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的发展与创新

2020-08-10潘丹尼王淑辉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本发展与创新

潘丹尼 王淑辉

收稿日期:2020-01-06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毛泽东哲学话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话语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52WJ1721)

作者简介:潘丹尼,女,海南海口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学科思政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淑辉,女,内蒙古赤峰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民本”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其精华直到今天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不同时期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通过话语的转化,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并积极参与到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之中,这既加强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又发挥了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主体作用,密切了党群关系。

关键词: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话语;发展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4-0056-08

话语是指人类交际和传播活动中产生和使用的一套“符号”,如词语、范畴、和概念系统,是思想以及相应的逻辑以一种语言方式的表达。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其独特的话语形式和内容在封建社会中指导着执政者的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吸收、借鉴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内容,与时俱进地运用老百姓一听就懂的语言,在执政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民本”思想话语,在思想上始终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在行动上始终将惠民作为目标指引。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的发展与创新,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在实践上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局限

“民本”思想萌芽于周朝,繁荣发展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自秦汉之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民本”思想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尚书》中记载的“安民则惠,利民怀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具有民本色彩的话语,为民本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思想来源。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要在统治民众过程中能够“重民”“爱民”“富民”,一般都会成为治国明君。但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封建时代的思想,既有其思想精华,也具有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

回顾中国历史,许多君王和仁人志士都曾针对治国兴邦,提出过如何认识和处理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的观点,进而形成了传统“民本”思想。傳统“民本”思想中主要包含重民、爱民、惠民等核心内容。

1.“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

民乃是国之根本,民心所向则决定着国家的兴亡。历朝历代的君王和仁人志士都深刻认识到治国兴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重要性。西汉初年,君臣们继承儒家的民本思想, 为恢复国力,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西汉的贾谊曾劝诫封建统治者应重民,在他看来,国家的前途命运由人民掌握、国家的兴衰由人民决定,即“国以民为存亡”“国以民为兴坏”。李世民目睹了隋炀帝因暴政而被百姓群起攻之,因此其在执政期间接受了荀子的“民水君舟”论。纵观各个朝代更替的历史,可以看出只有重民意、察民情,才能最终赢得民心,实现治国安邦的目标。

2.“乐民之乐”的爱民思想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观点。回顾古代历史,一个国家要想兴盛,百姓和睦,封建统治者务必坚持“为政以德”的思想,要宽厚待民,施仁政于民,爱民如子;要将天下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把天下人的烦心事作为自己的烦心事,只有这样才够使天下人心愿诚服。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开元盛世、再到明代的建文新政、清代的康乾盛世,不难发现,历代明君都把国家的前途与人民的安宁摆在首位,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清明廉洁的官吏则是以民乐为己乐,秉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注重为民做主、为民请命。

3.“利民富民”的惠民思想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开明的统治者深知民富则安、民贫则乱的治国之道。富民是固本安民的首要任务。因此,满足民众的物质生活不仅事关个人的生存状态,也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国家富强,百姓生活得到物质保障并从中获利,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为了实现利民富民的愿望,有远见的统治者和思想家曾提出减免赋税、分民肥田、兴修水利等主张。如北宋王安石为了省劳费,去重敛,主张实施青苗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变法。明代的张居正为了减轻民众赋税压力、扩充国库,大力推广“一条鞭法”,将各种赋税“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这些利民富民的措施,保证民众能够享有一定的物质利益,进而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传统“民本”思想中蕴涵的“重民”“爱民”“富民”等积极内容,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限制,传统“民本”思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的思想工具,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1.“民本”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威

维护君权统治是传统“民本”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封建君王与劳动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因此,封建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政策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虽然会施以人民恩惠,但其目的是为了安抚民众、避免其“作乱”。统治阶级的“重民”,其出发点并非真正关心民众的生活,而是为了实现君权统治的长治久安。统治阶级实施的减免赋税、分民肥田、兴修水利等重民生的重要举措,反映出的是统治者对民众的赏赐和布施,即君主在一定范围内的利益妥协,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其专制统治、掠夺最多的利益。换言之,民本理念再好,主动权却始终掌握在君主手里。由此可见,传统“民本”思想服从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利益。

2.“民本”缺乏制度保障

封建专制统治维护的只是小部分人的利益,其存在严重制约了民主制度的发展,这使得“以民为本”思想缺乏制度保障。而统治阶级提出的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想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未变为现实。事实上,封建统治阶级强调的“民贵君轻”观点根本不符合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而且在其统治实践中,也未真正做到“民贵君轻”,虽强调要将人民放在“本”的地位,但并未真正给予人民“本”的权力。纵然封建统治阶级制定了诸多的法令条文,但是由于封建君主才是律例法规的制定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不可能真正尊重民众的政治权力;加之受到传统社会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理念的影响,大多时候统治阶级自己往往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

3.“民本”思想束缚了民众的思想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民本”思想严重束缚了民众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常常用纲常礼教教化民众,强调民众要顺从君王,民众与君主之间是一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进而要求民众对君主惟命是从。传统“民本”思想对于如何保证现实生活中民众的民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管理等内容鲜少提及。相反,传统“民本”思想更多是强调通过圣明君主和贤良臣子的善治来实现民本政治,封建统治阶级通过对群众进行 “三纲五常”教育,实行愚民政策,让老百姓安于现状,放弃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这最终则导致了民众所获得的民主权利甚微。

二、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的发展与创新历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置于最高位置。党的历代领导人一方面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借鉴“重民”“爱民”“富民”的历史经验;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立足不同时期具体国情和党的历史任务,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为了谁”为价值主线,以“依靠谁”为奋斗动力,不断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进行发展与创新。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理论来源之一。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產党人注重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根据历史任务的变化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进行发展与创新,坚持将自己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于“一切为了群众”;把自己实践的动力源泉定义为“一切依靠群众”。

民主革命时期,面临着怎样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问卷”,中国共产党作为“答卷人”,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用老百姓一听就懂的话语作答——“打土豪分田地”。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 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 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1]

想要夺取战争的胜利,就“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实现耕者有其田。在工作方法上,注重汲取“民本”思想中的“重民”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毛泽东还继承了“民本”思想中的“利民”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让贫穷、落后的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时代问卷。面对重重困难,中国共产党人也发出了“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口号。这个时期,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革命战争转向经济建设,在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的前提下,不断保障人民权利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毛泽东曾指出:“群众不帮助就没有力量。为了发展一个国家,力量不是来自别的地方而是在群众自己。”[3]而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人民群众迸发出来的伟大力量。为了进一步凝聚民心,激发人民的热情,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置于最高位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不断为满足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求而拼搏。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如何让站起来的中国实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时代问卷,中国共产党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简朴的话语给出了答案。中国共产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为了实现“利民富民”的愿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社会生产实践中,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江泽民的人民观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他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5]。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胡锦涛的人民观,他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6],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项惠民政策都进一步佐证了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是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人民观和传统的“民本”思想,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勤务员”,则继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群众置于主体地位。为了实现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8],中国共产党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并始终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求。

三、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发展与创新的主要依据与突出表现

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单向度地传承,或者简单地去粗取精,而是在社会主义运动之中,根据我国国情,对“民本”思想进行发展与创新。其发展与创新的主要依据是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执政的主体发生了转变、执政目的发生了转变;其发展与创新的突出表现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一)发展与创新的主要依据

传统“民本”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无法规避。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进行了转化。其转化的依据主要是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执政的主体和执政目的发生了转变。

1.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

在传统“民本”思想的话语体系之中,“民本”并非真正以人民为本,其实质是以君王为本。即使有识之士提出“民贵君轻”之说,同时却又强调“国不可一日无君,君存则民存”的观点。在传统的“民本”话语体系中,民众的“贵”主要是为了凸显君王的统治地位。人民在社会中的地位永远居于君王之下,两者之间是被统治和统治的关系。

而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之中,“民本”则真正实现了以人民为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没有了“君”“王”等阶级的划分,传统的君民关系桎梏已经被打破,官位的不同并不代表阶级的差异,而仅是表示社会分工和职责的不同。民与官共同生活于社会主义国家之中,共同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并非凌驾于人民之上,而是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为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断奋勇拼搏。

2.执政的主体发生了转变

在封建社会中,执政主体是历代君王。虽然他们也提倡“政在养民”的治国理念,但其实质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统治,并强化普通民众对“家天下”的依赖性。“民本”思想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封建君主的个人意愿,其思想话语的表达也主要是反映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换言之,“以民为本”的思想对君主没有任何制度约束,对人民也没有任何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领导革命的党变成执掌政权的党,成为执政的主体。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继承“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封建王朝之所以更迭不断,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忽视了人民的需要。而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诚捍卫者,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始终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通过加强社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保障来确保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

3. 执政目的发生了转变

传统“民本”思想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话语是以皇权为本。因此,封建统治阶级将传统“民本”思想运用于实践的目的是为了“用民”,用剥削与镇压的手段让民众服从于封建专制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众是君主巩固政权的工具,君主通过赋税、劳役等方式掠夺民众创造出的价值,让民众为巩固封建统治而效力。

而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进行了转化,将“用民”转化为“为民”,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本。人民作为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已经居于主体地位,并通过民主与法治的方式来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利。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于首位,在土地问题上深刻考虑农民所需,给予农民一定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缓解当时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的矛盾,全党上下,进行各种整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群众,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享有应有的权利和利益。在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惠民战略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发展与创新的突出表现

话语是思想表达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提出了体现中国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本”思想新话语,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1.从“民惟邦本”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众才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想要固本强基,必须善待民众。然而“民”却有士农工商的等级之分;“邦”也不是每个民众都可以参与管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邦”和“民”均是君王的私有物。

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里,则将“民惟邦本”发展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不同时期,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享有各项权利;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的创造活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话语表达中,不存在等级差异,人人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益。而要保障人民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9]民主与法制二者缺一不可,为了进一步维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依法参与治理国家的多种形式,保障人民充分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权利。人民已经从被排除在统治阶级范围之外的被剥削者,转变为国家的主体,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则始终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提出的想法、所发挥的作用、所创造的经验,并从人民的发展要求和实践创造中完善政策方针,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2.从“利民富民”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传统“民本”虽然强调利民富民的重要性,认为“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但究其富民本质,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王权固有的统治。“民”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为统治阶级效力的被动地位,没有资格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利民富民”思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将其创造性发展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话语表达。而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来保证农民在革命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倡导集体主义,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利民富民”,不单是个人的富裕、部分地区人民的富裕,而是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不能仅是当代人独享,其成果还要恩泽后世。同时,发展成果的“共享”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物质需求,还应该注重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让人民群众公平共享发展的成果,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从“民贵君轻”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封建社会的“民贵君轻”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并未真正做到民重于君,而且这种观点也有悖于当今时代所提倡的人生而平等的理论。封建君王虽然给与了农民在土地上生存的权益,但是却向农民征收大量税赋,强迫农民缴纳各种苛捐杂税,这实质上是封建统治阶级夺取民力为其专制统治服务的表现。

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人民”不再是一个与“君”相对应的阶级概念。人民不再隶属于君王,而是作为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自身价值。人民由专制统治的对象转变为中国共产党服务的对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群众路线作为处理政党、国家和人民之间关系的政治优势和工作方法,坚持依靠人民实现发展,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传统“民本”思想把君王比作“舟”,把民众比作“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实上,在封建社会中“舟”总是浮于“水”之上。而中国共产党将自己与人民的关系以形象的话语表述为“血与肉”的关系,强调党与人民群众要緊密相连,并始终倾听人民心声,与人民站在同一战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维系新时期的鱼水之情。

结语

传统“民本”思想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至今仍散发着它的光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辩证对待传统“民本”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新话语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发展与创新,将传统“民本”思想中枯燥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一听就懂的生动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使人民群众既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能够让人民群众认同话语体系中蕴含着的、被重塑的身份和地位,深入了解自己被时代赋予的“国家的主人”的权利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让人民群众真正地相信党、追随党,共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2.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23.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70.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

[6]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6-167.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0.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2.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9.

责任编辑:秦小珊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民本发展与创新
兜底治疫
政治合法性的三种来源及其内在关系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之路q
浅析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
大学英语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创新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试论洪遵的生平和著述
从民本思想到执政为民的传承和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