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党的制度建设的原创性贡献与原因探析
2020-08-10罗昭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中,对党的制度建设作出了原创性、系统性贡献。这就是: 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是保证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定海神针”;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与坚持依法治国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是一条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政治和法治结合的创新之路;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深化党的制度建设改革、法规改革是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遵循; 落实制度的执行力是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根本着力点。其原因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牵住“牛鼻子”;坚持钉钉子精神;坚持“无我”精神。
关键词:习近平;党的制度建设;原创性贡献;原因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4-0048-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中,对党的制度建设作出了原创性、系统性贡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习近平同志这一原创性贡献及其原因,对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收稿日期:2020-03-20
作者简介:罗昭义,男,湖南浏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习近平对党的制度建设的原创性贡献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而且实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作出了原创性、系统性贡献。这主要是:
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古人说:“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在社会生活中,任何组织、团体,乃至各个个人之间,都得有游戏规则,都得有规矩或制度来规范各自的行为。制度的特性在于它是刚性的、强制性的。特别是在规范权力运行、保证权力运行预期方面,制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党作为外生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深知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使自己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有严密的组织、铁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中央就初步构建起了以党章为核心,以党的领导制度、监督制度、工作制度等较为系统且有效的配套制度体系,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当党成为执政党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开始从过去的着重以思想建设为主开始注重制度建设,并通过建章立制实现了党对国家的全面领导。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过,各种领导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此后,历届党中央都十分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五大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風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将“五大建设”调整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对以前党的建设总体构架的继承和发展。现在,我们党是一个有着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又是一个领导着14亿人民长期处于执政地位的大党,如果不用制度来管党治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腐败等问题不能解决,那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这长远之策、根本之策,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警示,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性课题,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并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条道路、这套制度,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华民族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是保证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定海神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使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个概念,并在构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13个方面中,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摆在首位。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领导一切的。在严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制度当然应处于统领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健。同时,既然党的领导制度是整个国家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状况如何、完善与否,对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着直接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比如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人,决定性因素是领导干部。在依制、依规治党过程中,全党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强化制度意识,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监督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等。这样,《决定》规定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就一定会实现。新中国70年来之所以能取得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其制度“密码”,就是坚持和完善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的,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取得这些奇迹,“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这次抗击疫情再次证明,只要我们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制度中的统领地位,在增强制度自信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能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中国之治”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与坚持依法治国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是一条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政治和法治结合的创新之路。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内法规工作会议重要指示中强调,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我们知道,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依法治国是对全国公民而言,是我们党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制度治党则是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角度讲的,是对执政党提出的法治化要求。这两者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之中。依法治国是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基础和依托,而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对依法治国起着引领和保障作用。一方面,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以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只有不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充分发挥党对依法治国的引领作用。十九大后,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就是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的领导,更加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我们一定要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使党的权力运行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使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广大党员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就必定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可见,只要我们把依法治国与依制、依规治党有机统一起来,把国家法律体系与党内制度体系、法规体系有机统一起来,两者全面推进,同向发力,就能走出一条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政治和法治结合的创新之路,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实现党的意志、国家意志、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深化党的制度建设改革、法规改革是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遵循。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是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根本遵循。为落实这一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2012年7月开始,到2014年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178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其中322件被废止、369件被宣布失效,二者合计约占58.7%。这是在党的历史上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一次全面系统清理。与此同时,党中央以出台八项规定为标志,陆续修订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形成了包括一部党章、三部准则、二十多部条例,以及一系列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比较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4年8月印发《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将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四方面改革任务分解为26项改革举措。2015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施行。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7年3月1日起,《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正式施行。2017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该《意见》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加快构建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等方面作出统筹部署,并要求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都表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深化党的制度建设改革、法规改革,是建党以来党的建设史上的一大亮点。这不仅使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也为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落实制度的执行力是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根本着力点。“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众所周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执行不认真,虚以应付,不仅会使制度沦为稻草人、纸老虎,还会丧失制度自信、凉了党心民心,动摇党的执政根基。落实制度的执行力,一是要建好制度笼子。一定要按照体现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提升执行主体的制度意识。要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制度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能搞“潜规则”,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三是要加强监督和巡视制度。要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执行力。在巡视中发现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的必须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可以说,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和巡视制度,是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新鲜经验,是强化制度治党、法规治党的一把利剑。只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拓宽思路,不断强化党的制度的执行力,就能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强的组織和制度保证。
二、习近平对党的制度建设原创性贡献的原因探析
上述原创性贡献,必有深刻之原因。习近平同志对党的制度建设原创性贡献的深刻原因是: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同志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文中说:“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首先,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深入群众善于发现问题。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同志从群众最关心的作风问题入手,在2012年12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出访活动、警卫工作、新闻报道、文稿发表、勤俭节约等8个方面对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共产党人,从作风建设切入,从最高领导层做起,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的“第一刀”。接着,从“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等现象,作出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新判断,开启了惩治腐败的“第二刀”。为推进反腐败斗争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党内监督体系”,并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将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思想和理念予以制度化。习近平同志坚持问题导向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杀出的这“两刀”,打开了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的突破口,清除了党内毒瘤,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获得了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其次,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注重解决问题的实效。如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问题,应认真研究梳理,列出问题和责任清单,明确时限要求,有什么问题就整改什么问题,是谁的问题就由谁来负责整改,同时举一反三、由点及面,推动更大范围内整改,使发现的违制、违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其三,坚持问题导向必须以完善党内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为目标。党内违制、违规各种问题的存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溯源说来,总与体制机制分不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根本,形成并构建了关于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使党的制度、法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必须长期坚持。
坚持牵住“牛鼻子”。牵住“牛鼻子”,就是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曾讲过的,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因为它在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文中也说:“积极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还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习近平同志认为,在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这众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就是要严明政治纪律。2013年1月22日,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讲话中指出,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现代政党都是有政治纪律要求的,没有政治上的规矩不能称其为政党。如果一个政党没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必会分崩离析。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远排在首要位置。要抓住这个纲,把严肃其他纪律带起来。为了抓住这个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专辟“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一节,明确规定“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和党员的“七不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把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提到全党面前,并要求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坚持“两个维护”和“四个自信”,净化党的政治生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2019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又专辟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节(第十三节)。正是抓住了严明政治纪律这个主要矛盾,党内存在的不遵守其它纪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制度治党的最有力的抓手就是抓“关键少数”。可以说,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是与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级干部,其中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使命与担当,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作用分不开的。在我国,只要真正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落实主体责任制,是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好的。坚持牵住“牛鼻子”,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思想智慧。它告诉我们,只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这个看家本领,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善于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就能事半功倍,取得一个接一个的新胜利。
坚持钉钉子精神。党的制度建设好比钉钉子,只有一锤接一锤地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地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在党的制度建设中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要把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做严、做实、做细。“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比如,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建设就是按照做严、做实、做细的要求进行的。做严,就是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坚持严字当头、一严到底,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老虎”露头就打、“苍蝇”乱飞就拍,腐败分子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猎狐”回来;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做实,就是要扎细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合理确定权力归属,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防止公权力的滥用;要做到监督到位,形成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绝不留空档。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做细,一是要处理好制度治党与“治病救人”的辩证关系,把严格管理与关心厚爱结合起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这就既要严格依规依纪办事,又要把思想工作做深做细。二是要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辩证关系。在反腐败过程中,“治标”,主要是强化惩治,目的是治已病;“治本”是目的,要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道德防线,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这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发扬钉钉子精神,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体现。
坚持“无我”精神。2019年3月,习近平同志访问意大利在罗马会见众议长菲科临近结束时,菲科向习近平同志提出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习近平同志回答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首先,习近平同志这种“无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在求学时就下定决心,用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家有六位亲人前仆后继牺牲;在抗美援朝时,他又将儿子毛岸英同志送往朝鲜前线而不幸壮烈牺牲。之所以说是发展,因为习近平同志这种“无我”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其次,习近平同志的这种“无我”精神体现了党的宗旨与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统一。他心中“无我”,装的全是人民。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以及最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会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中,无不感受到人民领袖忠于人民、敢于担当的情怀与信念。其三,习近平同志的这种“无我”精神体现了人格魅力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他心中“无我”,装的全是治国理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记者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快一年了,领导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您的感受是什么?对此,习近平这样回答: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我曾在中国不同地方长期工作,深知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习近平同志这一席话,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他就是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来治国理政,造福人民。习近平同志这种“无我”精神,既体现了人民领袖的人格魅力,更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真理光芒!
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时,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习近平同志对党的制度建设的原创性贡献,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基础上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坚持这种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投身“四个伟大”的实践创新中,必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创新推向新的阶段,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杨 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