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城融合的杭州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2020-08-10厉泽萍李俊杰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年8期
关键词:产城滨水空间规划

厉泽萍,李俊杰,陈 波

(1.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00)

杭州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原本处于郊区的滨水空间被纳入城市内部,随之而来的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生态的改善提升等问题。同时,滨水空间与居民的生产、生活结合更加紧密,滨水空间的功能需求更加复杂,杭州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面临诸多问题。

近几年,从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保护、涉水产业发展方面展开研究,强调城市建设需兼顾水环境承载力,提出多项水环境治理措施[1- 2]。同时对滨水空间的滨水景观提升、滨水建筑改造以及滨水空间与外部的交通处理等问题进行研究,为滨水空间规划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3- 5]。但目前对于杭州滨水空间的研究多以局部问题为着眼点,在滨水空间发展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处理上略显不足,应将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纵深两个维度作为杭州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研究的要点。

1 产城融合与杭州城市滨水空间

1.1 产城融合的内涵剖析

过去的城市演变是自然演化和有意识规划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对城市和产业演化过程中的规律性理论探讨不断深入,张道刚首次提出产城融合的理念[6]。之后,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对产城融合的涵义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经济领域提出产城融合是将绿色、共生和融合思想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产业业态和城市形态的互相渗透,利用产业的互动力、辐射力、吸引力等构建具有更大生产力的经济社会复合体[7- 8]。在环境领域提出产城融合是以产业提升为驱动,形成多元功能复合的新城,是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提升的必然选择,在产城融合背景下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管理是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9- 10]。在社会领域,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的价值导向,其目的是实现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同时,产城融合具有阶段性特征[11- 14]。

国外对于产城融合没有明确的研究,但在很多其他理论研究中体现了产城融合的相关内涵。《雅典宪章》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概念[15]。霍尔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认为《雅典宪章》中功能分区的思想是渴望通过物质空间的规划来解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16]。日本对“复合城市”的研究体现了产城融合的相关内涵,倡导用集中和分散统一的方式进行城市功能的复合[17]。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则从职住平衡、城市景观等角度阐述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布局的重要性[18]。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涉及经济、环境、社会多个领域,以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产城融合关注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匹配;追求城市功能融合,使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紧密联系;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诉求,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1.2 产城融合与杭州滨水空间演变发展

(1)农耕时代(秦代-清代中叶)

自秦汉开始,杭州依托钱塘江的航运,经济逐步发展,至魏晋南北朝,钱塘江沿岸码头迅速增加。隋唐时期,以杭州为南端的京杭大运河竣工通航,极大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为杭州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杭州城区从原来的城南江干一带,逐渐扩展到武林门,城南江干成为海外贸易码头,城北武林门片区因大运河的通航而成为附近州县货物的集散地。到吴越国时期,杭州控江保湖,把江干小城尽力往北延伸,确立了杭州“东城—西湖”的基本城市格局。两宋时期基本延续了之前的城池范围,内部形成皇城在南、街市在北的格局。元明至清中叶时期杭州经历了一个衰落期,直至明中叶逐渐恢复,杭州城市发展在这一时期依然延续着之前的城市格局,未有较大突破。

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杭州的城市形态和城市产业都发展得十分缓慢。但无论是六朝时期的柳浦还是五代时期的西府,都证明了杭州城市的建设发展与钱塘江、运河以及西湖紧密联系,当时的城市水系与街道、桥梁、码头等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古代的滨水空间以协助产业发展为主,钱塘江、运河是古代杭州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但城市产业与滨河空间在地理上还是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钱塘江和运河承担的生活和生态功能相对较弱。

(2)工业时代(清末—改革开放)

清末,杭州的城市范围突破了千年城墙的限制,逐渐形成了“中心城—租界”的城市格局,并将各种新设的工厂、机器设备和生产方式引入其中,运河边日租界和公共通商场逐渐发展起来,现代化的道路、码头、仓库在运河边逐渐出现,一些新式工厂在此建立。至民国,西湖之滨发展出繁盛的商业区,随着沪杭铁路的开通,沿钱塘江北岸至闸口的狭长江滩地带,人口规模逐步扩大。民国的城市规划向东沿钱塘江、向北沿运河与铁路布置建设用地,向西将西湖与周边群山作为风景区建设,至此,西湖、运河和钱塘江的滨水空间发展逐步与中心城区结合。

杭州城市滨水空间由过去的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形成了生活和生产功能并重的局面。沿城市水系周边逐渐出现聚居区,并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建成区,钱塘江、运河和西湖作为城市发展的自然限制条件已被弱化,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成立,代表着西湖作为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复合功能区块已被肯定。

(3)后工业时代(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正式开始了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杭州滨水空间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后杭州经历了第四轮、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在第三轮规划中,城市逐步向外拓展,在钱塘江二堡至闸口一带规划了钱江新区,开辟了旅游、文教、科研和居住区,在城北的拱宸桥区块,工业建设占据了主导方向。在第四轮规划中,向西确立了“跨江发展”的轴线,向东确立了“沿江发展”的轴线,杭州从西湖时代进入钱江时代。第五轮规划,钱江两岸的城市结构更为丰富,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和社会结构结合得更为紧密,同时,由于前期的城市扩张,滨水空间面临诸多生态问题,第五轮规划中开展了中心城区保护更新、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等项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杭州滨水空间的发展深受城市与产业的影响,承担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其功能结构相比过去复合性更强,各种功能之间的交织更为紧密。由于过去以功能填充的方式来建设城市,导致片区功能单一,也成为了当代城市滨水空间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必须要处理好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特别是在人类生产力快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今天,更要注重生产、生态、生活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2 规划原则

2.1 生产性原则

杭州的滨水空间是生产活动最活跃的地方。秦汉时期,已有先人活跃于钱塘江两岸,取江水灌溉之利形成早期的农业生产空间。随后,西湖周围逐渐发展,唐代修建钱塘湖堤满足灌溉和航运需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一步步扩张,使得自然水系逐步进入城市内部,滨水产业与城市产业进一步融合,滨水空间的生产活力提升,至今,城市的产业发展从当初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转变,杭州城市滨水空间承载的产业功能更为丰富多元。

在规划过程中,城市滨水空间要满足基本的生产需要,推动滨水空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害防治协同发展,为城市生产提供原动力。

2.2 生活性原则

杭州水网密集,滨水空间是展现杭州丰富多彩城市生活的典型代表。早在史前,良渚先民就开始尝试弄潮乘舟,至南宋人文活动更为丰富,河埠码头上商品交易活跃。直至当代,杭州发展逐渐从“西湖时代”向“钱江时代”迈进,不论西湖滨水空间建设还是钱塘江两岸的建设,都将以满足人居生活为出发点、实现区域的职住平衡为目标。

滨水空间与人居生活紧密联系,在规划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满足人居生活需求,同时,滨水空间的发展承载了一座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人文之美,在规划建设中要架起这座联系城市当代生活和人文回忆的桥梁。

2.3 生态性原则

杭州作为江南水乡中的典型,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滨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随着城市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滨水空间也成为居民走进自然的重要场所。近代,杭州运河边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滨水空间的新一轮建设,同时也对运河两岸的生态承载力提出了挑战。随着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城市水系产生了污染、淤塞等问题,而在杭州的第五轮规划中提出了西湖、西溪水域的保护更新工程,滨水空间建设逐渐从过去的经济建设优先向强调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维持稳定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中需要转变观念,倡导生态先行,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通过规划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的经济转化效率和城市运行效率,实现滨水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 规划体系

根据前文所述规划原则构建基于产城融合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体系。首先,以价值观念、专业理论、历史实践为支撑进行本研究的理论构建,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方法指导,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开展规划策略体系的构建,并在纵向上形成指导原则、多级策略、总结提炼的层次化模式,系统全面地进行城市滨水空间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归纳,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产城融合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体系图

3.1 理论构建

杭州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的历史渊源深厚,涉及人文、经济、环境等多个要素,各要素相互交错联系,在理论构建过程中,从价值观念、专业理论、历史实践角度对复杂庞大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

(1)就价值观念而言,基于产城融合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规划。

(2)就专业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涉及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产城融合正是符合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需求,在规划过程中尊重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3)从历史实践角度,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历史演变做系统梳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解决城市遗留问题的过程,延续城市文脉,对城市功能进行联动整合。

3.2 生产、生活、生态横向构建

产城融合理念是关于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基于产城融合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解决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之间矛盾的过程。在构建规划体系的过程中,从原则到策略都将从这三方面入手展开分析。

(1)城市滨水空间生产主要有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一二三产业”,需要实现产业内部及其与周边的关系的良性发展。

(2)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活包括旅游休闲、工作居住生活在内的精神和物质生活,规划中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诉求,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3)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包括了生物性生态和非生物性生态,而非生物生态包括了产业生态、文化生态等,规划中对生态的考量是以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实现城市滨水空间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结构的相互匹配。

3.3 纵向多层次构建

杭州城市滨水空间是一个结构庞杂的系统,基于产城融合的理念分析和历史总结,在规划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用层次化的方法。

(1)首先以原则为上层指导,就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总结了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指导原则,实现从理论内涵到指导原则的层次过度。

(2)从指导原则到实践分析层面的第二层次分析,依据三项指导原则,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对滨水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从滨水空间的历史实践层面总结优势与劣势。

(3)最后分级提出策略,进行第三层次分析,就城市滨水空间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大方向上提出一级策略,就各方向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二级设计策略,最后落实到具体问题的解决。

猜你喜欢

产城滨水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路径思考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旧改+产城业务双突破! 时代中国: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