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2020-08-09郭灵娟
郭灵娟
摘 要 小学语文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成因,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而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教学的有效性与否,进一步影响着学生对世界的正确理解。在新课改之下,教师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0-0001-01
基于小学生浅薄的认知能力和不足的社会经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十分必要。制定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教师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用。新课改就要求老师们正视过去教学中的不足,发散思维,创新理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提高有效性,从而为小学生打下终身受益的阅读基础。
一、营造氛围,提高兴趣
营造氛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二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缺乏阅读兴趣,一是因为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对某件事缺乏兴趣,另一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僵硬,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从师生关系着手,不论是在和学生的课下接触,还是在课上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不给学生距离感和威严感。除此之外,根据所授课的内容,创造班级氛围,借助多媒体,从多方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感受。
例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端午粽》,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告知学生回家品尝一下粽子,正式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带粽子到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张贴屈原的画像,划龙舟、喝雄黄酒、悬艾草、佩香囊等图片。同时教师还可以带箬竹叶、蜜枣、糯米、粽子等实物到课堂上,从声、形、味多方面营造浓浓的过节氛围。同时,教师还能提前下载有关包粽子、吃粽子的美食视频,以及过端午节时各种习俗,如赛龙舟、喝雄黄酒等的视频,进一步给学生立体的感受。如此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去,同时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花式阅读,加深理解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加深理解。此时,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全体学生蒙头就读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理解读、有感情地读。还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在熟识了生字的正确读音的前提下,教导学生正确的抑扬顿挫和词句停顿,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对于课本所表达思想情感的共鸣。
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首先要教学生熟识生字,让学生全体朗读几遍诗歌,使全部的学生能够做到通读全诗,熟悉朗朗上口的韵律。然后为学生解释重阳节的含义和生僻词语的意思,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从而更进一步地掌握情感。把学生按照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自行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揣摩表达诗歌情感的阅读方式,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阅读诗歌,并说明自己对于诗歌情感的理解。老师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在表扬学生之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于诗人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三、读唱演结合,深化印象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在长篇或具有多个主人公的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开创多种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只朗读模式,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学生的能力范围以及教室的硬件设施,采用朗读、唱歌、表演、跳舞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办法,使枯燥死板的课堂活跃起来,鼓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性,调动课堂的积极性,让整个教学过程生动而有趣。此外,这种读唱演结合的阅读方法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想象力,开发出了学生的能力和爱好,已经超越了应对考试的范围,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而有益的。
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骑鹅旅行记》为案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表演一个小短剧,让学生们自愿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人物,如课文中的男孩、公鸡、猫咪、牛、大雁等。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还可以设置旁白、小导演、后勤、道具等人员。教师可以适当提出要求,如演员的台词要尽量还原课本、小演员要真情实感地表演等。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帮助和建议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将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导自演。这样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还可以开发出学生其他的兴趣或者潜力,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语文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不仅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更是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必备条件。其中提高阅读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因此,在新课改下,充满活力和创新性的阅读方式,对于培养优秀学生十分的必要。教师可以从营造氛围、花式阅读、读唱演結合等多种方式出发,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池灺.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