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温针灸治疗效果分析
2020-08-10杨淑君
杨淑君
(怀来县中医医院康复科 河北怀来 075400)
膝骨性关节炎属于慢性疾病,临床特征为患者膝关节软骨变性,关节边缘丢失、关节软骨下骨骨质增生,患者普遍会表现为关节肿胀、活动障碍、疼痛等,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会给其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干扰[1]。临床因为明确该病症的发病机制、病因,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而中医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面有较好的成效,且不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2]。因此本次为探讨最佳中医疗法,以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阶段我院收治的74 例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例,对照针刺疗法、温针灸疗法展开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阶段我院收治的74 例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展开研究。
纳入标准:①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提出的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标准;②近30d 未接受相关治疗;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系统疾病;②合并骨折、痛风、炎性关节炎、肿瘤、急性创伤;③合并晚期畸形、精神疾病等。
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根据随机数字抽签法划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37 例)与研究组(37 例);对照组由15 例男性与22 例女性组成,年龄为45~80(60.45±5.34)岁;研究组由17 例男性与20例女性组成,年龄为46~78(60.71±5.23)岁;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的相应数据,组间差别不可见,即P>0.0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研究有开展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穴位包括梁丘穴、阴陵泉穴、阳陵泉穴、鹤顶穴、膝眼穴、血海穴、阴膝穴、阳膝穴;患者维持坐位,屈膝呈90°,取75%浓度的酒精棉擦拭膝部穴位、针具,以0.3mm×40mm 的1.5寸毫针直刺患者阴膝穴、阳膝穴,深度0.5 寸~0.8 寸,其余穴位参考《针灸学》提出的针刺疗法,通过捻转与平补平泻手法得气,留针时间约为0.5h,期间行针1 次,1 次/d,持续7d 为1 疗程,休息1d 后开展下一个疗程,共治疗6 个疗程。
研究组采用温针灸疗法:疗法即基于对照组治疗联合应用艾灸治疗,针刺患者阴膝穴、阳膝穴、犊鼻穴、内膝眼之后,取1cm 艾段置于针柄之上点燃,燃尽后1 取1 壮,单次治疗使用3 壮,注意患者皮肤与艾柱之间的距离不可短于3cm,避免烫伤;治疗期间若患者不耐热,可取纸板,中间留孔,由针柄套入置于患者皮肤之上;点燃第2 壮时,需要行针;1 次/d,持续7d 为1 疗程,休息1d 后开展下一个疗程,共治疗6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参考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评估维度包含晨僵、疼痛、活动受限等,其中晨僵为8 分制,疼痛为20 分制,活动受限为68 分制,三个联合为总体症状评分,患者所得分值与其病情呈正比关联[3]。
2 结果
经治疗研究组在晨僵、疼痛、活动受限、总体症状方面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别可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经治疗研究组在晨僵、疼痛、活动受限、总体症状方面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别可见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中医理论中,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被纳为“痛痹”范畴,病机主要为阳虚致寒,导致气血不畅、脉绌急,治疗应遵循祛风散寒、温阳通脉、除湿止痛的原则。本次所采取的温针灸疗法,选穴为梁丘穴、血海穴,可以达到舒筋活络、益气补血、止痛的效果;膝眼穴、鹤顶穴可以达到通利关节、疏经通络的效果;阳陵泉穴可达到舒筋活络、疏肝利胆的效果;阴陵泉穴可以达到固精益肾、健脾渗湿、理气止痛的效果;阳膝穴、阴膝穴可以达到通利关节、舒筋活络的效果;联合诸穴则可以达到止痛痹、祛风湿、通关节以及舒筋络的效果,而以此为基础联合应用艾灸疗法,可以通过温热刺激实现活血祛风、温阳通络的疗效[4]。因此以温针灸疗法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效果较为确切。
结束语:
综上,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给予温针灸疗法,可以改善症状,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