苄星青霉素改良肌注方式在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中的应用
2020-08-10康丽云范月儿宋榕颜
康丽云,范月儿,宋榕颜
佛冈县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佛冈 511600
梅毒是由梅毒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的性传播疾病,而妊娠期梅毒则可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先天梅毒和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1-2]。目前临床上在对妊娠期梅毒感染的孕妇进行治疗和控制的同时,对于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治疗,以降低先天梅毒的感染可能,减少其给新生儿带来的损伤[3]。苄星青霉素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广泛应用的梅毒治疗药物,但其分子颗粒大,难溶于水,在与生理盐水等配伍时易发生分子膨胀,加之新生儿在进行肌注时难以配合,进而造成注射时出现针头堵塞、重复注射等情况出现,给治疗带来困难[4-5]。本研究旨在探讨苄星青霉素改良肌注方式在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间在佛冈县人民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梅毒产妇分娩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孕产妇均为足月单胎妊娠;②新生儿及孕产妇病历检查资料齐全;③孕产妇年龄<50岁,新生儿出生时间<15 d;④孕产妇经确诊为梅毒感染早期或中期,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为阳性。排除标准:①孕产妇及新生儿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②新生儿存在严重脏器功能衰竭;③新生儿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④新生儿合并存在其他遗传性疾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100例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新生儿出生时间1~12 d,平均(3.81±1.65)d。观察组新生儿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新生儿出生时间1~11 d,平均(3.69±1.81)d。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出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新生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新生儿在注射前均需通过苄星青霉素皮试,且无过敏情况出现。
1.2.1 对照组 该组新生儿采用传统肌注苄星青霉素治疗方式。选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与7#针头,于苄星青霉素(石药集团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3743)瓶内注入4 mL浓度为0.9%的灭菌注射用生理盐水进行配伍。注射前对新生儿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局部消毒,将配置好的混悬液抽取到注射器中,同时排出空气,避开皮肤破损部位进行深层肌注,推注药液完成后快速拔针,按压15~30 s后观察注射部位情况,直至无血液渗出。肌注治疗频次为1次/周,连续给药3周为一个疗程,对所有新生儿均进行一个疗程肌注治疗。
1.2.2 观察组 该组新生儿采用改良肌注苄星青霉素治疗方式。选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与7#针头,于苄星青霉素瓶中注入6 mL浓度为0.9%的灭菌注射用生理盐水,同时抽出瓶内空气后以负压震荡药瓶形成混悬液;对新生儿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后,选用2 mL空针与6#针头,抽吸药液排空后再次吸入0.2 mL浓度为0.9%的灭菌注射用生理盐水,然后深层肌注,肌注时进针后快速回抽,无回血后匀速推注,使后半段未被稀释的药液在前半段低浓度药液的带动下推出,拔针后按压15~30 s后观察注射部位情况,直至无血液渗出。肌注治疗频次为1次/周,连续给药3周为一个疗程,对所有新生儿均进行一个疗程肌注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①注射情况。记录和观察两组新生儿在肌注治疗中的出现针头堵塞的情况,当出现需要重复注射的情况时即视为一次注射失败。②疼痛情况。采用新生儿Comfort评分[6]对新生儿疼痛情况进行评价。于肌注中观察新生儿对医护人员的警觉程度、平静状态、呼吸反应、体动、血压、肌肉张力、面部紧张程度等了解新生儿对治疗的镇静舒适程度,利用上述指标对其进行评分。评分依据共包括8个项目,每一个项目评分为1~5分,总分为40分;根据新生儿得分将其镇静程度分为3级:8~16分为深度镇静;17~26分为轻度镇静;27~40分为镇静不足、躁动。③满意度调查。对两组新生儿的母亲发放肌注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由10小题组成,覆盖就医环境、医护人员态度、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满意度评分满分为100分。当得分≥90分,视为很满意;当90分>得分≥75分,视为满意;当得分<75分,视为不满意。满意度=(很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的注射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的针头堵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的注射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新生儿的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的Comfort评分平均为(16.81±1.5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4±2.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94 2,P<0.05)。
2.3 两组新生儿母亲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母亲对肌注治疗的总满意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6 9,P=006 1<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母亲的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妊娠期梅毒是一种可致胎儿死亡的疾病,不仅危害孕产妇的各个系统,还会严重影响胎儿的发育生长。妊娠期梅毒的早产、胎膜早破、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因此,需尽早进行干预治疗[7]。妊娠期梅毒能在妊娠期间通过孕妇胎盘,在胎儿的内脏系统和组织当中大量繁殖,从而使新生儿感染先天性梅毒。相关研究显示,梅毒产妇在未经任何干预下娩出的胎儿约81%为先天性梅毒[8-9],故在围产期对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胎儿进行抗感染治疗对孕产妇的身体健康、分娩成功率及胎儿的机体健康和发育,都有重要意义[10]。
苄星青霉素作为一种β-内酰胺类青霉素抗生素,具有长效缓释的特性,对于需要长期抗感染治疗的疾病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11-12]。该药对各种革兰阳性菌、拟杆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都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由于其分子颗粒大,在常规注射用0.9%生理盐水中溶解度低,同时溶解后易发生膨胀作用从而出现沉淀,虽然一般临床上均要求苄星青霉素现配现用,但在护理人员的实际应用中,苄星青霉素的肌注治疗易发生针头堵塞,给治疗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痛苦[13-14]。而新生儿由于臀小肌不发达,注射范围有限,若定位不准确易在肌注中损伤新生儿的股神经,同时新生儿治疗中难以配合医护人员,也给苄星青霉素的肌注治疗带来困难,导致注射失败从而重复注射[15-17]。
本研究中所应用的改良肌注方式在注射前吸取一定注射用盐水,在对部分药液稀释后,再加入0.2 mL的0.9%生理盐水弥补配伍后药液的蒸发,同时能够减少配伍药液在针头处出现的沉淀,防止药液受到外部污染,从而减少在深层肌注的推注中发生针头堵塞,提高一次注射的成功率[18]。护理人员经过针对性培训后,能把握进针时机和注射部位,快速进针配合匀速推注,能在进针冲击力的作用下增强药液的流动性,减少新生儿治疗中的痛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与新生儿母亲对肌注治疗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改良肌注方式治疗能有效降低肌注过程中针头堵塞发生率,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提示改良肌注能够防止苄星青霉素药液在配伍完成后发生沉淀和针管堵塞发生。同时,改良肌注方式能明显减轻新生儿在肌注治疗的痛感,提升新生儿母亲对肌注治疗满意度,提示改良肌注方式能够减少进针和推注给局部神经带来的刺激,同时护理人员更加专业的手法,使新生儿家属更加满意。
综上所述,改良肌注方式在梅毒产妇分娩新生儿的苄星青霉素肌注治疗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明显提升一次注射成功率,减少常规肌注方式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提升护理质量和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