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果树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0-08-10北京市大兴区果林研究所102600
褚 杰(北京市大兴区果林研究所,102600)
近年来,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把生态建设作为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新版的北京市总体规划赋予大兴“三区一门户”的功能定位,大兴区作为北京市传统果树产业大区,正迎来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在这发展过程中,果树产业面临发展空间受限、低产低效果园仍较多、政策支持缺少等问题,果树面积锐减。因此,如何保护好现有果树生态资源,保护住百姓“果盘子”,积极推进果树产业向生态友好、高效集约、安全优质方向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 北京市大兴区果树产业发展情况
1.1 基本情况
大兴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东临通州区,南临河北省固安县、霸州市,西与房山区隔永定河为邻,北接丰台区、朝阳区,是首都重要的农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也是北京市重要的果品生产基地。全区辖14个镇,果树种植主要以南部10个镇为主。截至2019年底,全区果树栽培面积约5200公顷,以梨、桃树、葡萄为主,主要分布在榆垡、庞各庄、长子营、安定、魏善庄、北臧村等镇(表1)。
1.2 发展趋势
(1)果树新品种增势明显。随着首都市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大樱桃为代表的绿色、高端水果发展形势良好。据2019年调查结果显示,大兴区新增大樱桃面积66.7公顷,由于其较易栽植、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逐渐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同时,一些传统果品,如庞各庄“金把黄”鸭梨、广梨、京白等,采育镇具有百年历史的玫瑰香葡萄、大白杏等,都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2)高效密植果树发展态势良好。自2013以来,大兴区在积极推进高效密植果树种植技术,并把此作为绿色发展、农民增收的抓手。2013—2014年,共发展高效密植果园200公顷;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高效密植果园建设及低效果园改造提升共1000公顷,栽植梨、桃、苹果等多个树种,涉及庞各庄、榆垡、礼贤、魏善庄、长子营等重点镇。
(3)珍贵老果树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18年,大兴区在北京市率先开展老梨树的普查、建档及出台保护政策等工作,对树龄在50年及以上的老梨树逐一进行编号并挂牌保护,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系统的老果树资源保护体系,纳入保护范围的老梨树、老桑树超过了5万株,珍贵的“绿色古董”老梨树资源得到规范管理和保护。
表1 2019年底大兴区主要果品栽培面积及分布情况
2 促进大兴区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果树产业是集发展生产、改善生态、服务社会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林业,对提高全社会的林木绿化率、促进农民绿色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生态建设、提升全区宜居宜业环境、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新国门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1 为创建低碳绿色家园提供重要保障
生态服务是果树产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兴区果树面积占全区林地面积的15%,且被纳入全区林木绿化率计算指标。这些生态经济林一昼夜可吸收二氧化碳5226吨,释放氧气3822吨,可提供507万人的氧气消耗,同时一年可吸纳滞尘171.6万~468万吨,是巨大的碳汇资源库,为大兴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绿色氧吧。
2.2 为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果品需求提供了新平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果品已经成为广大居民健康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从“吃水果好”转变为“吃好水果”,更加注重果品的质量和品质。近年来,大兴区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开展绿色有机认证,以高品质水果满足市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极大地丰富了首都市民餐桌的“果盘子”。
2.3 为发展都市型旅游休闲服务业提供广阔平台
旅游观光果园是现代化城市开展特色林果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生态、科普、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可实现对土地、劳力、财力、生态等资源的优化整合。其良好环境所形成的森林浴、郊野露营、观光采摘、休闲旅游等活动,有力带动了全区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2.4 为农民就业拓展新渠道
果树产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优势产业,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区1.1万户果农仅在生产环节(人工授粉、果实套袋、施肥、打药、修剪等)可为农民提供2万~3万个就业岗位。
3 大兴区果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受挤压
随着大兴区城乡进程化加快发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及一些重大工程的落地实施,很大比率的果园被占用,果园面积也随之减少。2009—2011年,北臧村、庞各庄、榆垡、采育、亦庄、瀛海等镇拆迁的100个村庄中,有50%以上的村庄有果树,随占地面积减少近700公顷果园。2013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规划建设,机场核心区以礼贤、榆垡镇为主,占用果树面积近1300公顷。根据2019年与2015年果树种植面积对比,庞各庄减少450公顷,青云店减少266公顷,榆垡减少233公顷,长子营、北臧村、安定均减少133公顷以上,西红门基本已经没有果树,全区果树产业发展空间受限,产业资源面临危险。
3.2 果树产业技术性强、投入大、回报期长
大多数果树成熟期长,如梨树、桃树等,从幼苗期到成熟结果期需3~5年,在此期间需要调节温度、光照、水分,预防病虫害,科学修剪及花期管理等,对技术及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投入大、回报期长。而其他一些行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回报期短,更受农民青睐。
3.3 缺乏鼓励性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
虽然市区在果树产业发展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与粮食直补、设施农业、平原造林等相比,政策力度较弱。如农业有生态作物补、基本菜田补等;市级相关部门还会拨付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农业企业,如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园区、食用菌标准园项目及蔬菜标准园项目等;平原造林有土地补贴、养护管理等,而全区果树(除老梨树、桑树)没有任何政策和补贴。
4 促进大兴区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果树产业是兼具生态、生产型的产业,发展以新技术为支撑、以文化休闲为主导、以兴绿富民为目的的服务型高效林果产业,是首都乡村振兴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兴区实现“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的重要支撑。为促进大兴区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4.1 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结合大兴区林果产业资源基础和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国家和市区宏观产业政策,合理地制定果树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全区未来果树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围绕果树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景观化、家庭农场化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区镇两级政府应强化政府领导,明确责任,把果树产业发展作为各镇绿色产业发展的考核指标,确保果树产业可持续、规范、健康发展。
4.2 加大投入,提高水平
一是建立种质资源圃。围绕市场需求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引进、选育适宜北京地区的名特优新品种,构筑起保留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的品种结构格局。二是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引进梨、桃、苹果、杏、枣等新品种,同时对每一树种最新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引导农民学习种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三是加快冷链物流、贮藏加工体系建设。梨果贮藏保鲜可推动梨产业持续发展,大力推广梨产品保鲜加工、冷链运输链条式的产后处理技术体系,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果品产后处理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果品高端消费市场营销需求,同时为全区果品出口提供强有力的设施服务保障。四是加强安全生产投入,确保质量和效益。遵循“政府组织、企业牵头、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的模式,逐步规范全区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生产、经销、使用管理,进一步完善果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全区林果产业向安全化、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4.3 创新模式,提高效率
进一步完善全区果林研究所、林果中心职能,加大加强技术支持服务力度,以深入开展群众实践活动为契机,广大林果技术人员要深入果园、主动服务,充分发挥其林果技术研究推广、科技培训等职能,为广大果农增收致富提供科技支撑力量。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是联结个体农户、解决个体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的主要途径。支持果树行业发展规范的合作组织,鼓励并支持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村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实现全区果树产业高效、标准、现代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引导合作组织带领企业和广大农民瞄准市场行情,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4 完善政策,提供保障
一是将果树产业建设纳入生态建设政策体系。果树产业在全区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兼具生态、生产型的产业,是集旅游、观光、科普、展示等为一体的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绿色产业。将其纳入生态补偿体系,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果农生产积极性,带动农民富裕,同时将有力提升大兴区宜居宜业环境,为首都提供巨大的碳汇资源库。建议参照平原造林相关政策,支持果树产业发展,使果树产业更好地服务首都生态改善、生产发展和农民富裕。二是将果树管护纳入生态林管护体系。建议各级政府从前期果树的有机投入到后期的机械配套、果树管护等方面给予政策、科技、项目投入上的支持,用于人工、有机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机械配套等方面,将有效促进果树管理,实现果树提质增效。三是加快建立政策性林业产业保险制度。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林业产业保险业务。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多种形式的风险共担机制,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保按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生产的林果产品,减少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也可以采取股份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和规避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