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客户端发展中的优势和探索方向

2020-08-10白玲

新闻传播 2020年11期
关键词:探索优势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民众对手机的依赖逐渐增强。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迁移导致依赖报纸、电视等媒介传播的传统媒体以及依赖电脑端的门户网站在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方面的短板快速凸显。在多重压力之下,媒体纷纷走上转型之路,开发新闻客户端,在争夺用户关注度方面进行新一轮的竞争。在传播方式多元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客户端面临的挑战、发展的优势、探索的方向是怎样的,本文将主要结合新华社客户端的地方二级频道新华社客户端重庆频道的发展状况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关键词】传统媒体客户端;发展;优势;探索

【作者简介】白玲,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重庆中心国际传播与产品部,编辑主管。

一、传统媒体客户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规模为6.68亿,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近些年来,算法新闻发展迅速,基于算法模型的个性化推送,极大改变了新闻分发的流程[1],迅速崛起的今日头条在不生产新闻的前提下,依靠算法对各类媒体新闻内容进行抓取,并针对用户特点,进行个性化分发;拥有社交媒体流量渠道优势的腾讯新闻和一些深耕新闻门户网站积累多年经验的商业新闻客户端如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由授权转载、原刨报道、UGC等相结合,强调用户的体验及互动性,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元,在流量优势、用户体验、新闻量、综合性上都表现优越:而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由传统媒体开发的新闻客户端则着重于媒体融合、加强主流媒体引导力和传播力。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月活用户数量均超2亿,以绝对领先优势位居行业前列。根据七麦数据网的数据,在安卓系统手机里,新华社新闻客户端总下载量为2.3亿次,在用户方面,高收入群体偏爱传统媒体类新闻客户端。

近几年来,网络监管趋严,互联网类新闻客户端内容审核面临挑战,过度依赖算法新闻导致的假新闻、标题党、“信息茧房”等现象日趋严重,损害平台公信力的同时也招致了用户的反感,大众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和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Q1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监测报告》中表示,“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满足用户快速高效获取资讯的根本需求成为致胜关键,这意味着新闻内容将回归真实本质,新闻客户端平台开启由‘量到‘质的升级道路。”而传统媒体因其专业性,在这方面的优势不容忽视。以新华社为例,在采编发等方面有一整套成熟的流程和机制。新华社客户端背后,是新华社包括总社各部门、全国31个省区市分社,以及海外180个分社的新闻大军。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积累了优秀的文字、图片、音视频采编方面的传统媒体人才,还拥有先天的平台优势,技术积累。遍布全球的专业采编团队提供原创第一手新闻,严格的审校制度保证了稿件的权威、严谨和快速,如新华社曾“10秒领先全球”首发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消息,成为新闻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在国内媒体界,“大事看新华社”并非徒有虚名。[2]

二、新华社客户端媒体融合探索

作为最早推出的传统主流媒体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最初始的名字为“新华社发布”,2015年更名为“新华社”新闻客户端,在全媒体时代,为了将自己作为传统媒体所拥有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在新媒体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新华社一直在求新求变,努力结合科技创新,探索媒体融合。2012年,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成立,兼顾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推出“现场新闻”,2017年,新华社正式启动“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旨在与国内媒体共享成熟的“现场新闻”直播态产品,为国内媒体提供融合发展新平台。2015年7月,新华社组建全媒报道平台。平台具有资源整合、融合加工、舆情监测、业务管理、影响力评估、远程指挥六大功能,产品形态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以及小游戏、互动调查、手机轻应用、动效产品等各种报道形式,将原本互不干涉的各个部门的资源整合起来,创新形式,一方面着眼于传统形式报道,一方面通过新语态、新形式,将内容优势向新兴媒体延伸,使新华社重点报道实现两个舆论场全覆盖;2017年,新华社发布中国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mp.shuwen.com),向海内外媒体提供服务,探索大数据时代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的未来。“媒体大脑”,提供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八大功能,覆盖报道线索、策划、采访、生产、分发、反馈等全新闻链路;今年5月2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提到了5G目前的三个应用场景,其中之一便是新华社在两会期间推出的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5月18日,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邀请来自基层和抗疫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程桔、罗阿英、蔡卫平讲述履职的故事,利用5G和全息成像技术打造全新访谈栏目,引发业界内外强烈反响。与此同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还推出了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5G+8K+卫星”直播报道等新媒体产品,新华社客户端推出新闻互动微纪录片,通过触发不同的“剧情”选项,可解锁新的人物故事,在改变“千人一面”叙事方式的同时,增强了互动视频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创意创新两会报道方式和新闻样式。人工智能时代,先进技术赋能新闻业务,令未来的新闻报道形式有了更多想象。”[3]

三、新华社客户端重庆频道的全媒体发展之路

2015年,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在6月8日举行的新华社客户端新版发布会上表示,必将把“新华社”客户端打造成为移动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航空母舰。相对于这所巨舰,新华社客户端重庆频道只能是船体的一部分,但见微知著,新华社客户端重庆频道的变化也可以体现出新华社客户端的发展和蜕变。

(一)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形式聚焦融合报道

近年来,新华社客户端重庆频道开通《全媒重庆》栏目,重点展示分社的融媒体和视频报道以及融媒体专题。

今年2月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新华社客户端重庆频道制作融媒体专题《新华社记者全程报道:重庆疫情防控阻击战纪实》,在瞬息万变的疫情面前,重庆分社的记者们深入“战”疫一线,及时迅速地将权威准确的一手信息采集编发,以视频、图片、文字(消息、特写)、音视频、融媒体报道、H5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记录和展示。在新华社客户端重庆频道上,《“我已躬身入局,势要共渡难关!”——战“疫”一线医生黄霞》等一大批稿件浏览量突破百万。

(二)打磨细节加强稿件视频感

所谓“无视频、不新闻”,在当下,视频内容的传播力是最强的,而视频感其实并不仅仅存在于视频稿件本身,文字、图片稿、融媒体稿件也是有视频感的,比如中国新闻奖中的不少通讯,虽然是长篇文字稿件,但其实也是一个个爆发点组合而成的,充满视频感。[4]

面对记者们的成品稿件,如何利用细节,将各要素结合起来呈现出最强的视频感,这都是需要深入挖掘的。

比如一篇需要后期编辑的融媒体稿件,一般是由成品库里的视频、图片、文字三条或多条稿件组成,而用户第一眼会看到的是封面图和标题,编辑一般都会在已有图片中寻找最具有传播力度、和标题结合起来最有视频感的图片作为封面图,优化用户和读者的使用感,也更加有利于稿件在微信等大型互联网舆论场传播。

使用感的提升其实在于细节的叠加,在进行稿件融合时,客户端编辑会着重根据文意和文章节奏将图文有序组合,并调整图片清晰度,以期最大限度适合客户端呈现,增强图文排版的规范性和美观度等,多方面打磨细节以助力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稿件传播力。

(三)严格对照发稿规程狠抓内容安全意识

多年来,新华社客户端重庆频道狠抓内容安全意识,要求编辑严格按照客户端发稿规程,本着“细中求细、精中求精”的态度,在工作中多请示多汇报,一切以“原则”为基础,以“安全”为准绳,尽全力做好对采编日常稿件的展示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杰.算法新闻发展迅速[E].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03月08日,

[2]史慧琴.浅析媒体乌龙事件频现的原因[J].今传媒(学术版).2015( 07):60-61.

[3]陈倩,李瑜.苗圩在“部长通道”上点赞新华社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N].新华社,2020年5月26日.

[4]王阳,媒体转型,传统新闻产品需要新的傳播方式——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的传播理念的思考[J].采写编,2019(06):15.

猜你喜欢

探索优势发展
画与话
区域发展篇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