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内镜微创术在胆囊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探究
2020-08-10裴刚
裴 刚
(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 甘肃庄浪 744699)
胆囊息肉发生较为多见、常见,且逐年递增,如不有效救治,可致胆囊癌发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为普遍,可将胆囊疾病予以良好解决,但术后并发症多,对病情康复、正常生活不利。腹腔镜内镜微创术的发展为疾病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且可将胆囊功能予以良好保留,效果可靠[1]。基于此,本研究胆囊息肉患者开展腹腔镜内镜微创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2 例胆囊息肉患者,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2 组,对照组45 例,男27 例,女18 例,年龄26~78 岁,平均年龄(42.46±9.67)岁,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4.97±1.39)年,并发糖尿病13 例,并发高血压14例;研究组47 例,男28 例,女19 例,年龄27~79 岁,平均年龄(42.53±9.71)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02±1.41)年,并发糖尿病15 例,并发高血压13 例。2 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胆囊息肉直径范围为0.6~1.5cm;②可耐受手术;③测定餐后胆囊收缩率,测定结果>30%;④均未出现腹腔粘连以及其它并发症;⑤患者知情本次研究且已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肾、肝疾病患者;②既往进行上腹部手术;③精神疾患;④合并胆囊癌、胆总管结石等,测定胆囊壁厚度,测定结果提示并未达到3 mm。
1.3 观察指标
(1)围术期观察指标对比。围术期观察指标:①术中出血量;②肠功能恢复时间;③术后首次排气时间;④住院时间。
(2)胆囊壁厚度与胆囊收缩功能对比。①胆囊壁厚度测定:空腹,行B 超检查;②胆囊收缩功能测定:空腹,行B 超检查,准确测定胆囊,测定指标包括其最大前长径、前后径、横径,根据以上测定指标得出餐前胆囊容积;进食脂肪餐,在进餐结束后1h 行B 超检查,准确测定胆囊,测定指标同上,得出餐后胆囊容积;胆囊收缩功能=进餐前后胆囊容积差值/餐前胆囊容积×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 进行分析,围术期观察指标、胆囊壁厚度与胆囊收缩功能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与组内比较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观察指标对比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
2.2 胆囊壁厚度与胆囊收缩功能对比
治疗前2 组胆囊壁厚度与胆囊收缩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胆囊壁厚度均小于治疗前(P<0.05),胆囊收缩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胆囊壁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胆囊收缩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胆囊息肉早期症状程度相对轻微,胆囊功能尚处于正常状态,对绝大部分患者来说,强烈选择保胆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法实现此需求,术后并发症多,比如消化问题、胆管损伤、结肠癌发生风险增大等。相关研究表明,对胆囊息肉患者来说,维持胆囊完整,在加快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均有积极意义。临床亟待寻求一种更为可靠的保胆治疗方法[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胆囊壁厚度小于对照组,胆囊收缩功能优于对照组。提示胆囊息肉患者开展腹腔镜内镜微创术治疗,对术后恢复、胆囊壁厚度减小、胆囊收缩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