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有效性及准确性研究
2020-08-10张仲文
王 毅 张仲文 季 峥
(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检验科 甘肃白银 730900)
病毒性肝炎是人体感染肝炎病毒后,病毒进入肝脏后复制,同时释放毒素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病毒血症,机体免疫可杀伤受感染的肝细胞,使得肝细胞趋向凋亡亦或是直接死亡,形成一系列炎症应激效应,最终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不同类型的肝炎,其症状表现也不一,通常有肝病面容症状,且存有食欲低下、肝区疼痛及恶心等表现,偶有病例出现黄疸、发热等情况。临床检验实践证明,病毒性肝炎对机体血常规、尿常规、肝生化检查等指标均有较大影响,可作为该病早期诊断及鉴别的有效标准[2]。本次研究对2018.01~2018.12 间我医院接诊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共65 例)实施研究,并选同期体检健康者(54 例)形成对照,现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选2018.01~2018.12 本院接诊的患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研究,将其视作研究组(n=65),同期抽取体检健康者,将其视作参照组(n=54)。纳入标准[3]:知情研究且签订协议书;满足病毒性肝炎发病指征。排除标准[4]:并发血液系统病症。参照组男女比重达30:24;年龄临界值61 岁、23 岁,均龄(45.46±4.37)岁;研究组男女比重达39:26;年龄临界值70 岁、24 岁,均龄(47.54±5.47)岁。将研究中牵涉两组的一般资料行SPSS18.0 统计分析,P>0.05,具比较价值。
1.2 方法 入院后,予两组血常规检查及生化检验,其中血常规检查选取全自动式血常规测定仪与相应的配套试剂,仔细阅读说明书中提及的检验要点及流程;生化检验项目中同样采取全自动式生化测定仪与相应的配套试剂。需要注意,在实际测定中,检验必须于有效期内结束,且确保质控品在可允许范围内[5]。
1.3 观察指标 ①血常规指标。主要包括PLT(血小板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水平及WBC(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
②生化指标。如ALT(谷丙转氨酶)、ALB(白蛋白)与A/G(肝功能白球比重)及TBIL(总胆红素)等。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版本为SPSS18.0 的统计软件开展数据分析,其中定性资料(检验效果)用百分比(%)表示,检验用X2,定量资料(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指标)用()表示,行t 检验,组间对比于统计学有无意义可参考P<0.05。
2 结果
2.1 组间血常规相关性指标对比 数据表明,与参照组比,研究组PLT、中性粒细胞水平及WBC 降低幅度更为明显;淋巴细胞提升幅度更为显著P<0.05,具统计学差异,详情见表1。
?
2.2 组间生化相关性指标对比 结果显示,研究组ALT、ALB 及A/G 和TBIL 相对于参照组更具优越性,P<0.05,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详见表2。
?
3 讨论
病毒性肝炎属常发性疾病,随人们生活、饮食等习惯的逐步转变,使此病患病人数正以逐年增多趋势呈现,并有年轻化发病表现。病毒性肝炎牵涉范围较广,感染性强,如若未能及时有效防控,可影响机体其他脏器,更有甚者还会累及生命[6]。
因而,早期鉴别、测定对临床效果的确保及患者机能的恢复均有积极影响[7]。病毒性肝炎最严重亦最典型症状为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且其与白细胞计数属正相关关系,正如此,部分学者将该项指标视为病毒性肝炎的鉴别标志物,此外,亦有文献报道[8],血清蛋白合成物及总蛋白于肝脏中同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将淋巴细胞、PLT 视为病毒性肝炎的重要鉴别依据。
本研究结果指出,研究组PLT、中性粒细胞水平及WBC 相较于参照组具明显降低优势,而淋巴细胞具明显提升优势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其血液样本若处于非破坏状态下,可使白细胞计数呈假性升高水平,影响血常规最终测定结果,经测定体内血清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能够进行确诊率的显著提高,究其根本是因发病后机体PLT 水平明显降低,且存有一定的免疫效应,阻滞机体造血功能,甚致使肝脏生成新物质(ALB),随疾病进展该物质出现较大转变[9]。另外,肝脏血清生化指标转变机制主要有:肝组织病变后进行其合成能力的大幅度削弱,降低合成浓度;肝受损后使肝脏代谢废物不能有效排出,导致其滞留于血液中,加强血液中自身浓度[10]。所以,为进一步保证测定结果有效性,应与生化检验有机结合。本次研究中,相较于参照组,研究组ALT、ALB 及A/G 和TBIL 指标更具优越性P<0.05,证实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均能视为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性诊断依据,可为患者及临床确诊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降低资源耗费,节约医疗成本。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采取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效果良好,可为临床鉴别疾病奠定理论依据,具一定有效性及精准性,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