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D、FIB、FD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2020-08-10高炜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1期
关键词:二聚体阻塞性发作

高炜

【摘要】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20例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 均使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另选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D-D、FIB、FDP水平;观察组急性发作期患者和缓解期患者治疗前后的D-D、FIB、FDP水平。

结果 观察组急性发作期患者及缓解期患者的D-D、FIB、FDP水平分别为(3.29±1.62)mg/L、(6.18±2.01)g/L、(7.65±3.14)mg/L及(1.17±0.46)mg/L、(4.28±0.93)g/L、(5.34±1.18)mg/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2±0.21)mg/L、(3.17±0.74)g/L、(4.16±1.35)m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发作期患者的D-D、FIB、FDP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治疗后的D-D、FIB、FDP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同期治疗前, 且观察组缓解期患者治疗后的D-D、FIB、FDP水平明显低于急性发作期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FIB、FDP在COPD检测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能够反映患者病情变化,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意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1.023

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以中老年人最为高发, 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非特异性炎症, 导致肺功能不可逆受损, 最终可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呼吸衰竭等, 预后较差[1]。临床对本病缺乏特效治疗手段, 早期的预防和控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由于COPD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时机体凝血-纤溶功能会发生明显异常, 血液呈高凝状态, 会明显加重症状, 引发严重并发症, 特别是肺内微血栓的形成, 可造成肺栓塞, 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 检测凝血功能指标至关重要。血浆D-D、FIB、FDP能有效反映机体纤溶系统功能及凝血状态, 评估病情变化, 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D-D、FIB、FDP在COPD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呼吸内科治疗的120例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60例, 女60例;年龄41~80岁, 平均年龄(63.1±10.4)岁;COPD病史1~15年, 平均COPD病史(7.2±

2.8)年;急性加重期54例, 缓解期6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4]中COPD诊断标准, 无合并呼吸衰竭, 意识清晰, 治疗依从性佳;排除合并严重COPD并发症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精神或意识障碍者等。另选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62例, 女58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62.7±10.2)岁;既往均无COPD病史。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抽取空腹肘静脉血5 ml, 以9∶1的比例用枸橼酸钠0.13 mol/L进行抗凝, 经离心3000 r/min共持续5 min, 获得上清液, 在-20℃环境下保存。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日本Sysmex公司生产),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D, 试剂盒使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分析定量检测试剂盒。采用凝固酶法测定FIB, 试剂盒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分析定量检测试剂盒。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FDP, 试剂盒使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分析定量检测试剂盒[5]。

1. 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用药治疗, 使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德国), 注册证号H20140933], 取胶囊1粒放入专用吸入器的刺孔槽内, 用手指揿压按扭, 用力吸气, 使药粉随气流进入呼吸道;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AstraZeneca AB(瑞典), 注册证号H20140458], 1~2吸/次, 2次/d[6]。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D-D、FIB、FDP水平比较 观察组急性发作期患者及缓解期患者的D-D、FIB、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发作期患者的D-D、FIB、FDP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观察组治疗前后D-D、FIB、FDP水平比较 观察组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治疗后的D-D、FIB、FDP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同期治疗前, 且观察组缓解期患者治疗后的D-D、FIB、FDP水平明显低于急性发作期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討论

COPD主要是由于持续气流受限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共同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性肺部疾病, 病程呈进行性发展, 常由上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理化因素刺激等急性诱发,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临床研究显示, COPD发病过程中伴随着机体高凝状态和肺动脉血栓形成, 且在急性发作期时更为明显, 而这与机体慢性炎症有关。当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肺血管, 可导致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内皮细胞损伤、氧化应激作用增强、血小板活化增强等病理变化, 使得凝血酶调节蛋白受抑制, 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分泌明显增加, 纤溶酶大量生成, 凝血系统被激活[7]。同时, 机体缺氧可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使得红细胞继发性增多, 红细胞压积变大, 血液变的粘稠, 容易形成微血栓[8]。另外, 严重缺氧者可抑制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活性, 对FDP、凝血酶、纤维溶酶的清除能力大大减弱, 使得血浆FDP及FIB水平升高, 而FDP及FIB的升高常预示着肺部易出现微血栓[9]。

FIB为凝血因子, 由肝脏合成, 是一种蛋白质, 具有凝血功能。FIB被凝血酶和因子a作用后形成纤维蛋白, 能够增加血液粘稠度。同时, FIB可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的生长、收缩, 促使血小板聚集, 增强外周血管阻力, 使血管内皮损伤, 加速胶原和去氧核糖核酸的合成, 促进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向内膜下迁移, 增加红细胞粘度, 从而形成血栓。因此, FIB水平的升高预示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0]。FDP也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项指标, 在血管栓塞性疾病、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情况下明显升高[11]。D-D由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产生, 是一种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反映体内蛋白溶解功能, 其水平的增高与体内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呈正比, 能反映机体血液高凝状态以及是否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和血栓形成[12]。因此,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一级纤维溶剂活动, D-D就会随之升高, 在各类血栓性疾病中, 只要发生凝血异常, D-D就会发生反应, 具有较强的敏感性[13]。这三项指标均是反映机体凝血状态的敏感性指标, 在COPD病情的发展过程中有明显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中急性发作期患者、缓解期患者的D-D、FIB、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急性发作期患者、缓解期患者治疗后的D-D、FIB、FDP水平明显低于同期治疗前, 且缓解期患者治疗后的D-D、FIB、FDP水平明显低于急性发作期患者(P<0.05)。以上充分证明COPD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而急性发作期时D-D、FIB、FDP水平会明显升高, 病情稳定时会逐渐降低, 经药物治疗后D-D、FIB、FDP水平会进一步降低。提示D-D、FIB、FD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 能够了解机体的高凝状态及血栓前状态, 有助于临床判断是否存在肺栓塞, 这给临床治疗、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提供了有力依据, 促使临床采取最佳治疗方式, 促进患者病情的缓解[14, 15]。

综上所述, D-D、FIB、FDP在COPD检测中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三者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 是反映机体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 能使临床医师警惕有无肺内微血栓形成, 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判断预后等提供有力依据,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友新, 吴子娟, 覃成. 凝血-纤溶-抗凝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应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8, 39(13):

1653-1655.

[2] 陈峻, 胡必成, 崔天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25):5-6.

[3] 朱聪聪, 毛科稀, 叶旭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和凝血-纤溶功能变化. 微循环学杂志, 2019, 29(4):40-42.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 6(2):67-80.

[5] 卢发勇, 唐荣玲, 陈俊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 疑难病杂志, 2013, 12(6):458-459.

[6] 邸亚芹. AECOPD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11):1986-1988.

[7] 黄永东, 吴敏. 纤维蛋白原及纤溶性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价值.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20):2657-2658.

[8] 曹辉秀, 刘兴高. 3项指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24):3631-3633.

[9] Cohen AT, Spiro TE, Spyropoulos AC, et al. D-dimer as a predictor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cutely ill, hospitalized patients: a sub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MAGELLAN trial. J Thromb Haemost, 2014, 12(4):479-487.

[10] 王永, 李兰香, 范远威, 等.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研究. 临床肺科杂志, 2017, 22(2):325-328.

[11] 张敏. 血浆FIB、FDP和D-二聚体水平监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意义. 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10):102-103.

[12] 梁雅雪, 范晓云, 江子丰, 等. 止凝血功能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意义.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9, 22(2):200-204.

[13] 陈云霞, 李敏, 陈晓香,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监测的临床意义. 海南医学, 2017, 28(1):23-25.

[14] 来焱. 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相關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 2018.

[15] 姚建辉. 入院早期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在老年AECOPD患者近期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河北医药, 2015, 37(18):76-79.

[收稿日期:2020-03-12]

猜你喜欢

二聚体阻塞性发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呼吸操训练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效果探讨
警惕隐藏在自言自语后的癫痫
神回复
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分析
卒中后痫性发作63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