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传承视角下紫砂陶塑艺术语言的创新思路
2020-08-10方金武
方金武
摘要:紫砂陶塑和紫砂茶具一样在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文化艺术爱好者之间广受好评,它不但具备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茶文化也是我国传承历史悠久的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强的影响。本文将探讨研究在传承茶文化的角度下,对紫砂陶塑艺术语言进行创新,希望能够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赋予紫砂陶塑更强的生命力,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关键词:茶文化传承;紫砂陶塑;艺术语言;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21-02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新的文化和元素逐渐增加,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逐漸被埋没。在现代社会中,塑料、金属、木制以及竹制等艺术制品已经逐渐取代了紫砂陶塑的地位,很多人只知道紫砂茶壶等茶具,却少有听说过紫砂陶塑,这就要求我们对紫砂陶塑的艺术语言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更多的人能够知道、了解紫砂陶塑,将这类艺术作品和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二、紫砂陶塑与茶文化的历史
(一)紫砂器品的文化底蕴和特点
紫砂的本质也是一种陶瓷制品,介丁陶器和瓷器之间,具有结构细致稠密,强度大的特点。据历史记载,其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具有渊远的文化历史气息;而紫砂陶塑烧制后不需要挂釉,原本的泥色就十分温润、古雅,与文人的气质十分相近,所以深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喜爱,很多文人都喜欢以坯当纸,在紫砂陶塑上著书落款、撰写壶铭、刻画印章及花卉、飞鸟鱼虫等,更是赋予了紫砂陶塑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紫砂陶塑与茶文化的结合
距历史记载,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制砂壶名艺人供春所作的壶。传说他姓龚,名春。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丁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这是一件具有典型性的陶塑跟日用壶结合进行创作的作品,他把自然物象和实用壶型融为一体,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审美样式,对后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参与制壶,品壶用壶的人越来越多,使陶塑审美形式语言趋丁丰富。早在明代时期,就有葡萄牙商人远赴中国采购紫砂陶塑,将其销售到欧洲等地,市场十分良好;在清代的紫砂茶壶更是流传到日本,被做成《铁齐茶谱》、《茗壶图录》等出版物,广为流传。
三、紫砂陶塑的艺术语言
(一)紫砂陶塑的造型方面
紫砂陶塑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目前人们见到最多的,使用也比较多的紫砂茶壶,也有着很多种不同的款式。紫砂陶器的品种有各种的茶具、酒具、餐具和花盆、雕刻、摆件等,仅茶壶一种就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光货指的是圆球形、圆柱形等的器皿;方货则是四方、六方、八方等;筋瓢货指的是菊花、梅花等花型的器皿;花货是生活中比较常见而的瓜果等形状的器皿。紫砂陶塑的形态十分多样化,它从自然和生活中取材,动物里的飞禽走兽,人物游鱼等;植物中的树木花卉、瓜果蔬菜等都能够成为取材的对象,而随着西方的雕塑技艺的传入,使紫砂陶器的造型效果能够更加栩栩如生,表现得更富有活性,更具有生命力。
(二)紫砂陶塑的装饰方面
紫砂陶塑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各种造型,还在各种装饰上表现出来。紫砂陶塑的装饰不同丁瓷器等,他不需要进行挂釉等彩饰,那样反而会破坏了紫砂陶塑的本身的美感,对紫砂陶塑的装饰主要靠其上的字画表现出来。古代的文人喜欢紫砂瓷塑是因为其古朴的外形和典雅的气质,在明末清初的时期,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将自己作的诗、画、嘱咐紫砂陶塑的雕刻艺人记录在上边,将这些带有文化作品的紫砂陶塑赠送给自己的至交好友,倘若这些人中有谁发了迹,那么这件紫砂陶塑的地位也会水涨船高,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和更高的价值。在当时的社会,流传着“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说法。
四、茶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茶文化传承是新的方式
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依然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紫砂陶塑作为茶文化中重要的器皿,两者可以有效的结合起米。在进行茶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将紫砂陶塑作为文化承载,使紫砂陶塑能够而向更多的人,获得更广的流传范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步。
(二)是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
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传承是需要载体的,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强国战略,要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将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茶文化和适应性高的文化载体紫砂陶塑结合起来,这既是茶文化进行传承的需求,也是紫砂陶塑发展进步的需要。
五、茶文化传承视角下紫砂陶塑艺术语言的创新思路探索
(一)结合荼文化传承,改变紫砂陶塑艺术语言的表达形
紫砂陶塑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具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但传统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并不能够获得良好的传承效果,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的紫砂陶塑所展现的东西并不是被现代人们的审美眼光所接受的。紫砂陶塑具有古典的风格,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收藏古董,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传统古典风格的紫砂陶塑都具有收藏的价值。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的设备能够使紫砂陶塑的制作更加方便快捷,但这样制作出的紫砂陶塑千篇一律,不具备传统手工艺人制作烧制出的美感。这就需要我们在将紫砂陶塑与茶文化相融合时,融入开放性思维和结合现代人们对艺术语言形式的审美理念。对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进行分析研究,去除不适应当今时代的、不符合当今人们审美的部分,将茶画、茶诗、茶学等内容运用现代的流行艺术、美学艺术融入到紫砂陶塑的制作中,使紫砂陶塑能够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既保留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又能够使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使紫砂陶塑的艺术语言得到发展和创新,使紫砂陶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作品能够重新闪光。
(二)跟随市场导向,改变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电子设备层出不穷,使人们的文娱生活更加丰富了,这使得人们对丁传统文化艺术的注意力降低丁。而在人们的生活中,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比紫砂陶塑有更高的抗冲击力,玻璃制品的价格比紫砂陶塑更低廉,这都对紫砂陶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现在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都比较先进,由工厂制造出的紫砂陶塑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发生了极大地降低,这就使很多人购买紫砂陶塑仅仅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装饰和使用,对其包含的意义并不了解。在发扬传统文化艺术时,特别是茶文化,将紫砂陶塑与茶文化传承相结合起米,不仅需要丰富紫砂陶塑的文化内涵,还要跟随市场的导向,只有对紫砂陶塑的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人们所喜爱的紫砂陶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设计出既符合大众口味,又不失传统文化底蕴,将茶文化传承与紫砂陶塑相结合起来,提高紫砂陶塑的市场竞争力,使更多的人了解紫砂陶塑,加深人们对紫砂陶塑的印象,对我国的茶文化和紫砂陶塑的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针对国外的市场,除了制作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作品外,还将可以根据国外市场当地的风土人情有针对性的制作,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茶文化的紫砂陶塑,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发展多種传播途径
我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以来,一直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而紫砂陶塑自古也是外国人民趋之若鹜的优秀艺术品。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提倡将多种文化结合起米,我国佛家文化由来已久,下而这件名为《同尘》(如图1所示)的紫砂瓷塑(材质:紫砂,尺寸长10+宽8+高16cm,创作时间2019年)就是将茶文化传承、紫砂瓷塑和佛家文化“罗汉”结合起米的作品,在外国也有着古罗马、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多种不同的文化,将这些优良的东西相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拓宽市场,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也能够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承,使紫砂陶塑文化得到发展和弘扬。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茶文化和紫砂陶塑在国际上早就有所流传,但由于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而不被接受,使得其文化影响力逐渐降低。我们需要将茶文化传承与紫砂陶塑相结合气起米,融合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中的精华,选择符合市场和人们喜爱的方而进行制作,才能够扩大市场,使紫砂陶塑的艺术语言得到创新,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广大。
参考文献:
[1]齐振伦.艺术传承视角下茶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会贯通[J].福建茶叶,2018(09).
[2]谭浩楠,茶文化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之路[J].福建茶叶,2017(06).
[3]黄蔚,李振华,基于茶文化传承视角的景德镇瓷塑艺术语言创新思路[J].福建茶叶,2018(12).
[4]范卫亚.从紫砂壶“壁合”谈紫砂艺术的融合与创新[J].江苏陶瓷,2019(06).
[5]彭湃.浅谈紫砂壶的装饰技法与出新[J].江苏陶瓷,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