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构建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2020-08-09于武龙
于武龙
摘 要:信息技术是进入新时期后逐渐完善的一门课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广大教师应思考的问题。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在其目标下,如何开展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历经从无到有、从实验到实践的发展历程,由此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开始了各种发展。高效课堂的全称为高效性课堂,指的是教师在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以能够实现高效课堂的创建,这也就意味着在规定时间内,要让学习者可以获取最多的知识,能够有效提升综合能力。
一、课堂教学方面
(一)可行性目标的制定
1.确立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两方面,教学规划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内容,教师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进一步传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协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内容中不断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明确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参考依据,也是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载体。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正确发挥教材的作用,懂得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融合点。教师可以对每个单元进行横向的比较,对于单元前后内容的衔接性和逻辑关系等理清思路。
3.加强教材应用
对相关内容进行设计时,将能够与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体现于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兴趣起到激发作用,让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使其更活跃地投入学习中来。
4.紧抓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的是教学章节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学难点则指的是教学内容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其会给学生造成阻力,加大教学难度。重点与难点的一致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看。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为了及时解决重点问题,突出难点所在,会将其在教学设计中标注出来,以便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情境创设应该将教学活动作为内在的实际需求,整合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便于学习与生活,使其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的相关功能,进而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若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毫无关联,那么学生对其重视度就会不断降低,甚至出现排斥,那么学习效果不佳也就成为必然。
二、课堂管理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应该对师生信息沟通有所注重,还应该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所产生的效应加以重视,让师生关系能够更为和谐,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一)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发挥常规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能够尽快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确定自己应该如何采取下一步措施。教师也可以采用相关的电子软件,监督其学习,以监督促使其培养良好习惯。
(二)坚持民主,建立课堂秩序
高效课堂的实质之一就是以民主和规范为基础,开放与自由都是相对的。该过程中,要重视班级与社会、生理和心理相关环境的建设,尽可能地让师生能够在感情上更多地交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教师对现行课堂学习行为的下一步措施加以观察,教师制定与实际相符的学习行为规范,首先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标准,对于行为奖惩明确指出,和学生进行商量后再加以实施。实施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
三、课堂评价方面
(一)确定评价主体
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方式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中所采用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生的实践操作也较为简单,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最终利用计算机系统,将操作的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为学生自我有效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明确目的与方法
1.明确培养目标
教学评价需要先树立评价目标,才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与方法,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以优化和完善,进而使得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得到体现。展开评价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尽快达到教学目标,而非进行检查与评比。评价的原因是希望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所了解,并科学地制定下一步的对策。同时,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当前阶段的不足之处,可以及时给予其建议,使其获得帮助。
2.重视评价过程
评价过程中,要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料进行收集与保存,通过分析相关资料,能够看出学生这一时间段内的学习发展和成绩变化。教师以此为基础,针对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激励或改正,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
3.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差异包括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一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进行同等的要求,釆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势必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结构,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針对性的评价策略。
4.凸显学生的作用
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相信在未来多位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努力研究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之路走得会更加顺畅,将会成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姬慧娜.人本主义课程观视角下的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9.
[2]彭立勃,陈谦.激发灵活性 打造开创性: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高效课堂之我见[J].学周刊,2013.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