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暗藏三大风险
2020-08-09张瑾
张瑾
疫情期间又有人玩起“代理退保”骗局。银保监会日前正式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警惕相关风险隐患,根据自身需求谨慎办理退保,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某某公司新出的A产品好像比我原本买的B保障更好,要不要退掉现在的保单再买一份呢?”“当初不好意思拒绝推销一时冲动买了保险,现在年年缴费压力有点大,能不能退了?” “接到电话说已经购买的保险产品分红收益较低可以全额退保,该不该申请退保购买其他理财产品?”……随着保险产品日渐走入千家万户,有关“退保”引发的纠结、纠纷甚至骗局也开始频频出现在我们身边。
在多地银保监局相继发文提示“代理退保”相关风险之后,疫情期间的“退保黑产”问题也再度引发广泛关注,银保监会也紧急发布了《关于防范“代理退保”有关风险的提示》(以下简称“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警惕相关风险隐患,根据自身需求谨慎办理退保,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类“代理”手法需警惕
代理退保本是正常的保险服务,而通过投诉反映问题、提出诉求,也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手段。但这些合法服务和权益一旦被别有用心者的“黑产团伙”利用,就会变成完全“变味”的骗局。
关于“代理退保”骗局,北京银保监局曾公布过一则真实案例——北京消费者安某于两年前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一份分红险产品,安某按期缴纳保费,保险合同一直处于有效状态。2019年7月,安某接到康某电话,对方称自己为该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现针对其分红险产品检视分红盈利情况,由于安某的盈利情况未能达到预期,推荐安某办理退保手续及时止损,并告知安某自己可以有偿帮助其实现全额退保。安某产生疑虑,拨打官方客服热线进行核实,得知康某并非保险公司人员,并被告知退保损失较大,不建议办理退保。安某这才得知自己差点上当受骗。
综合各地保险监管部门对外公布的相关案例及提示信息,目前不法分子实施“代理退保”骗局多采用以下5种常见手法:
手法一: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以“保监会退保服务中心”“与银保监局合作”的名义,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进行虚假宣传。
手法二:谎称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保险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或欺骗消费者若继续持有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怂恿客户退保。
手法三:谎称可以协助消费者“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签署代理服务协议或欠款协议,并诱导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电话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有的甚至扣留消费者银行卡、手机,从而达到控制客户的目的。
手法四:有的代理退保组织与黑恶势力勾结,如消费者想终止协议,则对其实施威胁、恐吓等不法侵害。
手法五:阻止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沟通,试图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从中骗取客户支付高额费用。
总体而言,“退保黑产”团伙多通过社交、网购等平台发布“可在全国办理全额退保业务”的虚假信息,宣称可以帮助消费者在任意保险公司办理任何险种的全额退保,诱导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家庭住址照片等个人重要资料,签署委托投诉协议,缴纳押金并支付高额手续费。此外,部分不法分子甚至还会打着消费维权的幌子,通过窃取消费者保单信息不断致电怂恿蛊惑投保人委托其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假借消费维权名义歪曲捏造事实,无视合同约定要求全额退保,以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这些不法“代理人”往往教唆消费者不得与监管部门、保险公司直接联系,试图切断正常维权通道,一旦消费者想终止委托关系,则对其实施威胁、恐吓等。
“代理退保”的三大风险
据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護局介绍,委托不法分子进行“代理退保”至少隐藏以下3种风险:
一是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为牟取利益,一些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虚假宣传,称消费者所购保险产品“存在欺诈行为,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或“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挑唆、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使消费者丧失风险保障。消费者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二是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某些“代理退保”行为并非真正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是以牟利为目的。退保前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或缴纳定金,退保后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或其他公司保险产品以赚取佣金。部分组织还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费者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等,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甚至有不法团伙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一旦落入骗局,消费者资金损失难以挽回。
三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一些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打着“维权”幌子获取消费者信任,并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代理维权服务协议”,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除“代理退保”外,有的组织还从事信用卡套现、小额贷款业务,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存在较高的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有的组织甚至在消费者想终止“代理退保”协议时,采用极端手段骚扰消费者,迫使其再次投诉。
谨慎办理退保手续
风险提示信息显示,目前“代理退保”骗局主要涉及传统寿险、健康险等人身保险产品。为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也专门“支招”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理性应对。
一是充分考虑自身保险需求,谨慎办理退保。保险产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不同的人身保险产品其保障范围、缴费方式等有所差异。消费者退保后如想再次投保,由于投保年龄、健康状况等变化,可能会面临费率上涨、被拒保等风险。消费者应了解所购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保障功能、除外责任和退保损失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谨慎衡量是否有必要终止保险合同。尤其要慎重对待所谓“退旧投新”“高收益”产品等宣传,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防止上当受骗。
二是注意保护个人重要信息。保单是重要的金融单据,包含重要个人信息,消费者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不要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轻易转交他人,以免被非法使用,蒙受损失。如果受到不法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保护自身权益。
三是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消费者如果对保险产品有疑问或相关服务需求,可以直接通过保险公司公布的官方维权热线或服务渠道反映诉求;也可以通过拨打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等方式,向监管部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