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和创新
2020-08-09陈泽羽谭冰王焰
陈泽羽 谭冰 王焰
摘;要:学生资助工作事关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民生领域的热点话题,始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勤工助学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如何发挥好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效,丰富勤工助学工作的内涵,是本文主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资助育人;勤工助学
一、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应突出育人意义
勤工助学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高校普遍开展校内勤工助学业务,一部分高校不断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渠道,创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勤工助学品牌,为学生争取到了较多的资助资源。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约有396万余名大学生参加了勤工助学,所得酬金总额达31亿元,经济保障效果明显。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勤工助学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等作用也都不断显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在此背景下,勤工助学工作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负担这一初级目标,更重要的是成为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
二、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要点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勤工助学工作,根据当前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新特点及新需要,教育部、财政部修订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并要求国内各高校进行相应的修订工作,在保障勤工助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情况下,着力突出勤工助学的育人效果,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做好新时期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规范勤工助学管理。优化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校统筹管理作用,各部门协同配合,做好勤工助学的各项工作。学校应设立勤工助学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保障勤工助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开展校外勤工助学工作时,学校应做好相关校外机构的资质审核,签订具有法律意义的协议或约定,做好校外勤工助学的管理和学生的权益保障工作。
二是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合理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学生浅层次的经济需求,更应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学校应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助研、助教、助管等岗位,既满足学生实践需求,帮助学生提升各项能力,又保证学生不因参加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习。不能简单地为了减轻教职员工的工作量或者是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设置一些对学生成长无益的岗位。
三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突出资助育人要求。学校应重视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作用,明确政治导向,将立德树人融入资助工作中,在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
三、浅谈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的创新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资助工作的育人意义不断凸显,勤工助学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来适应新时期资助工作的需要。为更好地开展勤工助學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尝试创新:
一是借鉴科研竞赛、创新创业比赛形式,开展立项式勤工助学工作。在传统的勤工助学工作范畴中,以“申请—聘用—获得酬金”为主要运行模式,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新时期,国家、社会、人民对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有更高的期待,勤工助学工作在现有功效之外,也应主动深化内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创新、研究、团队协作等各方面能力,这些也正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短板。具体到立项式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在初期尝试阶段,可以采取校内相关部门提供立项范围供学生申报,通过中期考核和结项考核对相应学生进行考核的方式开展。立项机制成熟以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短板或是成长需求合理提出立项需求,学校再进行择优立项考核的方式开展。
二是搭建校外勤工助学平台,成立专门的业务中心。资助资源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学校划拨的专项勤工助学经费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学校相关部门主动接触吸收社会资源,为勤工助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很多高校开展了类似的尝试,如家教中心面向社会提供针对性的家教服务,勤工中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各种校外兼职机会,一些行业属性突出的高校还有各自特色明显的业务中心,这些举措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是挖掘勤工助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在联系,融合发展。资助工作并不是独立于学生工作而存在的,它是学生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三助一辅”等常规岗位外,勤工助学工作在校内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连海事大学投入数十万元勤工助学经费,将勤工助学与学风建设相融合,以学业指导中心为依托,选聘一批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担任朋辈学业指导师,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种创新方式既达到了勤工助学的育人效果,也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对勤工助学和其他学生工作的融合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全文)[R].新华网,2017.
[2]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
[3]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3-10-21.