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意愿的差异性 及其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调查

2020-08-09邓佳丽张传红邓英张微张璐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提升对策差异性影响因素

邓佳丽 张传红 邓英 张微 张璐露

摘 要:本文就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意愿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的研究,开展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了长沙、重庆、怀化等地。问卷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平均投放意愿为90.23%,但居民垃圾投放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性,包括意愿程度差异、分类态度差异等。其中意愿程度表现的差异性最为明显;影响居民对垃圾分类意愿的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收入、相关政策、分类设施等。其中学历、收入影响最大,性别影响最小;提升对策包括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分类投放垃圾的氛围、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激发居民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政策是奖励政策。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意愿;影响因素;差异性;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0绪论

(1)研究背景。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强垃圾处置,国务院办公厅也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目前我国居民分类投放意愿不足、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突出。因此,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尤其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查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差异性,分析其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2)研究现状。

总体来看,国外研究起步更早,Wertz最早研究了居民的垃圾回收问题,随后一系列学者拓展了Wertz的研究,揭示了激励与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效果有直接而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研究发展,总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政策分析,分类行为价值评估,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从百度文库和中国知网来看,国内长期注重宏观方面的研究,相关学者杨凌,彭德雷,刘宇熹分析了社会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法律法规,政府考核等因素对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也有像鲁先锋,王玉等人将影响因素分为内外两类,内在微观层面包括道德束缚,环境意识,环保态度,环保价值不过相关论文数量并不可观,研究方法相对于国外过于单一,很多研究以国外研究为参考,研究模型需要完善。

从影响因素看,个人因素,分类性别、年龄、工作类型等背景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参与程度。我国大多数实证结果显示,性别与垃圾分类意愿存在显著相关。女性参与分类的平均程度高于男性,“年龄”变量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老年人群往往赋闲在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家庭垃圾分类。可见,女性和老年人群,应成为政策干预的主要对象。居民的职业类型与分类行为选择也有着显著关联。但也存在少数学者调研结果显示负相关或者无关。收入和分类回收之间存在正相关。Gamba等的研究中得出赚钱越多的人比赚钱越少的人更可能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分类知识与分类行为相关,不同的知识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影响显著不同,一般的环境知识对人们的分类回收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具体的分类回收知识对行为的作用重要而显著。人们对垃圾分类物质的标准和投放地点的知识和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分类。垃圾分类回收的态度影响相关的行为,人们对环境问题越关注就越有可能参与分类回收。少量研究关注了个性与垃圾分类回收之间的关系,如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人更可能实施分类回收。

外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环卫设施,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等。环卫设施是垃圾分类的基础,在Babaei的研究中,90%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环卫设施可达性是主要制约因素。Suopengzhang等也在研究结果中表明,提高环卫措施可以鼓励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政策”变量对于居民的分类行为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经济激励政策”变量对居民的垃圾分类水平的正向影响更强,因此,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水平不能单纯依靠宣传教育,而应引入更加多元的政策组合。奖励政策,国外研究奖励政策比较早,大多数研究表明,奖励性政策有助于促进垃圾分类。

然而,目前的研究对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方面虽有涉及,但提升对策与国家的宏观政策联系不够紧密,实施较为困难。尤其是没有建立起影响因素与差异性的具体联系。故我们本次调查希望能在差异性分析、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方面有新的发现。

(3)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文献参考方面主要通过中国知网、百度文库等一些网站查询相关期刊文献。

②调查法。我们主要通过了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长沙,重庆,怀化,岳阳四地。

③数据分析法。我们借助spss软件,将多个变量进行分析,制成饼图,折线图等直观、利于分析的图表。

1问卷设计与调查

1.1问卷设计

问卷围绕个体基本信息、垃圾投放意愿差异性、影响因素,提升对策共设计了22个问题。其中关于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特征的问题有5个,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收入。剩余的18个问题均从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意愿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三个方面着手。

问卷涉及居民分类投放意愿的差異性的问题有4个,包括“您平时扔垃圾时是否会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您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态度”等;涉及影响因素的问题有“影响您是否会有意识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等;涉及提升对策的问题有“您目前居住地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困难”等。问卷整体选项设置较为科学。单选题和多选题均有分布,题项顺序打破常规,有一定颠覆性,避免被调查者的生活习惯影响问卷质量。

1.2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采用纸质问卷现场发放和线上微信平台问卷星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以湖南、重庆为主的社会人员,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共计174份,问卷有效率达96.67%。从回收情况来看,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较均衡,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分布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年龄:18岁以下占11.4%,18-40岁的青壮年占比达56.32%,41-60岁占比27.5%,60岁以上占4.6%。男女均衡,女性受访者占44.83%,男性占55.17%。受访者以文化水平较高,研究生及以上文凭占2.87%,拥有大学文凭者占41.9%,高中以下占16.09%,高中文凭占20.69%,专科文凭18.39%。以职业分类,学生33.9%教师9.77%商人9.2%医护人员8.62%公务员6.9%农民3.45%工人7.47%白领2.3%退休5.17%其他12.32%。

2问卷分析

2.1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意愿的差异性

(1)意愿程度差异性。由分析结果可知,90.23%居民都有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意识,但只有14.94%的人有较强的的意愿,54.02%有意识但执行力不够,其余30.96%或有意识但未进行分类或者无意识。反映出较多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意愿和行为是存在一定的悖离关系的。

(2)垃圾分类态度差异性。对于垃圾分类,46.55%的人持积极的态度,并且自觉地遵守相关规定,但29.31%的人意愿性不够强,更渴望通过外界压力或者政策来推动,还有24.14%的人持非常消极态度,认为垃圾分类很难落实。

2.2造成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从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差异性出发,结合50多次交叉分析结论,我们发现影响居民垃圾分类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学历、性别、收入及相关政策和垃圾分类设施。

(1)年龄:从年龄看垃圾分类的差异性,可知年龄对于垃圾分类产生差异性存在明显影响。老年人有较强分类意识的占比最高,达37.5%,但两极分化严重,无意识的也高达25%。青壮年平均意愿高,但时间匆忙成为影响青壮年实际行动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青壮年比老年人有更强的分类意愿,但执行力有待加强。

(2)学历:从学历来看垃圾分类的差异性,其中研究生以上文凭的平均分类意识为100%,有较强意识的占40%。最低的是收入高中以下文凭群体,占比为71.43%。其中有较强意识的仅占14.29%。学历的高低基本与垃圾分类投放意识的强弱呈正相关。

(3)收入:从收入来看年龄与垃圾分类的差异性,有较强分类意愿占比最高的是收入10000元以上的群体,达25%,收入2000元以下的群体分类意愿最低占比仅为7.14%。这是由于收入一方面影响居住地的垃圾分类措施完善程度,另一方面,收入与生活水平,垃圾分类普及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收入与垃圾分类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

(4)性别:从性别看与垃圾分类的差异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性别与垃圾分类意愿存在微弱关系。由于女性在社会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其垃圾分类意愿略高于男性。

(5)政策:日本之所以成为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领头羊,与其相关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观我国,虽然也有相关政策出台,但是力度仍有欠缺,包括宣传政策也待加强。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垃圾分类的进一步推动离不开过国家政策。其中48。28%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实行奖励政策,39.08%的人认为可有可无。仅有12.64%的人认为不需要奖励政策。

(6)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垃圾分类仅停留在可否回收的粗分状态。许多街道社区垃圾分类设备老旧落后,并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在调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困难有哪些?”时,设施不够完善占比偏高。垃圾分类设施越完善,意愿越强。

2.3提升对策

对回收的问卷中被调查者回答的情况来看,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分类宣传教育,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通过调研地制约垃圾分类的因素得出,63.5%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分类意识,另一方面,图表数据显示,宣传教育的普及程度对个体分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由此看来,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

(2)加强区域垃圾处理资产投入,完善环卫设施。图表分析结果表明,环卫设施完善度可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分类行为。此外,区域尺度的垃圾处理资产投入也表现出对区域垃圾分类的显著正向作用,故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区域市容环卫和垃圾處理资产投入,综合考虑各居民区规模及人口分布,合理布设环卫设施。

(3)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惩措施,推进分类工作进程。图表分析结果表明,分类奖惩措施对大部分居民的分类行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建议通过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3调查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居民生活垃圾意愿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意愿程度差异、分类态度差异。

影响居民对垃圾分类意愿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学历、收入、性别、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其中收入和学历受访者分类行为具有最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高收入和高学历的者更倾向于实行垃圾分类,年龄对其影响较小。相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宣传政策和激励政策对分类意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配套措施与分类意愿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

基金项目:2017年10月17日长沙理工大学教务处餐厨垃圾无公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以长沙市为例(20171017)。

猜你喜欢

提升对策差异性影响因素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