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抗疫期间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导向
2020-08-09田薇臻
田薇臻
【摘 要】当“在校教与学”转变为“居家教与学”时,学习环境、交流方式、教学技术、课程设置等学校教育要素均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晰未来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导向,能够为我们思考“后线上教学”的发展提供方向。在这段特殊时期,教师应当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学生应当实现从“被动学”到“自主学”的转变。同时,教师更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听“内心”,看“窗外”。
【关键词】抗疫期间 课堂教学 价值导向 教育功能
2020年,廣大师生经历了漫长的居家教学、学习时期。居家学习伊始,许多教师认为“停课不停学”就是“停课不停教”;在如何“教”方面,则把“家庭”等同于“学校”。但实际上,“停课不停学”不等于“停课不停教”,我们不能把学校教学模式直接照搬到居家教学上来。居家学习时期,教与学的诸多要素都发生了变化:在环境上,教学场所由学校变为家庭,“集体互动”学习变为“个体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下的班级学习活动变为学生个体主导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被迫拆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且教学管理对学生的约束功能降低了;在教学手段上,网络技术成为支撑学生居家学习的“硬核技术”,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全面看到这些变化,重新审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明晰特殊时期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导向是我们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础。
一、特殊时期的教:从“重教”到“重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全国中小学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活动。只有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才能更好地适应特殊时期下学校教育的需要。
1.选择适宜的教学技术
在硬件设施不均衡的现实条件下,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正常学”,然后才考虑“好好学”。教师选择的学习软件、使用的技术手段,必须尽可能符合更多学生的现实水平,不能“太花哨”。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丰富的可能性举措变为相对适宜的可行性选择。在笔者调研的一些学校里,有的学校就放弃直播,提前录制好微课,将教学资料上传至云盘,并将链接共享给家长及学生。这样,家长和学生就可以根据教与学的安排,提前下载第二天的学习资料,避免出现网络拥堵、信号不好、设备简陋等问题,让面向全体学生的“正常学”成为
可能。
2.设计回应疫情的教学内容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疫情的出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休戚相关和真实可感的教学契机,真实、生动的人和事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从中挖掘教学资源,结合本学科的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既具有学科背景,又能融入生活实际的新课程,让学生从这次疫情中有所得,如树立健康生活的生命观念,培养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理解职业道德、献身精神、国际理解、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
除了依托上述内容进行各学科素养渗透之外,学校还可以聚焦某个方面的目标,单独开发基于项目或问题的主题单元或课程模块,供教师或学生选择。例如,为了关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学校开设了“社会情感管理”课程,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领衔设计、开发、实施,以居家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平复情绪、学会交往及获得积极情感。将抗击疫情的过程课程化,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视野,而且可以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针对性特别强。
3.转变教学方式
这段时间居家学习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构建未来学校的思考—教室在哪里?课堂在哪里?学习又在哪里?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在教学时空、教学组织、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教师必须认识到两种教学的不同,重新认识线上教学的作用,积极开发线上教学资源,供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使用,同时弥补线下教学的不足,增强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关联度。也就是说,在充分评价线上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遵循简便易行、自教重于他教、引导重于指令等原则,不求“高大上”,但求“可持续”;多一些具有弹性的灵活评价,少一些死板僵化的硬性要求;重视挖掘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教育资源,淡化应试要求……这些都是促进学生真正学习的重要策略。
二、特殊时期的学:从“被动”到“自主”
学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点,不管是“在校教与学”,还是“居家教与学”,教师都要时刻把“导学”放在心中。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主动地居家学习,保证学生“在学习、真学习”,是这段时期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激发学习动机
居家学习期间,教师的监督、引导作用被弱化,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学习、学的效果如何、是否有深入思考等,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性。这随即引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更自主?假设学校并未安排居家学习活动,那么学生要如何度过这漫长的假期呢?简而言之,学生要理解“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生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思考、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并为持续发展兴趣规划一条可行路径,培养强劲的内部学习动机。如此一来,不管教师是否布置学习任务,不管家长是否时刻督促,学生都有自己“想做”和“要做”的事情,自然就可以做到“不待扬鞭自奋蹄”。那些居家学习效果与在校学习效果一样优秀的学生,显然是自主性非常好的学生。待返回校园后,这种参差不齐的学习效果会立刻显现出来。那时,在教师的必要引导下,绝大多数学生必然认识到“学习如同鸡啄米,一切都要靠自己”的道理。
2.家校合作共同保障学生学习
这段时期的居家学习让更多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思考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承担哪些职责。例如,孩子是否沉溺于手机而不能自拔?孩子是否能够按照学校要求开展居家学习活动?孩子对疫情、对病人、对医生、对家庭、对国家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沟通,让更多家长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乐意承担起相应职责,也是需要实践智慧的。家校积极沟通,目的在于通过家校高度协同的途径,让教师的“教”有效延伸到家庭,帮助家长成为更专业的学习指导者,从而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学”,让家庭对学生的“学”发挥应有作用。
3.尝试探索“未来学习社区”平台
这段时间让“处处是教室,时时可学习”逐步变为现实,也为创建“未来学习社区”提供了可能性。在探索“未来学习社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及需要,自主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选择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教师、同伴实现线上互动。这或许是未来教学的重要形式。在这种趋势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不断丰富,已不再局限于教室、不再局限于线下;教师也要不断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前思考使用各种学习方式的条件及意义,并做好充分发挥各种学习方式功能的可操作性预案,引导学生做主动的探索者,而非被动的排斥者
三、别样的人文關怀:听“内心”,看“窗外”
即使是在学校场域中进行面对面的班级授课,教师也很难关照到每一个学生。那么,在完全依靠技术、教师与学生不见面的情况下,如何让教育“看见人”,让学生“成为人”,构建一条立德树人的路径呢?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学生“云”学习的这段特殊时期里,人文关怀更加不能缺失—学生需要了解不幸,体会生命的脆弱、坚毅和珍贵;看到众志成城,感受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友爱;“听到”自然界的声音,体验人类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必要性;打开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关注、理解弱势和少数群体,坚持对社会公正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在笔者所调研的学校里,校长通过录播的形式,做了“开学第一讲”,告诉学生国家和人民正在经历什么,医护人员在做什么,钟南山院士在做什么,学校和老师在做什么……校长提醒学生:请打开窗户,看看窗外发生了什么;此刻,你们不仅要读圣贤书,也要闻窗外事。学校的心理教师给学生们送去了平复心情的“小贴士”,希望学生们关心家人,也爱护自己。班主任给学生们送去了自主学习的“好锦囊”,希望学生们善于求助,也学会自助。科任教师给学生们送去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大智慧”,希望学生们从多元角度了解疫情,全面发展。
这段时期的居家教与学,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应对方式,让师生、家校在学习环境、交流方式、教学技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经历了深刻变化,对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对线上教学意义的认识、育人目标的确立、教与学关系的明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等产生深刻影响,给教育留下了诸多思考,值得不断深入反思和探讨。
本文系广东省2019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项目“基于人文精神的STEM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YQJK13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