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变》“时间之维”的生成方式
2020-08-09杨庆卿
杨庆卿
摘 要:《家变》的寻父与弑父的两条时间线共同进行,包含了过去与现在的双重时间,通过对时间线的创新,对经典模式的叙事方式提出了更为有力的质疑。本文选择对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进行解析,发掘现实环境下人的内在情感真实抒发,分析艺术效果。现实时间的家变与心理时间的个人变化相互影响,逐渐造成的两难境地反映真实深刻的矛盾,因此所生成的时间之维也增添新的深意而立体化、现实化。
关键词:《家变》;时间之维;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1972年王文兴的长篇小说《家变》发表之后,从内容到形式、情节结构,甚至语言文字,都是“离经叛道”的“异端”。对于新奇的叙述方法,笔者选择“时间”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这可以对小说主题有独特的理解,在分析的过程中也会有助于加深对叙事学的把握。为阐释“时间之维”的生成方式,分别写现实时间的生成、心理时间的生成,最后结合二者分析艺术效果。
1现实时间
小说中有两条时间线:一是以A、B、C……0为寻父的线,写父亲出走之后的寻父过程;二是以1、2、3……157节为弑父的线,写从小到大对父亲的态度一点点发生的变化以至于弑父的阶段。两条时间线以数字序列为前,字母序列为后,合并形成一条线形时间。
将时间线化为正常的物理时间顺序,数字序列的情节结合空间的转移可分为来到台湾前、来到台湾之后、初来台湾而后搬往台北三大阶段。在来到台湾之前,年龄尚幼的范晔对父亲产生依恋的敬意、父子关系融洽,但是受家庭结构以及父亲的工作条件影响,儿童时期的时间产生后期的变化,客观上造成了居住地点的转移。一家人来到台湾之后,父亲为了家庭生计公务奔波,后又搬向台北的新家,新差务带给家庭暂时摆脱穷困的期待,范晔也正常复学。直到二哥的女朋友接连触怒了父亲,在范晔16岁时,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差、父母争闹并有辱父亲作为男性的尊严,父亲工作的再次不顺、心情沉郁并得了病。后来范晔升入大学之后,为了帮助父亲摆脱官司而收买车夫,却被父亲自己搞混,从那之后的生日会上父子冲突、以至于开始对父亲实施暴戾的言语行为,父亲在这一过程之中越来越迟钝、时常做出令人卑疑的行为,终于在一次饭桌上的爆发之后的第二天清早,父亲悄悄地离开了家。
在意识到父亲离家之后,范晔的变化为字母序列的顺序,他向南寻找到达了台南公路局汽车站,并去十多间寺庙,在寻找数月无果之后摆上了父亲的遗照、扔掉了他的皮鞋,时间过去了两年之久,父亲仍然没有回来,而范晔在平静的两年多里逐渐进入中年阶段的状态。
由孩提时期到步入中年,现实时间的推移结合空间变化,年龄增长与地点搬离有关,单向时间线显示的是家庭矛盾纠纷的故事,但是由于新的时间线加入,叙述视角在未发生转换的情况下有了立体深度,这属于时间线形式的创新。首先在A、B、C情节里,读者会对父亲为何出走感到疑惑,在1、2、3、4……序号追忆的童年往事中,父亲在家中的尊严居于上位,儿子依恋、尊敬父母,毫无反感情绪,但随着父親辗转奔波、工作不顺,母亲有辱男人尊严的行为,儿子逐渐产生对父亲的反感心理,情绪逐渐堆积直到“弑父”的爆发点,随后儿子处于不再堆积的状态,但是父亲的精神状态逐渐失控,直到某一天的“父亲出走”,从最后一节157转回了A,平行的故事顺序形成环状首尾相连。读者逐渐明白在寻父地点转移的过程中,范晔所作出的平淡冷静的行为是一路成长经历的结果,现实时间的推进更加自然。
2心理时间
分析心理时间需要根据范晔对于时间的知觉长度,主要通过个人情感的变化来进行对比。在来到台湾之前的范晔对父亲有浓厚的依恋之情,范晔被迫休学、女儿早逝,母亲在家中自责命苦,使得范晔情绪开始暴躁,但是这时他面对身上的缺陷并不厌恶。来到台湾之后,范晔对父亲的晚归十分担忧不安,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为父母亲考虑,但在学父母亲说话而被打了一顿之后开始产生了消极的反抗情绪,开始厌恶父母给的一切外表条件。
因为家贫而在读书期间产生自卑情绪,父亲的新差务又给了全家暂时摆脱穷苦生活的希望,但是逐渐的消耗一点点磨灭了希望,直到最后的破灭。而且加上范晔在父亲生日会上范晔对祭拜祖宗的封建思想产生冲突,他对父亲的态度已不是怜悯,而是卑疑。每日与父亲的不平和相处一点点激怒范晔,他的情绪越发暴躁、对丧失尊严的父亲进行精神的鄙视与攻击,最终导致父亲的出走。
范晔作为第三人称叙述有限视角,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他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他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以体现出他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客观自然环境是现实中的可视的家变,儿子内心的成长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在范晔经历的几十年中,他幼时的心理时间在被嘲笑、对周围一切产生反叛的厌恶之后逐渐模糊,站在当下现实的他对幼时自我情绪开始否定,尤其是以对父亲的一次次失望、自卑之后,当下的心理时间被自卑鄙夷的情绪无限延展,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细致刻画,将他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感觉中寻找内心向的抒发,在无意识的状态里的情感自然流露甚至是反常病态的过激反应。这些片段集中在数字标号的片段,通过客观环境的交代、内在情绪的抒发,将范晔的心理时间延伸、丰富。
字母序节的心理时间缓慢、过程平淡,而数字序节中的意识流抒发体现数十年来剧烈变化的情感,鲜明对比引发思考家变发生之后的“寻父”到底是在寻谁,在字母中插入数字,有以往事映射现实之意。字母情节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化发生改变,范晔在得知父亲离家之后走向他认为可能的地方去寻找,一边寻找一边质疑,而且行为举止平淡冷静,最终默默接受了父亲再也不会回来的现实并且似乎会过得更平和更舒心。但是1、2、3……157节的成长变化极为剧烈,由最初的孩童依赖父亲到仇恨父权,心理时间的两层变化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一个寻父章节对应几个往事情节的叙述,将现实与过往交织,以当下的平衬出往日的直线下降,不仅强调了心理落差跌至低谷时所衍生的极端反叛心理,也展现了一个时代变化下的普通人内部心理的异化。
3艺术效果
《家变》的“时间之维”由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组成,物理时间的两条时间线在平行发生,每一节字母情节对应多篇数字情节,弑父的线解释父亲为何出走、寻父的线表明儿子寻父的路径,过去的线影响现在的线,现在的线又为过去的线提供超越过去时间点的新意。在父亲离家出走时,追忆最初的往事是显示父子关系融洽,两者的强烈对比展现了同一家庭的两副模样,最明显的变化即时间的推移,在时间推移的大背景中人们在自己生活的时间线里交叉缠绕、产生分歧,后分别走向极点,由最初的平行发展成为无法再互相认可的两种极端。如若不是父亲选择出走,范晔的心理极点还会更加异化;在父亲离开之后,时间平和推移、家庭陷入掩饰的平静,而范晔与父亲的极端也就此结束,就像互相解脱一样,在未来的岁月里抹去对方。
即使没有解决的途径,在双重时间的共同推进过程中,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处在“合情合理”的两难境地,这体现在时代变更下的人存在的矛盾状态,人一方面想摆脱现实的桎梏、切除自己所不喜欢的一切,另一方面又在切除的过程中重复了自己从前所厌恶的行为,这一点在现实与过往的照应里显得极为突出。时间之维在时代变更中形成,时代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磨合又为时间增添了立体的深意,读者在普通的物理时间顺序里看到的只是家变的一个过程,从心理时间看到的是儿子内心的鄙视、逐渐暴躁自私;从双重时间的角度可以主动思考过去与现在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作品内涵添加了一层新的深度。
参考文献
[1]王文兴.家变[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方忠.论《家变》的文学史意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
[3]薛晓磊.论《家变》的思想内涵[J].浙江萬里学院学报,2013.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5]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赵世佳,王小倩.浅谈叙事时间的基本特征[J].文学教育,2019.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8]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蔡田明.两岸《家变》讨论之我见[J].小说评论,1991.
[10] 黄蜜.迷惘中的人性——评台湾作家王文兴的作品《家变》[J].美与时代,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