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复式教学的故事

2020-08-09孙冬梅

中国教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复式学校老师

女,1965年生于兰州,198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95年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现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获兰州大学“三育人—教书育人”奖、“巾帼标兵”称号。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复式教学、学校发展计划以及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6部,负责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一等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领衔“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教学创新—‘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获2018年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结缘复式教学:从初识到坚守

1.初遇复式教学,得到教育前辈的指引

我和复式教学的缘分源于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作为中英项目教师培训的小组成员,我是从那时开始真正接触复式教学的。大概是2001年,中英项目需要编教材,其中就有一块是复式教学。当时让老师去认购,大家都不了解(复式教学),所以没人选。负责项目工作的白克利处长就点名让我做,还说请一个专家带带我,我就承担起了这个任务。随后白处长把当时已经退休的兰州市七里河区教育局的副局长马钧老先生作为课题组的顾问给我们介绍过来。马老也是做老师出身的,曾经参加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些会议和项目,对复式教学有一定的研究。

马老拿了许多油印本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复式教学。他要我们先把复式教学行当里面的专业术语了解清楚,比如什么叫“动”,什么叫“静”,什么叫“教学线路”。油印本主要是介绍复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案和技巧,还有一些复式教学协会的会刊,老师们的心得和教学设计。这都是来自一线的真实素材,我们就一点一点地看,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马老就给我们讲。是马老手把手把我们带进复式教学的大门。

接触复式教学我们是稀里糊涂的,比较熟悉的就是参与式方法。但是对“动静搭配”的理解基本上还是马老的东西教给我们,我们硬套进去,没有很好地吃透,有点吃了夹生饭的感觉—就只是把它拿来套到我们的参与式模式里面,编了教材,然后做培训。

那时,参与式的组织形式非常受欢迎。来参加复式教学培训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甘肃临夏地区四个项目县的代课老师。虽然我们对很多的东西吃得不是很透,但是因为有参与式教学嫁接到里面,所以培训的效果还是很好的。老师们也很投入。有些代课老师说他们不知道这叫“动静搭配”,培训了才知道。

现在来说,那种“动静搭配”实际上就是单班,用单式教学切割成若干个环节放到复式班里。老师给一年级讲10分钟,然后下一个环节再去给二年级讲10分钟。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复式教学。

因为中英项目的这個契机,一个新的领域展现在我眼前,也让我这么长时间都一直关注复式教学。

2.独挑大梁,深入研究复式教学

2003年,我从省教育学院调入兰州大学工作,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了个人科研项目研究。

项目最后选点定在华亭,一做就是三年。我们去的是苍沟教学点刘霞老师的学校—大山里一所锁着大铁门的院子。因为苍沟关山有狼,所以即使是白天都要锁着大铁门。每次我们都敲很长时间铁门,刘老师在里面的教室里听到,才能出来给我们开门。

那里的学校和做中英项目时去的学校不一样。学校孤零零地坐落在大山里,一个老师带着几个学生。学校偏僻得车都到不了,我们每次都要下车后再走三四十分钟才能到学校。开始时,老师不敢跟我们交谈,学生也不敢。慢慢接触久了以后,就处成了朋友。

那几年我们经常跑学校,一个月有两三趟。我那时候不是在兰大的课堂上,就是在下面的学校里泡着。

我们去之前,要和老师一块商量课怎么备。然后老师去上课。上课的过程我们全都录下来,下课后我们再看着视频和老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抠问题,和老师们商量下一个环节应该怎么上。我们把每次拍下来的录像刻成光盘编上号,和老师一点一点地分析。我们会和老师交流:虽然你的设计是让他“动”或者让他“静”,但你看你讲语文的时候,这四五个学生在做数学题,他们能安心坐下来吗?我们以为学生能够安静下来,因为要写作业,待会还要汇报、老师检查。但是我们看录像发现,学生会回过头听老师讲故事。

我们在做中英项目编复式教学的教材时,基本上采用的还是教育学教学组织形式那一套,没有把学科渗透进去。直到那时,我们才理解了复式教学如何和学科融合在一起。

研究中,我们还采用了对照实验法。我们在华亭选了三所实验学校、三所对照学校,所以我们每次都是要跑六所学校。六所学校基本上是根据师资的条件、教师的学历水平来选的。我们指导刘霞老师用新的教学方法上课,给学校配图书,我们的研究生教学生唱歌、做广播操,开展一些活动。在另一所对照学校,我们仍然开展活动、送图书,但是不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学年下来,我们就用考试成绩作对比。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证明我们的教学方式能够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在华亭这三年我做得很投入。我们要从兰州坐一晚火车到平凉市,再坐大巴到华亭。有时候到了华亭都快第二天早上十点了,直接就去学校。在学校两三天,我们再坐火车回来。早上七点多到兰州,有时候直接回学校开始上课。那三年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最基层做研究,而且又是从课堂里面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感觉很值得。

3.捅破复式教学的“窗户纸”

之后,我们开始和乐施会合作,这一次我选择会宁作为项目点。

那时候还受到中央教科院蓝建老师一篇文章的启发。那篇文章是马老找的,是一篇蓝老师翻译国外复式教学的文章,文章提到了垂直互动模式。我们就是看了那篇文章才去了解什么叫垂直互动。实际上它就是把年级、学科的界限打破,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互动起来,有点分层教学的意思。但那时候我们不太理解,一是因为翻译过来的文章本身比较难理解,二是因为我们对接触复式教学认识不多,了解的还是“动静搭配”的传统模式,认为年级和学科是不能融在一起考虑的。在我们的观念中,各年级都有自己的教材。基本上教学还是受教材限制,教材又来束缚老师,束缚我们。

在华亭的时候,强海燕老师说,虽然是两个班级或者三个年级在一起做复式,但是把这个班级看成一个小组,等于这个班里面就三个小组,老师按照不同的层次教学,低年级的就是层次低一点的,高年级的就是层次高一点的,这样就有点像分层教学。我们理解不了,明明是一个班级,怎么能当成一个小组。后来在会宁,我们慢慢领悟该如何操作。从不了解复式,不了解什么叫“动”和“静”,到逐渐了解,一点一点走到跟前,才捅破了复式教学的“窗户纸”。

二、复式教学的实践反思

1.“同動同静”与“一个主题,两个打破”

刚接触复式教学的时候,了解的是那些老先生采用的“动静搭配”模式。我们在长久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方式。我们在会宁的时候就在“动静搭配”的基础上创新了“同动同静”。

“动”就是直接教学。老师面向两个年级,直接教学。讲课的时候两个年级都跟着老师,老师把两个年级的内容揉在一起。“静”的时候,两个年级都进行小组学习,这样就避免了传统的声浪干扰。

“同动同静”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有两次学习的机会。比如说现在给二年级学生讲的时候,让一年级学生也参与其中。好一点的学生同时把二年级的内容学了,弱一点的学生起码灌耳音了,知道“虽然这个字不认识,但是这个字的偏旁我学过”“这句话我不认识,但是这句话里面有几个字我学过”。给一年级讲的时候,让二年级的学生也参与进来。这时候学得不好的学生可以把一年级的内容再学一遍,有一个二次学习的机会。所以这个模式下学生们的成绩提高得特别快。

当然,在分组和编班的时候要有一些技巧。我们是相邻年级编班,一年级和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这和课标的三个学段相吻合,相邻年级的知识点也能衔接得上。我们在主学科上采用两级复式教学,音体美是混龄教学。“同动同静”有一些技巧,包括教学时如何“同动”。这也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掌握了以后,这个模式用起来就特别好。

在会宁,我们也尝试了蓝老师那篇文章里的“垂直互动”,在三所项目校里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后来我在那个项目总结里面,把它总结为“一个主题,两个打破”。

例如,以春天为教学主题,我们就把语文、音乐、美术全部纳进来,学习有关春天的诗、画和歌。打破的是年级界限和学科界限。学科界限就是语文和数学。原来是一年级上语文,二年级做数学,这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这里我们就同一个学科。打破年级界限,类似有点分层的味道。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堂课就是学古诗,四个年级学古诗。让四年级的学生学古诗,然后另外三个年级的学生学数学。三年级的学生做应用题,这首古诗有几句话,每一句话有几个词,你怎么样编成一道应用题,学生们就坐在一起编应用题。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做计算题。二年级的学生就说这首诗有几句话,每句话几个字,然后用加减法计算。一年级的学生就数这首古诗里面一共有几个字,几个字是相同的。就这么尝试。

2.复式教学究竟是什么

我觉得复式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在某种程度下,有意地组成复式,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从理论的角度上说,单式教学和复式教学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只了解单式教学,所有的课堂都是单式教学,看不到复式教学。单式教学占了很大比例,导致复式教学基本上只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在教师少、学生没有办法的时候才进行复式教学。后来,复式教学又和“落后”“贫穷”挂上钩,逐渐被边缘化了,我在评职称的时候都被评委认为做的东西太小儿科。

这么长时间的项目能坚持下来,也得益于一个立体的团队,有高校的,有教科院的,有教研室的,还有一线的老师。我的主要合作者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曾涛老师和临夏州康乐县教研室的马富有老师,他们自称是我的“哼哈二将”。马富有老师专长小学数学,曾老师也在实践中成长为语文学科专家。我们三个从华亭一路走到现在,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结合,这也是开展复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访谈后记

复式教学在我国始于清朝末年,俞子夷等学者在上海青墩小学开始进行单级教学的尝试,可以看作是复式教学的萌芽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复式教学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复式教学逐渐被单式教学取代。目前,复式教学大多存在于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山区和农村地区。一方面,这是由现实条件决定的,中西部落后地区教师短缺,乡村和山区学校学生数量少,复式教学是合适的选择;另一方面,复式教学在节约教育资源、方便学生上学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可以为学生和家长解决许多实际困难。

复式教学是一个历史的记忆,是植根于乡村的教学组织形式。撤点并校后,村小和教学点学生人数少,教师短缺,使用复式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复式教学的研究并不是很受学术圈的重视,但孙冬梅教授一直沉潜其中,不断深入探索。她不仅发展了复式教学的理论,也构建了自己的团队,积极在乡村开展培训和实验,受到各地老师的欢迎。

有一些研究认为,女性在处理教学、科研与服务的关系时,会比男性面对更多冲突和困扰。孙老师在复杂的乡村教育背景下,秉承扎根基层、提升实践的理念,长期聚焦复式教学这个比较冷门的领域,在成就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让一线合作伙伴和自己的学生在其中得到历练和成长,实现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

事实上,有关复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在我国当前小规模学校的教学中具有指导价值,这些本土化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也很有参考价值,孙老师的研究成果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复式学校老师
复式模版生物质颗粒成型机设计
聚焦“复式教学”特点 精准支持教师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复式教学
学校推介
小学合唱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