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筛前神经及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分析
2020-08-10马圣君
马圣君
(定西市人民医院 甘肃定西 743000)
过敏性鼻炎为耳鼻喉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为鼻腔黏膜的变应性疾病,也是鼻腔黏膜组织非感染性的炎性疾病。过敏性鼻炎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等,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以往药物为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疗效不佳者,再进行单一手术治疗,但效果仍不显著。因此,临床提出手术联合治疗方法,逐渐被临床应用于治疗该疾病。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筛前神经及翼管神经切断术联合对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7 年12 月-2019 年4 月收治过敏性鼻炎患者共计2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男5 例,女5例;年龄26-50 岁,平均(37.96±6.74)岁;病程1-6 年,平均(3.47±2.23)年;身体质量指数20-23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1.84±0.73)kg/m2。观察组男4 例,女6 例;年龄24-50 岁,平均(37.45±6.45)岁;病程1-6 年,平均(3.51±2.14) 年,身体质量指数19-23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1.58±0.86)kg/m2。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及双侧中、下鼻甲部分粘膜切除术,方法如下:患者在手术台上呈平卧位,进行全身麻醉,双侧鼻腔放置含有盐酸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棉片两次收缩鼻腔粘膜。在左鼻腔鼻中隔皮肤粘膜交界部,纵行切开粘骨膜,直至鼻中隔软骨,在鼻内镜直视下剥离粘骨膜,剥离至骨质后方1cm 处,切开鼻中隔软骨达对侧粘骨膜,同法剥离后,用软骨刀将偏曲的犁骨与软骨去除,并将偏向一边筛骨垂直板部分切除,复位粘膜骨,至鼻中隔居中;然后用刨削刀除部分双侧中、下鼻甲粘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筛前神经及翼管神经切断术,方法如下:患者在手术台上呈半卧位,进行全身麻醉后,鼻腔内放置含有盐酸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棉片两次收缩鼻腔粘膜,10min 后进行手术,在鼻内镜直视状态下,能量定位为30 瓦,将微波的电极头放入筛前神经及翼管神经集中处进行切断。
1.3 评价指标
①全部临床症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临床症状包括鼻痒、鼻塞、间断性喷嚏。②复发率:随访6 个月后,观察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症消失与住院时间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鼻痒、间断性喷嚏、鼻塞消失与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 复发率
随访6 个月后,对照组患者中1 例复发,其复发率为10%(1/10),观察组患者无复发例数,两组患者患者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还可称为变应性鼻炎,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存在一定关联,临床上以鼻痒、鼻塞、喷嚏为主要特征,具有病程长等特点,且治愈难度较大,将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随着人们接触的变应原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过敏性鼻炎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对过敏性鼻炎患者尤为重要。
近年来,手术联合治疗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且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鼻痒、鼻塞、间断性喷嚏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复发率相比对照组患者较低,提示过敏性鼻炎患者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鼻内镜下筛前神经与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后,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并且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通过破坏筛前神经在此区域的副交感纤维,形成疤痕,阻滞神经反射,降低神经功能,进而降低不良刺激的敏感性,减轻血管扩张能力,通透性下降,减少腺体分泌,从而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2]。鼻内镜下筛前神经及翼管神经切断术具有高效、微创、复发率低等优势,可有效弥补药物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的不足之处,促使患者获益[3]。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联合鼻内镜下筛前神经与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疗效显著,能够缩短康复时间,且术后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