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楼织机的三大运动
2020-08-09李广进
李广进
锦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丝织品中,其织造技术难度最大,再加之色泽绚丽的图案设计,使其成为了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水平代表。在织造过程中,从“提花”到一个循环图案织造的结束,大花楼织机要经历“三大运动”,这不仅需要织工间的默契配合,于经纬间的细节操作更是不能有丝毫差错。
中国的织锦技术,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周代;至春秋时期,织锦已盛产于今河南省睢(suī)县一带;再至两汉,锦的花纹样式及织造工艺不仅日新月异,同时还远销到今天的新疆、内蒙古等地。
“华夏之光”展厅大花楼织机展项
在現有的科普场馆中,能够提供织锦演示的大花楼织机,也称环花式——线制花本提花机。与之前采用竹编的花本制作方式不同,发展到“大花楼织机”阶段,“花本”的制作已选用“线”作为编制材料了。
花本就是悬挂于织机最上方的一圈白色带有流苏样式的循环装置,与传送带类似。线制花本最早应出现于唐代,实物图像发现于宋代。而大花楼提花机的第一大运动便由此而来。
坐在织机中间隆起的花楼上的织工也称“挽花工”或“拉花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依据花本编制好的“口诀”,来上下提拉衢(qú)线,从而控制相应经线的提起。此环节可称作提花、挽花、拉花,是让织物显示花纹图案的关键所在,也是织锦环节中的第一个步骤,所以被称作大花楼织机的第一大运动。
挽花工提花结束后,接下来便是织工的织造环节,也就是大花楼织机第二大运动的开始。
花本
织工所坐位置
坐在织机下方的织工,察觉提花完毕后,先要用脚踩踏竹制或木制的脚踏杆或脚踏板,来控制与其连接综框的升降,使得由经线形成的“经面”上下分开,形成一个梭口。接下来,织工手持装有纬线的梭子进行“投梭引纬”,待经线和纬线交织一起后,再用“筘”把刚刚织进去的纬线打实即可,此环节完成的只是一根纬线的织造。通过不断地更换脚踏杆的踩踏来实现经线上下交替变换,方可实现整幅图案的织造。
如果从短时期内来看,第一、二步骤即可视为织锦的结束,但是当织物成品到达一定长度后,还要进行卷收,才能进行织造的继续,所以就整幅织锦的整个环节来说,第三大运动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提花机的两端,分别装有“卷经轴”和“卷布轴”。“卷经轴”在汉代时的专业名称叫做“滕”(shèng),用于缠绕织锦所需的经线;“卷布轴”在汉代时的专业名称叫“椱”(fù),用于卷绕织锦成品。第三大运动可以简单理解为,经线从卷经轴处不断地被送出,通过第一二步的织造后,最后把织锦成品卷绕于卷布轴上的过程。
上连综框的“脚踏杆”
送出经线的“卷经轴”
卷首成锦的“卷布轴”
黄地菱格四合如意纹锦
上述“三大运动”仅是对大花楼织机进行简单概括性的介绍,如果想对大花楼织机的工作原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最好还是亲自到科技馆现场观看织造演示为好。
在中国科技馆的“华夏之光”展厅,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场“仿宋锦”的织造演示。宋锦起源于东吴,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华夏之光”展厅现场织造的仿宋锦图案全称为“黄地菱格四合如意纹锦”。对中国古代传统纺织技术感兴趣或者喜爱中国织锦文化的同学,欢迎现场交流哦!
(本栏目合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