙灯和安放在宗祠里的菩萨前往田埂上行走,据说是为纪念陈诚出使西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们通过这一举动告诫族人,要互相友爱,不惧劳苦,做国之栋梁……

因为他的功勋、著述、精神,这个“为帕米尔高原带来安宁和和平的15世纪最杰出的使者”(苏联历史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夫语),成了中国历史上不死的人。

5

毫无疑问,陈诚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张骞、苏武、班超、郑和等并列的巨人。按理,作为他的同乡,我应该很早就熟悉他的事迹与精神,可是相反,很长时间里我并没有认识到陈诚的价值。我第一次接触陈诚相关资料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候,二十出头的我在家乡的某个文化单位上班,因工作关系有了整理故乡历史文化名人生平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陈诚的资料。他在南宋英雄杨邦乂、大诗人杨万里、笔记小说家罗大经,明代《永乐大典》总纂解缙、内阁首辅胡广、理财大臣周忱、理学家罗洪先等人构成的故乡名人群中,多少显得有些另类。命运将他放置在独一无二的环境中,让他成了与他们不同的那一个——如果说他们是密室里的人,那他就是旷野中的人。如果他们是多数人中的人,那他就是极少数中的一个。他所经历的一切,是我们所陌生的。那些他抵达过的国家与地区,因名字过于拗口让我们难以记住。那时候我的认知体系,还不足以对他的人格与功勋做出判断。转瞬间,我就忘了他。

可随着年岁增长,我越来越觉得他的了不起。比起那些纯粹因诗文、官声等出名的乡党,他其实要更加不易。他带着无比艰巨的使命,与同胞七八人离开祖国,忍受着各种艰苦不适,孤悬于外,无所依傍地独自面对着这一条古老的道路,与无边无际的西域,沿途国家的君主与臣民,“顾臣一片赤心,三寸强舌,驱迟往回”。(《奉使西域复命疏》)。他要在这举目无亲的西域,学习各种礼仪,把握外交时机,靠着几张诏书,和自己的一张利嘴,全力塑造自己祖国与君主的形象,以吸引各个西域国家与明朝建立良好的和平外交关系,让他们信赖他,从而信赖中国,使他们沿着丝绸之路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从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万国来朝的文明奇观。他所干的工作,无异于在沙地上建塔,在荒原上徒手筑城。他不可思议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让庞大帝国因为他享受到了难得的化干戈为玉帛的安宁。他的辛苦难以想象。他的功勋无可比拟。他实在是故乡名人群中兼具了大智大勇的人。

——我接受了我的朋友、南昌某学院教授、他的嫡亲子孙陈头喜先生的邀请,来到了他的家乡吉水县阜田镇下陈家村。

面对着祠堂里悬挂的陈诚穿着红色官服留着胡须并无多少显著特征的画像,我想那也许是后人为方便祭祖请不知名的画匠画的一个替身。真正的他,應该不是这个样子。

我想象着他真正的相貌与气质。我想他一定是一个长相俊美、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因为据我所知,朱棣多以貌取人,他挑选郑和去做领着两万余人的船队下西洋的指挥官,就是让相士袁忠彻相面后的决定。在袁忠彻看来,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是堪当大任的人物。以此类推,被委派出使西域、其使命与郑和不分伯仲的陈诚,相貌和郑和相比当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陈诚应该和郑和差不多都有九尺高的个子,当然也许和郑和比起来要瘦一些。因为如此的十余万里的行走,再长的身高与再多的膘都是多余,而身材矮小又肯定无法与大国尊严相匹配,而不会得到朱棣的青睐。与如此遥远的路程相得益彰的是,他应该有一副比普通人厚得多的脚板,以及粗壮结实得多的小腿。同时,我宁愿相信他还有一个凡人不及的强大的胃,不管是冬天的冰雪还是异域难以下咽的食物,它都可以迅速消化,立即储存为繁重的工作所需要的能量,让他的繁重的外交工作得以正常展开。不然,他的行走,会更加辛苦,更加难以忍受。

他应该十分注重仪表。他的发须,肯定会经过精心修饰。他的服饰,也应该是讲究的。他应该有一双十分有神的眼睛,仿佛他的故乡——中国南方到处都是的湖泊一样的沉静与光亮,让西域各国的王者与臣民都愿意与他对视;他学识渊博,见解过人,总能给别人以滋养;他说话清晰,表达简洁准确,逻辑严密,声音娓娓动听;他应该有一定的幽默感,并且举止文雅,无数人都愿意跟他结交,愿意与他成为朋友。他本名诚,他对待所有朋友,一定是像他的名字那样十分真诚而用心的。有一个故事正好说明了他这一点:永乐十四年(1416年),陈诚再抵帖木儿国,给沙哈鲁带去的礼物,竟然是由明朝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由沙哈鲁进献给朱棣的宝马的画作。这肯定是来源于陈诚的精心设计。可以想象,当画作打开,沙哈鲁看着画面上也成了使臣的坐骑注视着自己,会是怎样的惊喜与感动!他因此与沙哈鲁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远超过了使节与王者之间的关系。他每次赴西域,都受到了沙哈鲁的款待,有很多次,沙哈鲁都在自己的王宫中设家宴招待他。距陈诚五赴西域四年后的宣德三年(1428年),沙哈鲁竟然十分想念陈诚,派出使节再赴明朝,向当时的中国皇帝朱瞻基恳请再派陈诚赴哈烈。这是怎样有魅力的一个人,让一个西域大国的君王如此牵肠挂肚!

6

1424年,朱棣病逝,仁宗皇帝即位,昭告天下,停止四夷差使,已经走到了甘肃的陈诚听命返回,从此结束了他命定的西域长旅。

他先是回到了北京,在自己的官邸听候朝廷差遣。可整个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一年后,他辞去官职,回到了故乡——江西吉水县阜田镇上陈家村,回到了他人生的初始之地,对他来说,上陈家村这个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村庄,才是他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他脱下了朝服(他最终官至广东布政司右参政),穿起了家居的、与当地人并无二致的粗简服饰。他用退休工资在故乡盖起了一栋别墅,以供自己一大家子居住。他养花,种菜,上田,下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喝着当地的粗茶,吃着当地人的寻常食物,用当地的粗瓷大碗喝酒。清明,他为死去多年的父母坟墓培土;春节,他与自己的子子孙孙一起团聚。

他与当地的文人墨客来往,互相唱和。他与农民谈着桑麻,说着收成。他与子孙讲述着礼义道德的理念,为的是,让整个大家族有一个良好的秩序。他的样子,跟当地的老农民没什么两样。仿佛是,他从来就是这里的人,一步都没有离开过。

他不再与人谈论国事,也对五使西域之行守口如瓶。他不再说起蒙古语、阿拉伯语、藏语,好像他从来就没有学习和使用过它们。方孝孺、练子宁的惨死,以及自己的同乡解缙曾担任内阁首辅最后却被埋在雪里活活冻死的遭遇,早就让他知道,所谓的宦途与政治,比他五次走过的丝绸之路还要凶险,作为朝野都注目的、从三品官职退休的高级官员,他唯有谨言慎行,才能免于灾祸。或者,他所有的远行都是为了早日回到家乡,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行者,他最想得到的身份,不是多大的官员头衔,也不是要立下怎样的不世之功,而是像现在这样,做一个养花种菜、颐养天年的返乡者。

回到家乡的陈诚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全力弥补着他出使西域不能照料家小的亏欠。他有四个儿子,十个孙子。他乐于担任这个大家族的族长。晚年,为拓展他的家族的生存空间,他兴致勃勃地做出了一个至今影响他的后裔生活的举动——率领子孙把家搬到了离上陈家村数里远的地方,重新开基建了村庄,并取名为“下陈家村”。由此,下陈家村与上陈家村两个村庄,都成为他的故乡。

从西域返回故里后他历经了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他逝于1457年,享年93岁。这个有可能是整个大明王朝最为辛苦的官员,同时有可能是中国古代史上行走里程最长的人(远远超过了张骞、苏武,一生行走10万里的徐霞客也无法与之相比),也是古代中国难得的长寿之人。他的年龄,正好是那个醉酒后被埋在雪里活活冻死的同乡解缙的两倍。难道是,出使西域这种超出人体极限的任务让他的体魄得到了锻炼,让他的体能得到了非同一般的提升,他因此收获了健康与长寿?或许是,超常的磨砺早已让他荣辱不惊,而这样的人生态度,便让他的身体以最小成本的消耗运行,从而让他获得了超长的寿命?

陈诚没有给他的后人留下什么物质上的遗产。五次出使西域,那些传说中精美异常、价值连城的西域之物,他一样也没有带回来过。他的吉安同乡、内阁首辅杨士奇说他“象犀珠玉,视若瓦砾”。他是对自己的品行有极高要求的儒者,那条无比漫长的、让他为国家的安全往来不息的丝绸之路,也是让他的人格不断完善、让他的人生不断抵达圆满的路。

但他还是留给了故乡两句含义丰富的遗嘱,那是两棵他从西域带回来的树。

那是兩棵非同一般的树——它们无疑是树中的异类,就像陈诚是故乡古代名人中的异类一样。

7

两棵树中的一棵是柏树,生长在陈诚晚年率子孙迁居的下陈家村的一口水塘边。我看到的500多岁的它,与本地柏树毫不相同,它的主干并不粗大,可笔直向上,并且坚硬异常,多像一颗钉子钉在大地上。它在离地面约两米处分成多叉,分别向上、向左右生长。它的枝叶杂乱,仿佛是人迹罕至、无边无际的古道上不衫不履的行者。它的枝条有的已经枯死,它因此有了苍凉的气质和凛然的表情,可旁边的枝叶,仿佛是要弥补死去的枝条耽误的浓荫,长出了球状的绿意。又有枝条拼命向上攀升,仿佛是行团派出的脚力立于高处打问前程。——这棵形象奇特的柏树,几乎就是西域路上坚韧不拔的陈诚的精神写真。

村里的人用和我一样的方言(也肯定是500多年前陈诚使用的方言)告诉我,在20世纪80年代,这棵树本来已经成枯死状,可进入21世纪,它又抽枝长叶,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心中有着秘而不宣的宏愿。

陈诚从西域带回来的另一棵树是柰树,植在陈诚出生和辞官返乡后居住的地方——上陈家村。

我看到的柰树比起柏树表情要柔和些,形象也没有柏树那么张狂。已是寒冬,可它依然满头绿叶。它在离地面几十厘米的地方就分成两枝,然后各自向上生长,整棵树形规规矩矩的,远看是南方乡野寻常可见的草木的样子。只是它的叶子有着南方的树叶少有的阔大和硬厚。村民说,它春天时会长出白花,夏天的时候会结芒果一样形状的果子,果子的味道是苦涩的。

我不知道它何以名“柰”。是因为它特别有韧性,能忍耐一切不适应吗?陈诚带着这两棵西域的树种回乡,是想告诫后人,做事有耐性,要学会忍耐、坚持,他的一生能在极其凶险的环境之中安然无恙,并且立下了绝世功勋,乃是靠的内心的冷静、坚定与韧性吗?先人的玄机需要长时间的参悟,而我从村民口中得知这棵树有着特别的性格:500多年来,村里人想着光大陈诚精神,想着让它生儿育女,多次剪枝嫁接、栽种,可都不能成活。它看起来并没有500多岁,而只有一两百年的树龄。原因是它原本并不是长在这里,而是在离这里几百米远的地方。一两百年前,几百米远的柰树莫名枯死,却在不久后从这里爆出了新芽,然后慢慢地,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由此我真的相信草木有灵。它跟下陈家村的柏树一样有着强大的不死的生命力。它又有着某种魔性,携带着某种特别的信息,保持着500多年前的主人远行的惯性。或者说,它的体内,部分携带了陈诚的精神基因(那棵柏树何尝不是如此)。我几乎要相信,只要有一声特殊的号令,它就很有可能拔腿而去,向着西方出发,把脚印刻在了那条古老的无与伦比的丝绸之路上。

责任编辑 杨煜

猜你喜欢

陈诚朱棣西域
张骞探西域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朱棣“魂牵”建文帝
陈诚的四年级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狠心的龙虾妈妈
爱情不止眼前的苟且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祖逖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